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雜談.馬保國】接化發與五鞭的病理分析 太極搏擊觀念初探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馬保國的慘敗,再一次挑起了民間對傳統武術,尤其是太極拳的質疑。有關對今次事件的態度,【武備志】日前已經寫過很好的回應文章,在此不贅。至於馬保國本人的搏擊水平及人品,相信亦已經有目共睹。作為一個傳統武術愛好者,自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又不甘於停留在譏笑的層次。於是便想循技術的角度,分析馬保國的兩大絕技:「接化發」與「五鞭」,究竟出了甚麼問題,並藉機討論一下太極拳的搏擊觀念。

延伸閱讀

【馬保國】從太極武師敗予業餘拳手 再探傳統武術對於搏擊的迷思

【MMA】綜合格鬥非無限制街頭打鬥 從異種格鬥到有規範競賽方式

五鞭:一種整勁的迷思

相較於接化發,五鞭的問題更為好懂。直接去講,就是不知所云,比醉漢亂打更沒內容。一個完全沒有武術底子的人若果發怒亂砸,應該都會比他打得精彩。

嗯,不是說有分析可談嗎?有,首先補充一點知識。雖然這五鞭的動作胡來,但「五鞭」的名稱則有一定根據。太極拳的手法之中,便有一式「單鞭」,某些流派亦會有「雙鞭」。我們見人練習太極時,經常出現的單手執勾,便是單鞭的其中一部份手法。

關於單鞭的用法,歷來有不同解釋。有說單鞭就是以手作鞭,用前臂揮擊對手。亦有指單鞭是類似抱腿摔的技法,一手接著對方的踢擊後,再以鞭手將其摔低。

當然,無論是哪種解法,馬保國的示範都與之差天共地。問題是,他為何會選擇五鞭作為自己的「代表作」?筆者認為箇中的理由,在於一種「整勁」的錯覺。因為當他揮動兩手之際,全身上下都會晃動,於是他以為這就是整勁。

【點擊影片觀看馬保國的五鞭示範,並按圖片重看他的實際表現】

+9

事實上,這並非他一個人的錯覺。有許多傳統武術的習者,都會誤將「全身動」等同成整勁。或者以為只要在套路中練成整勁,就可以直接運用到搏擊之上。其實整勁一如現代搏擊的發力,同樣要講求力量的正確傳導,絕非周身亂動。而要在搏擊中純熟運用,則必然要進行搏擊練習。

以下這條由蔡李佛趙民安師傅所示範的捎捶片段,同樣屬於類似鞭手的技法,但就比馬保國的五鞭要實際得多。因為趙師傅講明了攻擊的位置和時機,並示範出如何透過身體前傾、轉腰的動作,讓手臂累積足夠的力量揮擊對手頸部要害。換句話說,是考慮過實際的搏擊用途,而非自顧自說、一味亂動:

延伸閱讀

【國術雜談】形意拳:何謂起鑽落翻? 由劈拳說起

【國術.蔡李佛】趙民安師傅五式教學合集 蔡李佛豈只大開大合?

接化發:一個永不還擊的對手

而要了解接化發的問題,則要先定義接化發的意思。雖然馬保國以宣揚接化發「聞名」,但接化發其實是非常傳統的太極拳理論,在不同太極拳都能見到,非馬保國一人獨創。當然,本文會以馬保國的示範為依歸。

按照馬保國的視頻,「接」應是指接觸到對方的攻擊;「化」乃卸力;「發」是要將對手推至失去重心:

顯然地,這只是一種很攏統的戰術觀念。單憑這種認知,很難應對千差萬別的實際情況。但這並非是問題的關鍵,蓋因一些抽象的原則,如果指導得宜其實也有不小的價值。馬保國的弊病是,他以為接化發可以在搏擊的過程中,順利連貫施展,然而接化發本身就是不同距離的應用。

以上面片段中,馬保國與徒弟的示範為例。當時他徒弟以類似刺拳的動作擺架,用盡臂展距離,還加上了側身架的幅度,而馬保國的接化位置亦是在其前臂。如果是套諸現實,對方在他埋身發勁之前,已經能夠用後直拳還擊,或者轉步用勾拳打他軀幹。甚至在他接到手以後,對方也可以立即收手再出刺拳。要知道在今天的搏擊運動,刺拳組合實在是非常基本的技術。

馬保國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為他的徒弟完全不會還手。這點亦是很多傳統武術的弊病,時常以為對手必然會按照它們所想像的劇本行事,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由「台大武學」所拍攝的這條詠春拳影片,便很完整地闡述了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迷思合集】不練搏擊但有搏擊能力? 開宗立派又所為何事?

【思想】習武就一定要打搏擊嗎 怎樣才算真正的武者?

太極拳的搏擊觀念初探

那麼該如何實際運用接化發?按筆者自己的推敲,我認為要令接化發成事,接化的動作就不能單純是卸開對方手臂,而是要令他接下的攻擊都難以施展。具體的做法是必需要學懂入身,儘快撲入對方的臂展距離之內,令他難以應用肢體還擊,同時方便自己發勁,而不是原地停留推人。這點應當亦是傳統武術中弓步的作用。即以弓步封住對手的移動,再以之作為支點摔倒對方。具體做法可以參考陳相林這條影片。順帶一提,筆者一貫認為,太極拳的技理應該能夠與摔跤互相參照。因為兩者的應用距離,以及對力量的運用,其實非常接近:

以下由台大武學所拍攝的另一條片段,雖然沒有明言,但筆者認為它其實也示範了入身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詳見12:00的示範:

當然,這些全屬筆者的個人推敲,並非一定正確。倘若遇到擅長纏抱或者具備摔跤能力的對手,又可能要再作調整。最重要的是,要研習搏擊,就必需參與實際的搏擊練習。單用理論、直覺,而沒有實際上反覆使用,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點傳統武術的習者,包括筆者,都要急起直追。

相關文章

【訪問.內家拳】法國女子飄洋過海拜會港台名師 形意八卦合太極

【宗師】何福生:形意太極合摔跤 第一批出訪日本的武術名家

【名家】朱國福:將拳擊融入形意拳 民國武術賽最優等

【國術】陳家溝傳人陳相林:一人一太極

【形意拳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