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目標不明確 美國會在台海重蹈覆轍嗎?
二戰之後,美國成為干涉主義國家,到處插足,到處打仗。但美國的干涉主義歷史充滿了失敗。
干涉主義是通過軍事手段實現政治目標,這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是政治的延伸」的另一種解讀。問題是:政治不等同於意識形態,政治目標必須明確、可實現。比如說,海灣戰爭的目標就是打敗薩達姆、解放科威特,老布殊抵制了把戰爭擴大化的衝動,使得海灣戰爭成為戰後美國曆史上少有的成功的戰爭;朝鮮戰爭對美國談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敗,因為美國達到了打退朝軍進攻的目標,保全了韓國。
但越南戰爭是失敗的,因為從一開始,美國的戰爭目標就不明確;「阻止共產主義多米諾骨牌」是模糊不清的,沒有明確的界限和成敗標準。毫不意外,越南戰爭越打越大,越拖越長,最後到不可收拾的時候,美國捲鋪蓋跑路了。
更近的例子是阿富汗和伊拉克,還有眼下的烏克蘭。
美國入侵阿富汗是對911事件的反應。2001年9月11日,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爆發。9月18日,小布殊宣布戰爭;10月7日,行動開始。這個動作算快的。在戰爭開始階段,美國出動小股特種部隊、空中打擊和少量CIA特工,支持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發動進攻。到12月,塔利班的有組織抵抗基本結束。要是美國沒有錯失抓獲或者擊斃拉登(Osama bin Laden)的機會,讓他逃入托拉博拉山區,拉登問題也可以在這時解決。
到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不管是否抓獲或者擊斃本拉登,美國發動戰爭的目標已經達成: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阿爾蓋達)在軍事上被打垮,塔利班被打垮,9·11事件大體得到復仇。
但是,根除伊斯蘭恐怖主義土壤則像「阻止共產主義多米諾骨牌」一樣,是模糊不清的意識形態目標,不是現實、明晰的政治目標。伊斯蘭恐怖主義不是有形實體,它有其思想基礎,而思想是無法用軍事手段根除的。
就這樣,美國在阿富汗持續了20年,試圖實現不可能的目標。最後塔利班捲土重來,美軍在倉皇中撤退。幸好捲土重來的塔利班這次明智了,否則美軍的喀布爾撤退會比西貢撤退更加狼狽。
在伊拉克,美國的戰爭目標是消除薩達姆(Saddam Hussein)的大規模殺傷武器,切斷薩達姆對基地組織的支持。
在海灣戰爭之後,聯合國檢查團在伊拉克翻遍了每一塊石頭、檢查了每一片塵埃,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武器的證據。所有跡象也指明:薩達姆與基地組織並無關係。不管小布殊是被錯誤的情報誤導,還是有意偽造情報作為發動戰爭的依據,沒有的就是沒有的。美軍打入伊拉克後,依然沒有找到任何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證據,也沒有薩達姆支持基地組織的證據。
在軍事上,美軍入侵挺順利的;但在政治上,美國騎虎難下。不過美國不是沒有選擇,假如果斷撤退,只要美國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反正美國又不是沒做過這樣的事。
但是美國沒有,而是把戰爭的目標擴大到「對大中東的民主化改造」。這是比「阻止共產主義多米諾骨牌」更加漫無邊際的意識形態目標,涉及到對地區的民族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根本改造。「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還只是在說個人,擴大到整個民族,難度增加何止千百倍。民族「本性」不是不可以改的,但只有內生動力才能做到,外來壓力是做不到的。事實上,外來壓力只能激起民族的自衛和反抗本能。
戰爭只是解除敵人軍事力量的工具,不是文化和意識形態改造的工具。二戰勝利後,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成功地改造了德國和日本,但這是有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指標。馬歇爾計劃為什麼得以成功是很大的話題,這裏暫不扯遠,只需要說一句:伊拉克和阿富汗不存在馬歇爾計劃成功的元素。
美國入侵伊拉克不僅在道義上毫無道理,在策略上也沒有從一開始就投入足夠的力量。改變戰爭目標後,只有逐步添油。到最後,民主化變味了,人口佔多數的什葉派把美國空降的民主化徹底帶歪了,甚至美國入侵的不正義性還滋生了比基地組織更加極端的「ISIS」。
美國至今沒有完全撤出伊拉克,但已經很沒有存在感了。距離重現喀布爾撤退,只有一紙之隔。
