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後的主動出擊 美國永遠讀不懂中國的謀略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隨着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訪華,法國的空客與中國的中船,都迎來了各自的超級訂單。空客宣佈與中國航空器材簽署了160架空客的協議,總價200億美元。中船宣佈與達飛海運簽署16艘超大型集裝箱貨船,總價210億人民幣。中法聯合聲明,也是裡子面子都有了。

而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外長秦剛在北京見證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 )簽署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聲明簽署後三國外長合影,中國依然是C位。

圖為2023年4月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會見來華舉行沙伊外長會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三人一同握手以示友好。圖片由伊朗外交部提供。(Reuters)

這兩件事都會讓美國總統拜登心裏泛出一股酸水。在世界變革加速之際,美國對中國發起了「競爭」挑釁,變着法打壓扼殺中國復興進程。競爭也好,對抗也罷,但美國的伎倆從來都是那幾招基本一眼看穿,都可以針對性應對,可反之,中國看似都在被動應對,但往往又聲東擊西。

中美博弈中讓世界更看到中國力量

美國的長項是恐嚇、制裁、打擊,也就是直截了當。這當然與美國的實力有直接的關係,也與美國的價值觀有直接關係。

當年,美國接受中國「入世」,一方面是藉機從中國發展中賺取紅利,另一方面是希望對中國和平演變,讓中國按美國設定好的軌道發展。儘管美國從中國快速發展中獲得了足夠的紅利,中國也獲得了絕佳的發展機會,而美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中國總體實力提升可以如此之快。同樣沒有想到,中國並沒有被「西化」,反而把中國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也才有了對華「接觸失敗」之說,美國又回頭來採取全力打壓遏制戰略。推動與中國的脱鈎斷鏈,嚴重破壞美國自己親手建立起來了全球供應鏈。

圖為2022年3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美國總統拜登和德國總理肖爾茨出席北約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峰會。(Getty Images)

中美貿易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而中國應對最大看點是,看似往西實則往東。貿易戰5年來,實際數據可見,儘管它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直接影響肯定是負面的,但實際上卻很小,甚至直接受影響的貿易,在疊加新冠疫情的情況下成績單還非常不錯。而更意外的是,貿易戰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等美國看出個門道已晚,也只能是硬着頭皮採取兩敗俱傷的打法。足可見,美國打壓中國,中國則是理智應對。

美國為了使戰略打壓合法化或被世界所接受,就開始大造中國威脅論。然而,中國威脅論是一把雙刃劍。儘管可以引起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擔憂,但也更讓一些國家不敢輕易與中國為敵,或輕易追隨美國戰略。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堅定明確表態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事實上,除了看重與中國合作的好處之外,就是忌憚於「中國威脅」。連美國都感受到強烈的威脅,讓其它國家如何選擇?而目前中國也巧妙有效利用了美國製造的中國威脅論。

點擊圖輯:馬克龍訪華獲習近平陪同,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1

還有一點就是,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的希望。美國越是打壓中國,顯然就是傷害到了世界的共同利益。中美目前的緊張關係責任明顯在美國,這反而突顯了中國的全球發展和治理理念。

馬克龍此次訪華就清楚表示,法國不會選邊站隊,而是主張團結合作,大國關係保持穩定。雙方應共同努力,不掉入「脱鈎斷鏈」的陷阱,開展平等互利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不斷深化歐中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就連一直對中國不太友好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表示,歐中互為重要貿易伙伴,彼此經濟高度關聯,同中國「脱鈎」不符合歐方利益,不是歐盟的戰略選擇,歐盟獨立自主地決定對華政策。歐方願同中方重啟歐中經貿高層對話,推進歐中經貿關係穩定平衡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更不用說北京在沙伊恢復外交關係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北京此舉為世界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提供重要示範,順應民心,符合時代潮流和地區國家共同利益,更為倡導全球安全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精彩實踐。

之前,全球外交主場在美國,全球事務的決定權在華盛頓,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對全世界的霸權、霸道、霸凌正在受到全世界的不滿。世界各國開始認同中國是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不可缺少的關鍵角色。必須看到,中東在和解,西方在分化,世界變革在看中國力量。

