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住宅暢銷 工商獨憔悴? 揭開樓市不公平的一面

撰文:蔡志忠
出版:更新:

人們總是以為,樓市暢旺就代表所有範疇的物業都興旺。其實不然,樓市分開幾個部分,分別有住宅和非住宅物業(即工商舖和車位等),今天的住宅市場因為全面撤辣而成交𣈱旺,然而工商舖市場卻伊人獨憔悴,原因為何?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港府兩個月前全面撤銷樓市辣招,俗稱「3D辣招」,這是14年前港府為了壓抑樓市而使出的撒手鐧,說白一點就是要管理買家需求,捆綁樓市交投,結果長期將成交量縮減了一半,可樓價仍然處於上升軌道。雖然措施號稱要讓首置者優先買樓,但實際上首置者上車的個案卻愈來愈少。直到近年香港經濟環境有變,樓價也明顯下調兩成半之後,港府才為了挽救經濟,宣布全面撤銷樓市辣招,總算穩住了地產的產業鏈,這個遲來的春天,讓香港經濟初步看到曙光。

住宅與非住宅供樓利率相差2釐

不過,這邊廂住宅市場開始興旺,那邊廂工商市場卻仍處寒冬,港府這回撤辣對於向來沒有辣招稅的工商舖沒有直接帶來幫助,目前的資金一窩蜂湧入住宅市場,工商市場成交依然低迷,價格仍在尋底。雖然非住宅物業的投資回報可達3釐到5釐左右,而住宅的回報却只有2釐到4釐,投資回報相差一釐多,但是住宅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這究竟又是為甚麽?

讀者可能有所不知,香港的銀行體系對住宅和非住宅的財務態度截然不同,甚至可形容很不公平。購買住宅向銀行貸款是以優惠利率(P減)來計算,一般封頂的利率在4.125%左右,可是購買工商舖物業銀行開出的按揭條件,絕大多數是以拆息(H加)來計算,近年來通常供樓利率都在6釐甚至以上,兩個貸款利率相差近2釐,難怪工商舖物業的投資回報雖說比較高,市場仍然欠缺購買動力。

以活期存款做按揭 銀行仍賺大錢

近期某些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達4釐至5釐,大衆錯覺銀行承做住宅的按揭貸款會出現虧損情況,筆者認為實情未必如此。現今香港銀行總存款超過16萬億港元,其中定期存款數字不斷上升,根據統計佔總額的55%左右,換言之還有大約45%的存款是放在活期和儲蓄戶口,這些金額也是非常巨大的存款,大家都知道活期戶口的利率非常低甚至沒有,用這龐大的活期存款來承造住宅按揭,銀行仍然可以賺取很大的息差。

看了以上內容,各位就會明白工商舖市場仍然處於艱難時期,就是因為供樓負擔巨大,與住宅利率出現近2釐的差距,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現象。加上寫字樓、零售、飲食等行業的巿道仍未復甦,租金仍有下調空間,引致一衆持有非住宅物業的投資者和中小企業入不敷支,供樓可謂百上加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工商舖市場已經嚴重內傷,近期巿場出現不少大幅蝕讓個案,再長此這樣下去,恐怕產生骨牌效應,出現更多人踩人案例。

為免進一步影響香港金融體系穩定,當局和金管機構應該重新審視非住宅這個範疇出現的嚴重問題,向金融和銀行機構發出指引,對工商舖市場一視同仁,貸款利率向住宅看齊,以減輕他們的供樓負擔。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要負起社會責任,短期賺少一點,與大家共渡時艱,一起守住陣地,待到美國利率回調,工商舖市場便可重回正常軌道。

【財經專欄】蔡志忠|亞洲地產創辦人、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

從事地產行業近38年,擁有豐富的工商舖投資經驗。集團旗下企業包括財務、飲食、百貨商店、超市、迷你倉、共享工作間等等,業務多元化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