在烏克蘭,美國正在犯類似的錯誤。烏克蘭戰爭的爆發出乎所有人意料,俄軍的不濟也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戰爭初期,俄軍在全線進攻的同時,重點突擊基輔方向,但最後在基輔城下知難而退,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劃下尷尬的句號。
美國和歐洲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早就開始了,但直到戰爭爆發,才大規模升級。俄軍在基輔的挫敗,很難說有多少是美歐援助的功勞,有多少是烏軍用手頭現有裝備拼死抗擊的功勞,但在這一時刻,美歐已經達到了目的:制止了俄軍的進攻,保住了基輔。如果美歐支持(或者說指使)烏克蘭停火談判,有可能戰爭在一個月內就實現停火。
這當然不能滿足烏克蘭完全收復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願望,但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俄羅斯不放手,烏克蘭是不可能從有核的俄羅斯手裏用軍事手段奪回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這也是馬里烏波爾尚在烏軍手中的時候,俄軍儘管新佔領了大片烏克蘭土地,戰爭的傷亡尚且不大。就地停火是可能的,部分退回戰爭前的停火線也未必不可能。
但美國的目標變了:從打退俄軍進攻變成通過烏克蘭極大地削弱俄羅斯,最好促成俄羅斯的政治變局甚至瓦解。這依然是美國不言的目標,但「普京必須下台」是拜登明確說過的(「This man can not remain in power」)。如果美國不惜第三次世界大戰,拉上盟國(包括烏克蘭)直接進攻俄羅斯,這倒未必是完全不可能的目標,但通過烏克蘭這樣的代理人戰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起碼是缺乏明確的可實現性的。
俄羅斯有糧有油有人有核,只要俄羅斯不發生內亂,長期耗下去是完全做得到的。歷史上,俄羅斯也很少在與強硬敵人的閃電戰中獲勝,主要戰爭大多是靠堅忍來耗死對方的。
俄羅斯會內亂嗎?俄烏戰爭與其說是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不如說是內戰。同室操戈最容易激發同仇敵愾,要麼一方蕩平另一方,要麼打到雙方打不動,否則很少會在短時間內偃旗息鼓。儘管西方試圖炒作,俄羅斯國內的反戰情節並不高漲,在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高漲的「士兵母親」運動無影無蹤,很使西方失望。
烏克蘭戰爭已經長期化了,烏克蘭人民在付出血肉的代價,美國也在付出沉重的代價。戰爭前期巨量的武器彈藥和經濟援助使得美國有點吃不消,已經在從以色列和韓國的美軍戰爭儲備中調撥彈藥了。這些是美軍的前沿預置彈藥,歸美國所有,但啟用、增減和調配要受到當事國的同意。以色列和韓國是美軍戰備程度最高的前沿,從這兩個國家調撥彈藥,只能說明滅國國內儲備已經見底了,真的是捉襟見肘了。
一旦戰爭長期化,對美國的拖累不會低於阿富汗戰爭,只是少了直接的美國大兵傷亡而已。遠的不說,美國國債觸頂是近在眼前的事,一旦預算受阻,進入政府停擺倒計時,美國財政部將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避免破產。在所有政府部門都需要緊急撥款才能維持運作的時候,對烏克蘭的援助從哪裏出,擠佔哪個政府部門的份額,就成了問題。
烏克蘭戰爭才剛一年。要是像阿富汗戰爭一樣,打個20年呢?會嗎?不會嗎?
這不是說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沒有犯錯誤,不切實際的政治目標同樣是俄羅斯在戰爭初期行動失利的深層原因,尤其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去納粹化」,不得加入北約其實也不是可確認的政治目標。不過,俄羅斯已經調整過來了,現在的目標很明確:保住頓巴斯,保住克里米亞,保住赫爾松右岸和走廊地帶,可能還有奪取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全境。
這些都是明確的軍事目標,也具有較高的可實現性。戰爭持續下去的話,只要俄羅斯不再回到含混、定義不清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等,俄羅斯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不小。
烏克蘭不會放棄,但在缺乏美國和歐洲支持的情況下,有多少不放棄的資本就不好說了。對美國和歐洲支持的時間考驗還剛剛開始。美國最後倉皇撤出阿富汗,最大原因是要抽身對付中國。長期陷入烏克蘭更不利於美國專注對付中國,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大概率持續不了20年,那麼然後呢?
美國的戰略錯誤都在於政治目標太寬泛,不切實際,缺乏可實現性。或者一開始目標還算明確,但後期又會情不自禁地掉入「任務升格」(mission creep)的陷阱,被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可實現的意識形態目標所吸引。
在台海呢?
