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與俄烏戰爭(一):曾被瓜分的波蘭 會不會協助瓜分烏克蘭?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波蘭雖不是直接交戰方,卻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軍備場域,戰前波蘭本就是烏克蘭重要的武器供應商;戰爭爆發後,波蘭更向基輔輸出大量軍備,包括蘇聯T-72、波蘭PT-91、德國豹2等300輛以上的坦克,還有大量裝甲車、遠端火砲和自走砲。波蘭也是第一個派遣戰鬥機入烏的北約國家,於2023年3月移交了第一批4架的MiG-29。整體來說,波蘭前後為烏克蘭提供了25億美元以上的軍事財政援助,數額僅次於美國、英國。
在人道主義場域,波蘭財政部長席茲考斯卡(Magdalena Rzeczkowska)於2023年4月表示,波蘭援助烏克蘭的金額已經超過105億歐元,其中大部分是對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數額僅次德國、美國。此外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數據,烏克蘭難民在歐共有580萬,其中波蘭收容了160萬,為全歐最多,第二高的德國則是100萬。
而在政治場域,波蘭也是許多國家領導人訪烏的中繼站,包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內,領導人都是先入境波蘭,再搭乘火車前往烏克蘭,開始自己的外交活動與行程。
總體來說,因為戰爭下的積極表現,如今波蘭擁有三個場域支持烏克蘭光環:軍事、人道與政治。而這一現象背後既有地緣因素,也與波蘭反俄親美、希望提升自己在北約的地位相關。正因如此,未來俄烏停戰的談判中,波蘭的可能角色也相當值得重視。
為什麼朝鮮模式最有可能
首先探討俄烏停戰的場景,其時間或許不易預測,但最可能的戰線情況倒是可以想像,那便是烏克蘭的朝鮮化。
此前5月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前往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五國時,筆者便曾撰寫《李輝啟程斡旋俄烏戰爭:從一國兩制到朝鮮方案,中國能怎麼行動?》一文,分析在俄羅斯無意撤軍的情況下,佔領地的一國兩制、科索沃模式都希望渺茫,因此俄烏戰場較可能的停戰方式,便是採用朝鮮模式,也就是仿效1953年的《朝鮮停戰協定》,各方同意就地停火,並設立非軍事區以隔開雙方戰鬥人員。
從現實角度來看,《朝鮮停戰協定》默許了朝韓共存的現狀,但其性質只是軍事文件,由各方以軍隊名義簽署,來迴避「簽字國」的政治承認問題,也不直接討論被佔領土的歸屬爭議,更不是正式「和平條約」,所以朝韓雙方都可宣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統治權,卻又能實質達成停火。當然這一協定韓國並不樂見、也未簽字,但最終迫於美國壓力,仍只能含淚執行。
再看俄烏戰場,各方心態及條件都與當年停戰前的朝鮮類似。
在軍事條件上,俄羅斯雖已侵佔烏克蘭近20%領土,卻無法再大幅推進戰線,顯然已達維持前線不潰、同時鞏固後方佔領的最大能量;烏克蘭雖有西方軍援,並不惜以巨大代價阻止俄軍進逼,同時發動了多次大反攻,卻始終無法驅逐俄軍,雙方明顯進入僵持狀態,且這一僵持已經持續數月,造成了大量無意義死傷。
在政治博弈上,美國為首的北約面臨困境:基於聯合國憲章與宗旨,歐美各國不可能正式承認俄羅斯對佔領地擁有主權,也很難公開要求基輔「領土換和平」,因為支持烏克蘭仍是西方難以推翻的政治正確,但內部反戰促談的聲音也在成型,美國更將在2024年迎來總統大選,屆時俄烏戰爭走向恐成攻防戰場;但俄羅斯同樣有自己的政治困境:開戰之初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目標已無法達成,莫斯科只能緊抱「支解烏克蘭」的實質戰果,來證明戰爭不是一無所獲、且很有價值,所以撤軍還地基本上不在莫斯科的考慮範圍內。
簡單來說,就既定戰線原地停火,是俄羅斯的談判底線,也有現實基礎,或許也是部分西方精英默許的選擇,卻無法被俄羅斯以外的各方公然宣之於口,就連此前中國公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時,也必須把「尊重各國主權」置於首位,強調「公認的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嚴格遵守,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切實保障」,原因無他,此次牽涉的併吞規模實在過於巨大,遠勝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對有心斡旋談判的各方來說,都是棘手問題。
