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踢Hook kick教學】詳解常見踢法及動作要點
早前伊巴謙莫域以一記「後旋踢」攻入職業生涯第500個入球,認真厲害。有言道:「要踢好後旋踢,先要掌握好勾踢。」今次就跟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勾踢的動作要點。
早前武備志曾邀得香港空手道精英運動員李振豪,為大家示範空手道自由組手中的裏回し蹴り(勾踢)技法,而武備志亦曾分析勾踢的動作特性。今次將會介紹勾踢的動作要點。
話說在頭,其實武術技法上並沒有所謂的「絕對正確」動作。因應使用者的身體結構不同,使用的情況不同(距離、位置、目標高低),都有相應的技法調整,並沒有「一本天書走天涯」的教學。
以下將就首先介紹一下勾踢的三種基本踢法,然後再逐一就踢擊動作中的各個部分作出解說。
▍勾踢的基本準備動作:
勾踢之所以特別「彆扭」,主要是因為它的踢擊線要來回中線兩邊,而不像一般踢擊般單向移動。無論是前腳踢擊,還是後腳踢擊,都需要在踢擊腳提膝置於中內側,然後才進行勾踢的踢擊動作。當然視乎情況而言,實際應用時並不需要一定完整提膝。
▍勾踢的三種基本踢法︰直腳、勾腳、扯腳
其實所謂的踢法是指透過髖部、大腿、膝蓋、小腿不同部位配合而構成的踢撃發力動作。由於三種踢法的起動動作相似,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本文主要歸納成「直腳」、「勾腳」、「扯腳」三種,以表現在命中目標時的動作差異。
(一)直腳發力
「直腳」指在命中目標時,踢擊腳接近完全伸直,主要發力部位是大腿及髖部。其踢擊距離是三種踢法中最長,但速度同時較慢。這種踢法的發力機制較為簡單,適合作為勾踢的入門踢法。另一個壞處是踢擊後收腳動作會較慢。
由於踢擊腳直伸,變相只能借助髖部轉動及大腿後擺的動能用於踢擊。勾踢跟後旋踢不同,無法借助旋轉帶來的動能用於踢擊,所以較難產生較強的力度。加上大腿前後擺的幅度有限,更限制直腳踢擊的有效打擊範圍。或者繼續轉髖可以增加其踢擊範圍,但單靠擺髖的話,因為距離著擊點有一整隻腳的長度,所以力量會更難有效傳遞。
(二)勾腳發力
「勾腳」指在命中目標時,踢擊腳主要借助摺腿擊中對手,主要發力部位是小腿及膝蓋。其踢擊角度是三種踢法中最廣的。
其中一種教法是把勾踢視為「偏離中線的側踢+勾腳」。這種踢法的好處是可以加快踢擊準繩及速度,亦可以較易轉成其他踢法。但壞處是較易令轉髖跟擺腿摺腿動作分開,降低踢擊力度。
大家可以把「勾腳」的發力動作理解為,等同於小腿向後摺起的動作。摺腿的動作可以揉合在「直腳」擺動期間或之後,亦可以獨立分開完成,甚至透過膝蓋轉動來中途改變踢擊軌跡。可是,有時候為了在最廣的位置擊中對手,會把摺腳腳動作留在大腿後擺動作接近完結才進行,即是單靠摺腿力量進行踢擊。這樣的踢擊力度較小,只適用於半接觸、得分制的搏擊運動中。
「蠍子踢」便是其中較為極端的例子。「蠍子踢」是一種超近距離勾踢。但這種腳法毫無威力可言,只適用於半接觸式的搏擊比賽。可以算是武術運動化後,由於賽例為保護選手安全,降低打擊要求的副產品技術。
(三)扯腳發力
「扯腳」指在命中目標時,踢擊腳處於髖、膝、大小腿同時發力的狀態,其踢擊力度是三種踢法中最大的。
跟「直腳」不同,其發力動作不只靠髖部發力,更著重膝蓋後扯。它亦不同於「勾腳」,不會單靠摺腿發力,而是膝蓋保持微曲,把腳順勢甩出。「扯腳」的發力重點在於,如何藉著轉髖配合大腿發力後扯,把力量轉送至膝蓋,再甩到小腿上。動作外型類似踏單車的腳部動作,不過在垂直變成水平。而且為了令扯腳動作更有力,所以最後弧形的軌跡會變成直線。
▍不同發力部位的細節:
在介紹過三種常見的踢法後,接著會深入說明不同的勾踢動作細節。讓各位讀者按著自己的身體結構,按不同的應用情況,調節出適合的勾踢動作。
(1)支撐腳︰所指方向、踮腳、旋轉
由於勾踢跟後旋踢不同,無法借助旋轉來加速,只能靠髖部轉動及大腿擺動的幅度來發力。因此踢擊時支撐腳腳尖所指的方向會直接影響踢擊的表現。
