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靠後來踢擊】除了易失平衡外的解釋 原來還影響發力表現
「踢腳時上身不要過分後倚!」相信每位接觸過踢技的讀者,都曾在練習時被教練這樣說教過。除了因為容易失平衡外,你還知道其他原因嗎?
不少初學者在剛剛學習中上段踢擊時,通常都會犯上一個錯誤︰上身過分後倚。這時候教練通常會解釋,這樣會「容易失去平衡」、「較難恢復站姿」、「很難踢出威力」等等,但卻甚少詳細說明背後的原因。今天我們嘗試從人體構造及物理原理上,簡單說明一下「上身過分後倚」的問題。
▍為甚麼會出現上身後倚的情況?
基於人體結構所限,在正常站立情況下,髖關節前後、左右擺動幅度非常有限,若直接在那個姿勢進行踢擊的話,很難做出上段踢擊。一般髖關節的主動最大活動幅度:向前110-120度,向後10-15度,外擺30-50度,內擺30度,外旋40-60度,內旋30-40度。
為了增加髖關節的活動幅度,除了增加髖關節自身的柔韌度(可動範圍)外,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借助身體其他關節來改變髖部的位置及角度。而這些調節動作包含上下肢的互動,亦即所謂的「上身後/前擺」的情況。
以前踢(Front Kick)為例,它需要髖部有上翻的動作來增加踢擊向前向上的幅度。正如Paul Felder在UFC 226對上Mike Perry的這記前踢,他利用右髖扭側後擺、腰肢後靠來令髖部上翻,提升踢擊高度。
又如搏擊運動最常見的旋踢(Roundhouse Kick),拳手會利用支撐腳指側/後,腰肢後靠來令髖部向側上翻,配合轉髖踢擊。腰肢後靠的幅度一般比前踢時明顯,尤其當旋踢以水平角度擊中見標時。
若論後靠幅度最大的,應該是側踢(Side Kick)、後踢(Spinning Back Kick)、後旋踢(Spinning Hook Kick)等向後踢出的腳法。因為髖關節向後擺動的可動範圍最小,只有10-15度,而且後方踢擊難以借助提膝動作來轉髖,所以即使只是踢擊中段目標,亦需大幅擺動腰肢來提升踢擊角度。
簡而言之,腰肢後靠是為了彌補髖關節可動角度不足的補助動作,不同踢擊種類、不同踢擊高度的目標需要配合不同後靠的幅度來協助。那麼假如真的「踢腳不要過分倚後」的話,以上圖片中的動作是否有問題呢?
下文會作進一步解析。
▍可以後靠,但只要維持重心平衡便可?
首先,「踢腳不要過分倚後」第一步針對的是「失平衡」的情況。根據Aydin Tozeren的"Book Human Body Dynamics: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Human Movement",人體體重分配約是:軀幹(包括胸背腹)佔50.8%、頭部佔7.3%、腿部佔31.96%、手部佔9.92%。
踢擊時靠單腳支撐的狀態有點像天秤,假如重心過分靠前或靠後都會出現失平衡的情況,即踢擊後向前或向後跌倒,令踢擊無法完成完整發力動作,甚至露出罩門被對手攻擊。
可是,是否只要像天秤般維持踢擊腳及上身的重心均衡,便代表踢擊能夠有效發力呢?其實並不然,這要視乎重心、力量轉移過程。
▍完全平衡並非最佳的踢擊動作
在前後重心均衡的情況下才發力,踢擊會被後靠的重量限制著,反而會無法借助體重踢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手拿短棍揮擊時,一般人會選擇手執棒端,還是手執棒的中端?一般的單手劍重心設計會在柄前的位置,而不會完全處於手柄之中。原因非常簡單,假如手執重心中央、前後重量完全均等的話,當向一邊發力揮動時另一端會以同樣力度制衡,使揮擊速度難以突進。
轉換成踢擊時,如果上身先靠後以令跟踢擊腳的重心相等,上身很容易出現遲滯的情況,一方面令支撐腳難以轉動,另一方面髖部旋轉時,遠離支撐腳的上身較難同步旋轉,變成只有下肢發力,即使做到同步旋轉亦難以連成一致發力。
那麼如何後靠而不失平衡之餘,又可以用上體重踢擊呢?
