【心思刀理】填補《刀背藏身》之憾 卻映照出徐皓峰的誇飾與矯情
2017年,徐皓峰拍攝了電影《刀背藏身》。最後因為與投資方意見不合,電影僅在電影節亮相數場後,便一直沒有公映。早陣子,互聯網上載了一條名為《心思刀理》的紀錄片,完整記錄徐皓峰在拍攝本片時的心路歷程,包括由他所構思的武術招式。紀錄片公開後,許多人都為徐導大呼可惜。但留言之間亦有不少人批評,片中所展現的技理,根本與現實大相徑庭。其實,徐皓峰的誇飾並非新鮮事。雖然他被譽為「中國硬派武俠」的代表人物,但在編輯J看來,傳統武俠的弊病並沒有在他身上褪色,只是多了一層舊式文人的矯情。
延伸閱讀
長城大刀傳奇
《刀背藏身》改篇自徐皓峰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三十年代的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長城大刀」絕技因在日滿戰爭立下大功,少年沈飛雪(李光潔 飾)特向長城大刀高手孔老爺(陳觀泰 飾)挑戰。戰敗了的他跑入深山苦練刀術,其後參與抗日戰爭立下大功。他以抗戰英雄之姿回到孔家村,然而這個沈飛雪(黃覺 飾)只是冒牌貨,真正的沈飛雪早已戰死。
他為了得到長城大刀的真訣,設計誘使孔老爺及其孫孔鼎義(張傲月 飾)出手。更以名聲作餌,迫得各路刀法好手互相殘殺。而真正得到長城大刀傳承的孔鼎義,不論在情在義,亦要跟冒牌沈飛雪決一死戰。
【點擊圖片,觀看《刀背藏身》的海報和劇照】
霧裡看花的抗日大刀
為了還原塑造電影中的武打場景,徐皓峰特意邀請了自己的「同門」、尚式形意拳傳人韓瑜,以及國內的劍道老師,親身指導一眾演員。據聞史實中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他們所使用的長城大刀刀法,便是由尚雲祥授。而劍道象徵的一方,自然是日軍的武藝無誤。
一貫的嚴謹態度,再度為徐皓峰贏得掌聲。有觀看過《心思刀理》的網友就表示,透過紀錄片感受到了傳統武術的真實風采。但旋即有人指出,片中技理純屬徐皓峰的「良好意願」,尤以開首大刀對抗刺槍的示範最為明顯。
當時徐皓峰解釋,日本劍道多用刀刃接招,而中國大刀主要是以刀背或刀面迎敵。但就有網友表示,日本亦有不少以刀身(鎬)及刀背(棟)接刀的技法,絕不是中國大刀所獨有。另外,徐皓峰在定步狀態下,示範以繞圈或者刀背架攔的方法,格開日本刺槍。這點在現實的層面來講,亦不太可能。因為刺刀的最大優點,便是在於速度和隱蔽性(類似於拳擊的刺拳)。以繞圈的幅度計算,大刀未完成一圈之前,已經會被刺刀連環刺中。就算以刀背直接架攔,也同樣很難見效。
退一步來講,即便成功以刀背架攔。由於刺刀不同於大槍般,重心處於手前的位置,就算被大刀刀背格開,亦不會完全革離於身外。如果對方刺得快,脇肋以及前手後臂依然會很容易被擊中。
【點擊圖片了解《心思刀理》當中的爭議部份】
延伸閱讀
似實還虛的「絕招」
除了大刀的部份,徐皓峰有關「八卦手黑」的擒拿示範,也很值得商榷。在《心思刀理》中,他指出八卦掌的訣竅之一,就是透過控制對手的前臂及肘關節,繼而令其整個人都不能行動。這種技巧並非空穴來風,現實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技術。問題是,後者並不會停留在在抓握前臂的階段,而是會嘗試控制對方的重心,或者儘快進入纏抱距離。但徐皓峰卻是保持著抓握前臂的姿勢,甚至認為可以藉此令對方「自己打自己」。