正因如此,朝鮮模式才更有參考價值。和平協定或許短期難產,但要實現停火,俄羅斯、烏克蘭與美國其實可先從停戰協定入手,即派遣軍事代表談判何時停火、遣返戰俘、規劃非軍事區等條件並簽字,如此一來就可暫時擱置領土歸屬爭議,又能實質凍結衝突。
當然,這一做法就與當年朝鮮模式一樣,是在大國協調的背景下嚴重犧牲了小國利益:1953年是由美中朝三方簽字,迫使拒不簽字的韓國執行停戰協定;如果這次俄烏戰爭也採朝鮮模式,那便是由俄羅斯、美國、歐洲等多方協調後,迫使烏克蘭同意領土換和平。基輔當然可以如韓國般,持續宣稱對烏克蘭全境擁有主權,但因停戰協定限制了烏克蘭動武收復各地的可能,所以實際上就是默許俄羅斯鞏固對烏東四地的占領。但烏克蘭稍勝一籌的是,朝鮮的國家地位獲全球承認,但烏東四地除了俄羅斯與俄羅斯附庸國、保護國外,基本上不會有國家承認其是俄羅斯領土。
而正如朝鮮模式讓韓國擁有了美國的軍事保護,烏克蘭若被迫接受領土換和平,也將能換到美國、北約的相關「補償」:即便無法正式加入北約,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北約同盟體系外的特殊存在,或能擁有西方駐軍或相關軍事挹注,因為烏克蘭已正式成為與俄羅斯接壤的衝突前線,西方既想避免俄羅斯進一步推進,也不願烏克蘭失控進攻。
所以說得更直接,俄烏戰爭的朝鮮模式雖能凍結衝突,卻也在某種程度上「瓜分」了烏克蘭:烏東四地成為俄羅斯實施統治的勢力範圍,「剩下的烏克蘭」即便無法正式入約,也會成為美國為首的北約勢力範圍。而這也意味著,俄羅斯雖獲得了新領土,卻不可能得到烏克蘭中立的理想結局。
為什麼波蘭可能充當斡旋者
再來探討斡旋者的角色。
如果要以朝鮮模式停戰,美俄歐(德國與法國)的大國協調將是關鍵。但如前所述,出於政治正確等考量,各方或須找一位檯面上的斡旋者,來扮演說客、信使的角色,同時分擔「犧牲烏克蘭」的輿論砲火。
從現實角度來看,俄羅斯身為戰爭發起方,相對沒有仰賴斡旋者的道德需求,但若真要找一個自己、美國、烏克蘭都能接受,在俄烏衝突上具有地緣鄰近性,又較無政治正確包袱的斡旋國,那麼俄羅斯的首選應當是土耳其。白羅斯(前稱白俄羅斯)雖一度在戰爭之初扮演促談角色,無奈「俄羅斯附庸」的標籤太過鮮明,無法成為眾望所歸,未來恐也不易成為各方公約數。
而對美國、德法來說,如果真要走朝鮮模式,那麼其相當需要一位檯面上的斡旋者,好讓自己能相對隱身幕後。而考量到與俄烏衝突的地緣鄰近性、與美國及德法的信任程度、對政治正確包袱的低需求,波蘭應當是美國與德法的首選。
從地緣視角來看,波蘭與烏克蘭相鄰,是最大的烏克蘭難民收容國,也是重要的軍備入烏通道,是烏克蘭不能輕易激怒的強鄰;從政治正確視角來看,戰前波蘭向來被諷為歐盟「人權窪地」,並被不少西方國家貼上「民主倒退」的標籤,在「維護烏克蘭主權領土完整」的道德需求上,自然低於擔憂人設崩壞的德國與法國。
更重要的是,波蘭是北約東翼的重要國家,也是未來美國將會加大部署的「新前線」。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便向波蘭派遣大量駐軍,目前約有1.1萬名美軍在波蘭輪換,創下歷史新高;拜登訪問基輔後回到波蘭時,波方更要求增加美軍的部署人數與時程,並承諾將國防開支占比從3%提升至4%,來到北約第一高位。而這一角色,會增加波蘭斡旋俄烏戰爭的話語權與正當性,也有助美國借波蘭調控戰後的朝鮮模式的進行。
另對俄羅斯來說,波蘭雖不是斡旋國的首選,又是北約當中反俄親美的代表,但如前所述,俄羅斯對斡旋者的需求相對較低,因此只要波蘭能帶來美德法同意「就地停火」、「依現況進行談判」的訊號,莫斯科未必不能接受波蘭作為斡旋代表;此外,屆時也可能是雙斡旋形式,也就是美國、德國、法國委託波蘭,俄羅斯則委託土耳其,波土兩國作為代表直接交換雙方意見與底線,協助達成最終方案。
回顧歷史,波蘭因位處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強權交界,曾在十八世紀被三次瓜分,包括1772年的俄普奧瓜分、1793年的俄普瓜分,以及1795年的俄普奧瓜分,而這次直接導致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宣告滅亡。大國的強權傾軋、兼併、交易向來無情。聚焦現實,如果俄烏終局真採朝鮮模式,波蘭也在其中扮演角色,那麼這或許就是歷史的殘忍呼應:大國協調邏輯未變,只不過受害者從波蘭換成了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