大家不妨先再重溫各位國際級拳手的踢擊,看看找不到動作關鍵。
▍後靠發力的動作關鍵:核心肌群協調、卷腹整合上身結構
其實,很多時候導致失平衡、上身滯後的主要元兇是:腰板挺直。頭部佔身體重量的7.3%,在腰板挺直的狀態下會遠離支撐腳最遠,其重感會超於真實重量,影響整體平衡及踢擊身體協調。
跟上面的拳手一樣,他們在後靠時會加上「收腹推髖」的動作來調整重心及加強推髖力量。動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上身放鬆、直挺後靠,而是腹部向前或向側收縮,使上身靠近髖部,讓上半第重量加在推髖、轉髖動作上。
當腹部收縮(向前、向側或扭動)時,重心前移不單能避免踢擊時失去平衡,亦可更易回復體勢作手部防守及追擊動作。
另一方面,頭部及軀幹會靠近支撐腳,能縮短上身與軸心的距離,減少後滯的重量,有助提升旋轉動作的速度,提升踢擊威力。
更進一步,核心肌群的協調加強了軀幹跟髖部的結構連動,形成一個有力的結構,即所謂的「利用體重」進行踢擊。一般很多人會以為在踢擊時的力量主要來自下肢,其實不然。雖說人體重量分布在各身體部份上,但在站立的姿態下上身的重量還是無可避免地承載在下肢之上。其實在踢擊時,往往能透過重心轉移把上身部份重量加之於踢擊上,增加踢擊所含的質量(mass),提升踢擊效果。
髖部及腰肢是上下身動作之間的樞紐,兩者在踢擊上發揮非常重要的角色。所謂的「借助體重」踢擊,並不只是講求由腳、髖、腰身之間的發力連動配合,更講求有一個穩定的結構體來承載、轉移力量。
踢擊後靠時的「腰肢」動作便是統合了上身的重量,並連結在髖部擺動的動作上。不過,這只是一個「通論」而已,在不同腳法的實際操作上略有不同。
這是上身滯後的後旋踢,上身明顯沒有跟隨下身發力,變成上身有上身後靠,下身有下身轉。這樣踢出的只是腳部的力量。
GNT的後旋踢腰肢相對挺直。這記後旋踢屬於中短距離,以用旋轉慣性發力為主,壓髖動作較小。上身過分挺直可能會在踢擊時被對方以拳截擊頭部。
大家可以留意Wonderboy 以後旋踢擊中 Jorge Masvidal時的上身動作。由於這腳是追擊的長距離後旋踢,所以推髖幅度較大,上身亦相對後靠。
例如後旋踢時,錯誤教法是上身倚後黎踢後旋踢。沒錯,上身倚後可以張開髖關節,令踢擊腳更易更快踢高,但同時卻會令上身滯後限制下身轉髖動作,令到踢擊穿透幅度不足。較正確的踢法是:上身收腹來幫助推髖,到踢擊腳橫置扯腿發力時才張開上身成側身,令腳可以成水平軌跡。假如上身太快站直,會令髖部從橫置變回垂直,踢擊腳會很快跌下,踢擊軌跡變成斜線。
又例如前踢,假如要借助體重於踢擊,推髖時其實是把上身重量壓在髖部推出,所以上身才自然後靠,而不是先後靠再踢腿,或是發力後靠而不推髖。
其他踢技分析,可參看:
【前踢】技術解構:踢擊特性
【側踢】技術解構:動作特性
【Axe Kick/下壓踢】搏擊運動中的下劈表現
▍總括而言
「踢腳時上身不要過分後倚!」其實並非完全正確,踢擊時上身倚後亦不是完全錯誤的動作,只是提升踢擊高度的協調動作而已。
那麼是否「完全維持上下身平衡」的踢擊便是對呢?這也是否定的。因為完全平衡的後靠反而可能出現上身滯後、上下身發力不協調的問題,無法踢出有效的踢擊。我們要注意的應該是踢擊發力動作本身及後靠時的上身動作。不要出現先後靠再出腳的情況,否則會上身滯後,妨礙旋轉發力的動作。
另一方面,在說明上身靠後的「收腹」動作時,我們帶出了「身體結構性」對踢擊威力的影響。其實這種「結構」在其他技法中亦很常見,有機會再撰文跟大家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