2023年4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並同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不過會晤後,馮德萊恩單獨舉行記者會,並沒習近平的陪同。(Reuters)

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愈加分化歐美

中國提出政治解決俄烏衝突的方案之後,美國拒絕接受這一和平方案,而是繼續叫囂通過戰爭解決烏克蘭問題。這是一個分水嶺,中國佔據了道義制高點,美國則是全球戰爭、衝突製造者,而這正是馬克龍和馮德萊恩聯袂訪華的動因。歐洲深知,美國的戰爭論解決不了烏克蘭問題。

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美國一直認為中國是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是俄羅斯「盟軍」。但事實上,站在北京的角度,中俄加強合作是一回事,支持俄俄羅斯打仗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希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是一回事,如何推動和為何推動停戰則也是另外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俄烏衝突也好,俄美代理人或混合戰爭也罷,這是二戰後最重大的軍事衝突,也是最危險的衝突。美歐俄三方直接是局內人。在美國把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對華髮起猛烈打壓的情況之下,烏克蘭危機的重大消耗與牽制,反而給中國創造了極佳的戰略空間和時間。這一點美國方面似乎也看出了端倪。

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說:中國正在非常仔細觀察俄烏衝突對全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全世界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美國還是不想及時結束這場戰爭。更不想由中國來推動烏克蘭停戰進程,如果同意中國介入推動停戰進程,好像中國「佔了便宜」一樣。為了不讓中國佔這個「便宜」,也得繼續打下去。

但目前歐洲已經成了烏克蘭危機的最大犧牲者。打的時間越長,對歐洲的傷害就越大。沒等到俄羅斯被削弱拖垮,歐洲恐怕要先支撐不下去了。這也就是近來歐洲開始討論烏克蘭和平進程的問題重要原因之一。歐洲是美國最強大的盟友,雖然強調自主,但歐洲也很難短時間內完全擺美國的控制而戰略獨立。那麼,這場持久戰就會極大消耗歐洲的實力,不斷加劇歐洲的分裂和美歐關係的分裂。有意思的是,中國越是強烈推動,美國就會越是強烈反對。這樣一來,美歐的分裂就會加劇。打得越久,對美國的牽制和消耗就越大。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多次表示希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甚至邀請對方到訪基輔。 (Reuters)

台灣問題北京借力打力

在台灣問題上,也是同樣的。中國越是強硬,美國就越是不能服軟。美國認為台灣牌是中國的命門,而實際上中國是借力打力。從這個角度看,台獨勢力鬧的越兇,美國台灣牌打的越緊,就給了大陸改變台海現狀的機會。

去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已經改變了台海維持的「現狀」—— 解放軍東部戰區陸續在台島周邊開展一系列聯合軍事行動,在台島北部、西南、東南海空域進行聯合海空演訓,在台灣海峽進行遠程火力實彈射擊,在台島東部海域組織常導火力試射。

同樣的,這幾天台灣總統蔡英文往洛杉磯過境,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晤又製造了繼續改變台海現狀的機會——解放軍立刻啟動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專項行動,管控範圍包含台當局主張的「海峽中線」以東區域。緊接著,東部戰局又組織了大規模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畫面。(央視軍事)

這兩輪下來,必須要清醒認識台灣現狀的真實變化——解放軍顯然已經把台海視為內海了。美國警告中國不得改變「現狀」,而目前現狀不但改變了,而且已經是維持「中國式現狀」了。這就得感謝美國了。

中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荀子在論述王霸之爭及其戰略組合時說: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也就是說,王權國的戰略目標是贏得天下的民心;霸權國的戰略目標是擴大自己的盟友;強權國的戰略目標是兼併天下的土地。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文化中就已經有很成熟的「不對稱」戰略思想。很顯然,中國 「不對稱戰」已經給美國造成了困境。為此,美國已出台不少政治和軍事舉措,以確保今後仍保持充分的戰備。美國是否做好了準備應對中國以不對稱戰略「挑戰」美國主導地位?毫無疑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決定今後數十年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地緣戰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