他又示範了用手臂夾住對方手肘的技巧,這可算是民間相當「經典」的自衛術技巧。在現實中只會反過來被人提起,詳情可以參考以下片段:
一如讀者貍奴對馬保國所寫的分析,徐皓峰可以順利做到那些動作,完全因為演員們都樂意配合。假設對方如實反抗,有用的方法實在太多。徐皓峰導演對武術的實際理,的確是有一定浪漫化的成份。
【點擊圖片了解徐皓峰所示範的「八卦手黑」】
相關文章
【馬保國】從太極武師敗予業餘拳手 再探傳統武術對於搏擊的迷思
【國術雜談.馬保國】接化發與五鞭的病理分析 太極搏擊觀念初探
似實還虛的武俠世界
事實上,如果一直有留意徐皓峰的作品(尤其是小說),便會發覺他的武俠世界同樣是處處充斥著誇飾。與其說他是新時代硬派武俠的代表,倒不如說是他是以真假混搭的方式,構建另一個傳統武術的「神話」。
從他對武術的描寫可以看到,他談得最多的並非技理,而是比喻。例如他在一篇談及詠春拳的文章中提到,詠春拳就像一個門墊,透過角度卡住對方的力量,故此可以做到以小勝大。然而,他卻沒有提出具體的論證,單純拋出了這個比喻。這種近乎謁語的寫作方式,對資深的習武者來講,只會有似是而非的感覺。但對門外人來說,則可能是「醍醐灌頂」,久而久之,傳統武術就被他包裝成一門充滿神秘魅力的藝術,一種可以窺見世間萬物的東方主義式哲人想像。這就是徐皓峰聰明的地方。
當一門技巧升華至哲理,別人對它的批評、解構,就可以輕巧地轉變成文化上的不理解。在徐皓峰的小說裡可以見到,他很喜歡將所有行為都歸因於文化。到街上溜達,本是稀鬆平常的事,卻被他說成是天津人的習慣(「天津人不願待在家裡,喜歡待在街上」,見小說《師父》)。人力車本是窮等人家的謀生工具,他則認為是中國人的匠心獨運,可以做出各種變化,與拳理互通(見小說《武士會》)。
結果,再簡單的事物,現在都有了民族的智慧,所以外人不懂。《刀背藏身》的主軸「長城大刀」亦同樣如此。其實抗日年間之所以會出現大刀隊,主因還是部隊資源匱乏,只有冷兵器可用。而大刀隊的勝利亦只有一次,就是喜峰口的夜襲。即便如此,大刀隊最後依然是傷亡慘重,只能以慘勝來形容。桂系將領黃便紹竑便有以下呼聲:
新聞界不去鼓吹正規軍的新式武器,而來鼓吹大刀隊,不是又要演出義和團的老把戲了么!
換句話說,「長城大刀」其實並非甚麼獨到的武技,只是一種無奈下的選擇。它固然有其技理,但把它誇飾成立下汗馬之功的刀法,此美好願望或會做成誤解。而徐皓峰這個「硬派武俠作家」,卻承接了這種願望,並將之歸因成傳統武術的技法起到作用。結果大家都相信了傳統武術可以於戰場上遊走,而且只有中國武術做得到。因為這種例子,本身就是特例。
【點擊圖片了解當時所用的抗日大刀,以及文中所提到的人物】
停一停,想一想
本文並非是要否定徐皓峰對武術文化的貢獻。事實上,他的電影和小說確實有著非凡藝術價值,【武備志】過去便曾撰寫過不少有關他的文章。然而,隨著時日推演,我想徐導實在過份沉醉於他筆下的那個「逝去的武林」。
或許作為觀眾與習武者,我們都應說句:「停一停,想一想」。中國武術需要的是面向世界,而不是只用文化與修辭去封閉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