假如支撐腳腳尖指向正後方的話,會限制髖部旋轉幅度,令踢中目標時踢擊腳已經處於可動範圍的盡頭,完全無法踢出威力。 因此支撐腳腳尖一般指向側面或斜後方,以增加發力距離。
勾踢的踢擊線要來回中線兩邊,無論是踢前腳還是後腳,都必須轉動支撐腳。轉動支撐腳時,一般都會踮腳以便旋轉。而當踢擊時,踢擊腳行進方向跟支撐腳旋轉方向相反,有可能會因為踮腳過高而止不住支撐腳繼續旋轉,因此有些人會在踢出時令踢擊腳微微著地,以此止住支撐腳旋轉,亦有人會維持踮腳進行踢擊。
(2)髖部動作︰旋轉、開髖
踢擊時能否借助轉髖會嚴重影響踢擊的力度、速度及踢擊距離。
大部分人踢不出威力,正正是因為當踢擊命中時,髖部已經停止轉動,變相只單靠腳力進行踢擊,無法把體重加於踢擊上。為何解構旋踢時會非常著重轉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配合轉髖的勾踢,才能有足夠活動範圍來發力。(亦跟接著下來會說明的提膝動作有關)
此外,髖部跟目標之間的位置會做成不同效果。當髖部側指目標時,其踢擊距離會最遠。當目標處於髖部外側,雖然可以勾腳踢中,會很難踢出力量。當目標處於髖部內側,則能發揮出最大威力。
假如目標位於正常踢擊距離外,我們可以透過橫向推髖來延長踢擊。但這種方法容易失去重心跌向對手,所以還是謹慎使用為妙。
(3)膝蓋︰提膝、放腳、踢擊角度
在勾踢中,踢擊腳的膝蓋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勾踢的發力動作、踢擊軌跡,以及踢擊速度。
大家試幻想一下,假如沒有提膝動作的話,踢擊腳從地上提起到擊中目標之間會走非常長的距離,動作會如直腳外擺腿一樣。而提膝則可以讓踢擊腳從最短距離移動至準備發力的位置。另一方面,勾踢的提膝跟側踢、旋踢的準備動作相似,能夠隨時轉成不同踢技。提膝配腳掌置中指前,更可以佔住中線,威脅對手。
提膝放腳時機不同會造成不同效果。若想著重踢擊力度的話,提膝角度會偏向內側,增加發力距離。雖然這樣會使踢擊動作變大,讓對手較易作出反應,但由於威力足夠,較適用於全接觸搏擊中。若想著重踢擊速度,提膝角度會偏向中線,以縮小踢擊動作、加快踢擊速度。雖然這樣會使踢擊力度降低,但因為動作小而快,對手較難作出反應,較適用於半接觸搏擊中。
普遍而言,提膝動作的水平越高,可選擇的踢擊高度水平亦越多。當提膝至最高位置時,除了可以踢擊上段外,亦可以透過順勢扭動膝蓋來踢擊中、下段,中途並不需再次向上發力。相反,當提膝至腰高但想轉成踢擊上段時,則需要再次發力提升膝蓋的高度。
另一方面,膝蓋控制著勾踢的踢擊角度及高度,亦會間接左右踢擊力量。膝蓋指向下的話,便可以令勾踢從下而上,像「蠍子踢」般,但這樣較難發揮威力。膝蓋指向上的話,勾踢從上而下,可以借助腳的重量,但無法用上轉髖的力度。若膝蓋角度接近水平的話,便可以踢出最大的力度。
勾踢所用的踢擊部位:
勾踢一般會以腳後跟或腳掌底作為踢擊部位。
一般而言,腳後跟是腳掌較大塊的骨頭,結構堅固,適合用於擊碎表演或重擊。但是,腳跟踢擊動作上必須腳腕上翻,這限制了踢擊的角度和距離。另一方面,因為「鎖腳跟」的動作會收緊小腿肌肉,間接降低踢擊的靈活度。
勾踢亦會以腳掌、腳前掌踢擊。它的踢擊距離及覆蓋面積比腳後跟更遠更廣,但踢擊的穿透力會較弱。踢擊時腳趾向下屈的「鎖腳腕」動作,在人體結構上與甩腳勾腿的動作十分配合,有助加快踢擊速度。
▍勾踢的常見踢擊目標:
由於勾踢的力度有限,所以它通常以要害為目標,包括頭部(下巴、太陽穴、後腦、耳後等)、腎臟、胯下、腳關節等。
假如對方護住臉旁的話,可以嘗試踢深入一點,利用勾踢的勾形軌跡,擊打後腦或頸後。
同時勾踢亦可當作掃技使用。
▍特別嗚謝:
其實小編一直知道親自拍片的話,能夠更加清淅地說明文中重點。但由於撰文已經太累的關係,又不想花額外的資源拍片,所以一直只好借助網上的影片來印證自己的說法。在此感謝本文的影片來源:GNT、Ando Mierzwa、Jesse Enkamp、Kwonki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