台海還沒有戰爭,但「台獨」必打,而台海是中美之間唯一可能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地方。拜登屢屢「失言」,揚言美國會在台海軍事介入,但從來沒有明確是以什麼形式、什麼程度,更是沒有明確要達到什麼政治目的。這裏面當然有政治「留白」的因素,但也有美國的難言之隱。
台海的情況和阿富汗、伊拉克、烏克蘭都不一樣。在阿富汗、伊拉克,美國在軍事上沒有挑戰,挑戰都是政治層面的。在烏克蘭,美國在軍事上不下場,只打代理人戰爭,烏克蘭對美國完全是政治戰爭。在台海,美國既沒有軍事上的優勢,又沒有打代理人戰爭的條件。美國究竟如何軍事介入,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好。
因此,美國沒有在台海打代理人戰爭的條件,這一點美國人很清楚。不管就意志、態勢還是裝備來說,台軍不可能單獨頂住解放軍的攻勢。一旦台海開戰,美國的軍援也不可能抵達台灣。單靠戰前的儲備是不可能支持一場高烈度戰爭的,何況台島就這麼點大,在戰前情報和戰時密切監視的情況下,大量彈藥可能在儲備地點就被摧毀。
美國曾經對在台海擁有軍事優勢信心滿滿,自信兩艘航母就能挫敗解放軍的渡海進攻,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早在2015年,美國軍政界的權威智庫蘭德公司就不認為美國在台海還有優勢,這些年已經不提這事了。但從美國智庫的建議重點從爭奪台海制空權退步到對登陸船團的遠程導彈攔截來看,美國連在台海短兵相接的決心都沒有了。
近日炒作得很火的美國CSIS報告,把武統的基本設定定位於解放軍在台海戰爭一開始就兩棲登陸、直撲台南,這是刻舟求劍了。
20年前,解放軍缺乏遠程海空火力,只有貼上去打,不計代價,速戰速決。現在已經完全不是這樣的情況了,2022年美國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竄訪之後的8月大規模軍事演習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8月大軍演中,解放軍環繞台島設定6大演習區,進可直接登陸,退可環島封鎖。最重要的是,空基、海基、岸基遠程火力將首先對台島進行事無鉅細的全面覆蓋。
這還不只是美軍劇本的復刻。俄軍在烏克蘭大量使用低成本、遠射程、高精度巡飛彈是一個提示:解放軍在第一波用高端遠程精確火力打啞台軍基本防空和指揮控制之後,海量巡飛彈對大量主要目標的跟進打擊和對次要目標的精確打擊將接踵而至。沒有人應該懷疑中國海量生產和部署低成本巡飛彈的能力,更沒有人應該懷疑海量巡飛彈對台灣軍事和具有戰略價值目標的無遺漏、毀滅性的打擊效果。
武統最終是需要解放軍登上台島的。但只有在台軍實力被嚴重削弱、台灣整體陷入癱瘓、外軍介入被可靠隔離後,才會啟動。解放軍絕對有打硬仗的能力,但能先把硬核桃砸成軟柿子,為什麼不呢?
美軍(甚至日軍、澳軍)介入的可能性不能低估,但解放軍的海空能力早已超過台海周邊,而是深入西太平洋和南海。「遼寧」號的訓練不斷以西太平洋為重點,甚至悄悄地逼近到離關島只有500公里的海域,就是在為隔離外軍介入做準備。「遼寧」號不是在單獨戰鬥,還有「山東」號,還有更先進的「福建」號及其兄弟姐妹們。
CSIS的報告中認為,美國很可能會損失兩艘航母,但中國海軍主力可能喪失殆盡,這也是一廂情願了。哪怕退一步說,即使中國海軍承受巨大損失,也不會改變中國人民一定要統一祖國的決心。21世紀的中國不是一戰德國,中國不投機,不搞「存在艦隊」,打造強大海軍就是要用的。新中國從積貧積弱中崛起,統一的中國只能幫助中國再次崛起。
也就是說,在台海戰爭中,中國的目的明確、可實現:解放台灣。但美國的目的就不明確了。
在二戰中,美國的目標很明確:德國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目標同樣明確:解放科威特,薩達姆的實質性無條件投降,美國做到了。
在台海,戰爭一旦爆發,解放軍就不會在解放台灣之前停手。也就是說,單純的「保住台灣」已經沒有意義了,但迫使中國無條件投降、徹底征服中國超過了美國的決心和能力。
在小布殊時代,美國已經開始將戰略中心轉向中國,空海一體戰就是這個時代提出的。國防部長蓋茨啟動軍改,在縮減陸軍、強化海空軍中,他明確指出,誰還在想在陸地上與中國決戰,那是腦袋出了問題。
現代戰場早就過了大陸軍主義時代,但陸戰才是最終征服和迫使對手無條件投降的必要條件。即使在海灣戰爭中,狂轟濫炸後的「100小時狂飆進軍」才是一錘定音的。放棄與中國在陸地決戰,實際上就是放棄征服中國,這與冷戰時代的歐洲戰場都不一樣。在冷戰時代,美軍在歐洲駐紮重兵,一旦打響,打退蘇軍進攻只是第一階段的目標,最終目標是飲馬莫斯科河。再往遠了說,英國對拿破崙法國實行海上封鎖,但最後還是威靈頓在滑鐵盧的勝利才決定了戰爭的終局。
但在中國問題上,美國已經不做這樣的念想了。既然如此,美國在台海戰爭中的政治目標是什麼呢?其實美國人自己都沒有想清楚。從前些年的空海一體戰,到現在的遠程封鎖,都體現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迴避。這也決定了台海戰爭一旦爆發,美國從戰略到戰術將處處面臨困局,戰略上的五心不定必然導致輸得乾淨。
CSIS報告的標題也很有意思:《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鬥》。看來,即便是CSIS也認為台海只是一場戰鬥,不是戰爭的全部。戰鬥的輸贏不重要,戰爭的輸贏才重要,這是軍事常識。或許這才是CSIS報告對台海的最重要暗示。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