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華盛頓最不想看到的場景 最不想聽到的聲音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中國的超規格接待媒體都看在眼裏。習近平先是在北京舉行歡迎儀式,與馬克龍進行正式會談,後又在相距兩千公里之遙的中國南方城市廣州的一處園林內進行「非正式會晤」,賓主歡聚一堂,觥籌交錯,一起欣賞一把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琴演奏的中國古典音樂「高山流水」——一首描繪兩個知音好友因音樂而結交為摯友的曲目,習近平更是親自向馬克龍介紹曲目的由來與意涵。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期訪華時受到的待遇和一句「痴心妄想」相比,馬克龍顯然才是北京的貴賓。

訪華期間,中法還達成了兩筆實實在在的「大買賣」,中國採購了空中巴士(Airbus)160架飛機,價值逾200億美元,法方承諾將在中國建第二條空中巴士總裝線。同時法國還向中國下了16艘集裝箱貨船訂單,價值超過210億元人民幣。這些互惠互利的買賣與美國通過利用AUKUS(澳英美聯盟)搶法國給澳洲的潛艇訂單形成鮮明對比,相信馬克龍對此不會毫無感受。

同時,雙方還發表聯合聲明,51條聲明內容涉及了雙邊、地區、多邊及全球多個層面,如《紐約時報》所言「深入討論了從外層空間樣本到巴黎聖母院重修等一切話題」,包括俄烏戰爭等重大國際議題,也包括中法互相捧場將出席在巴黎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融資契約峰會以及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雙邊議題。

馬克龍訪華:圖為2023年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時發表演說。(Reuters)

中國厚待馬克龍有歷史成因,也是基於各自利益的必然選擇。法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西方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大國,又是一個深受大革命影響的有悠久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強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和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這些歷史傳承與經歷賦予了法國人的歷史驕傲與獨立性格,使他們不願屈從英美只做央格魯薩克森的「跟班」,也是二戰後戴高樂主義能在法國興起併為後來多數執政者所繼承的內在原因。

如今,在英美經濟文化的擴張與擠壓下,法國的經濟文化與地緣政治影響力每況日下,這讓很多有自主意識的法國人產生了危機感。儘管法國與英美共享人文歷史與價值觀念,不至於走到像中俄與英美關係的地步,但是捍衛自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也是法國的重要訴求。

與此同時,遠在亞歐大陸另一邊的中國,一方面除了價值觀差異外與法國沒有根本厲害衝突,另一方面又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法國經濟具有很強的匹配性,可以在各方面與法國利益形成呼應。而且在中美戰略對抗背景下,中國也樂見像法國這樣有戰略自主意識的歐洲國家在西方發出不一樣的聲音,雙方的合作就有了共同的戰略利益基礎。

這一共同戰略利益於美國而言肯定是不樂見的。從西方內部來說,歐洲戰略自主意識的提升以及法國圍繞這一目標的努力會在動搖到美國霸權的基礎;從中美愈演愈烈的戰略對抗來說,美國也需要一個更聽從於美方號令的歐洲來鞏固盟邦體系,建立與中國的對抗優勢。

馬克龍訪華:圖為2023年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發表講話。(Reuters)

法國人不是不了解美國的想法,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對歐洲未來的考慮。正如馬克龍訪華期間在飛機上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歐美關係、台灣問題等發表的評論,他說歐盟應避免因為台灣問題捲入中美之間的衝突,必須維持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他認為歐盟最大的風險,是捲入一些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危機,歐洲的首要任務不是「適應世界所有地區其他國家的議程」。

馬克龍還強調,歐洲須發展戰略自主,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歐洲應聚焦發展國防工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他認為歐洲在軍備和能源上愈來愈依賴美國,如果中美衝突升温,歐洲將難以有時間和資源維持戰略自主。

儘管在中美對抗中,中國並不指望法國站在中國一邊,但是對美國而言,一個想努力置身事外、不捲入衝突的盟友,已經足夠擔憂了。更何況還有它的另一個盟友在看着,它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