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本年和談機會是「零」? 衝突結局已定但劇情未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三日訪華除了為法國企業帶來一大堆合同、訂單之外,少不了的是對俄烏破局的嘗試。在訪問第二天(4月6日)剛見習近平之時,馬克龍就聲言他正依靠中國「將俄羅斯帶回理性之中」,讓各方也能回到談判桌。但無論是習近平,還是馬克龍自己,也知道目前俄烏雙方都有力求全勝之志,「勸和促談」無異於緣木求魚,法、中各方的表態也只能停留在嘗試的階段。

根據與馬克龍同訪中國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習近平願意在適合的條件和時機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進行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的首次中烏領袖通話。某程度上,這也反映中中方認為具體的勸和促談行動在條件和時機上都未達適合之處。

「最後一博」大反攻在即

似乎是有意回應馬克龍對習近平勸和促談的呼籲,在馬克龍訪華首會習近平的同一天,意大利媒體發布了普京一位顧問Dmitry Suslov的訪問,其中Suslov表明本年俄烏談判的機會是「零」,聲言如果烏克蘭反攻失敗,西方到時候就要面臨武器短缺,俄羅斯則可動員40萬大軍作「最後一擊」。

習近平4月6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會面。(Reuters)

也是在同一天,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聲言中國雖有調解俄烏的潛力,但「烏克蘭局勢依然困難,如今並無和平解決的前景」,指俄方除了繼續其特別軍事行動之外別無他法。

同一時間,一位烏克蘭總統顧問也向媒體表明烏克蘭至少反攻至克里米亞邊界的決心。本年1月以來,歐美援烏力度急速提漲,更長程的導彈、主戰坦克、榴彈砲、各式步兵戰車、大量彈藥、各樣防空系統、蘇式戰鬥機、大規模對烏克蘭士兵包括混合兵種作戰在內的密集訓練等等無所不包。全套準備明顯是為了烏克蘭在天氣變暖、爛泥遍野不再之後的大反攻。

由於美國上屆國會在去年12月通過的援烏撥款本年9月大概就會用完,而控制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人預計將會對未來援烏款項加以重重阻撓,再加上歐美遲來的彈藥增產很可能追不上烏克蘭軍隊的消耗,這一場反攻很可能是對烏克蘭戰爭成敗的決定性一着。

雖然烏克蘭方面一直努力掃除外界對於這次反攻「一戰定勝負」的觀感,但有美國資深國防官員就曾在3月中旬向《紐約時報》表示,這場反攻將會是「最後一博」(last-ditch effort)。

澤連斯基威脅若無加入北約時程計劃將不會出席本年7月的北約峰會。(Reuters)

而在烏克蘭募兵似乎不如戰爭初期順利之際,根據《紐約時報》和路透社等不同媒體的報道,烏克蘭政府也成功召來了3、4萬新兵,組成高達8個旅,接受兩至四個月的訓練,準備好聯同正規軍一同參與反攻。此前《經濟學人》亦有引述過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y Zaluzhnyi)的說法,稱在巴赫穆特(Bakhmut)等前線的血戰之際,烏克蘭仍一直有意保留實力以備反攻之用。

反攻路線已明

目前,各界對於烏克蘭反攻主線的一致猜測,就是從扎波羅熱州(Zaporizhzhia Oblast)南下截斷俄羅斯經馬里烏波爾(Mariupol)、梅利托波爾(Melitopol)等亞速海北岸交通樞紐進入赫爾松州(Kherson Oblast)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然後盡力截斷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補給,再次中斷對克里米亞的供水,就算未能進攻克里米亞,也能以此迫使普京以劣勢進入和平談判。

當然,俄軍在此早有高度防備,因此烏軍亦有可能先從其他戰線入手,又或者作出多線進攻擾敵,期望複製去年9月赫爾松—哈爾科夫(Kharkiv)的聲東擊西戰果。其他戰線就包括:東北盧甘斯克(Lugansk)—哈爾科夫、頓涅茨克(Donetsk)的巴赫穆特和阿夫季夫卡(Avdiivka)等近月激戰之地、赫爾松州的越河反攻,以至對俄羅斯領土或克里米亞以無人機、導彈或特種部隊深入敵陣的攻擊等。

俄烏戰爭形勢圖。(liveuamap)

由於俄烏開戰以來,烏克蘭以守勢為主,其反攻的強處也主要是在策略部署之上,未曾展現過有組織大規模地面推進的實力,因此,此刻對於烏軍大反攻的評估大概只能是一種沒有什麼堅實基礎的揣測。

但無論烏軍大反攻是成是敗、無論普京顧問口中的40萬俄軍最後一擊能否實現,如果我們接受兩個大抵難以被質疑的前提,俄烏衝突的最終結局其實是非常明顯的。

兩大前提決定衝突結局?

前提一是:即使美國和西歐主要國家都大減對烏援助,以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為首的「援烏大戶」(以援烏佔GDP比例計算)依然會支持烏克蘭抗俄,烏克蘭人民本身的抗俄情緒也不會因為外在援助而消失。

前提二是:烏克蘭無論如何也不能擊敗作為核武大國的俄羅斯,而無論克里米亞和烏東頓巴斯一時的戰果如何,只要兩地俄羅斯族仍在,俄羅斯依然會以武力手段保留或奪回這些土地。

前提一決定了,就算烏軍反攻失敗,俄軍反反攻大有成果,對俄羅斯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烏克蘭的阿富汗化,使俄軍及其在烏克蘭扶植的政權像美軍和阿富汗政府一般不斷面對像塔利班一般的烏克蘭武裝攻擊,使烏克蘭變成一個長期消耗俄羅斯國力而不能解決的難題。

4月2日仍在巴赫穆特市內的烏軍。(Reuters)

前提二則決定了,就算烏軍反攻大勝,甚至能將俄羅斯趕出烏克蘭全境,俄羅斯最終也不會放棄繼續以武力嘗試保留或奪回克里米亞、頓巴斯俄族佔多數人口的地區,使烏克蘭長久不能擺脫邊境戰事再起的風險。

從兩個前提推演出來的結論,就是俄烏衝突最終也需要透過雙方衷心的妥協在談判桌上解決,否則戰爭走向無論是對俄極端有利,還是對烏極端有利,俄烏衝突也只會無止境以不同形式爭持下去。

談判桌上雙方妥協的結局是非常明顯的。第一點是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卻換得某種形式來自歐美以至全球主要國家的安全保證,又或者是「箭豬策略」一般的武裝去最大化俄方不能再入侵的可能。第二點則是要尊重烏克蘭國內俄羅斯族的意向和權益,因此克里米亞和頓巴斯俄族人口地區將會以自治、一國兩制、獨立,或是加入俄羅斯等形式處理。第三點則是戰爭賠償和追究戰爭罪行的問題——由於雙方都不能不妥協,如果雙方都願意的話,這兩個問題都能夠以不同方式的政治化妝解決。

既然結局大體已定,為何俄烏雙方都不願放下武器,再就這個結局進行細節談判?箇中原因也非常明白,就是大家情感上都不願妥協,非理性地認為己方總能夠在戰場上以某種難以想像的方式達至不必妥協的最終勝利。

在雙方都有這個相同的想法的背景之下,俄烏衝突如何由此刻的僵局走向大體已定的結局,中間的「劇情」發展是模糊不清的。從純粹理性的角度來看,這套劇其實沒有必要演下去,雙方的人命傷亡也沒有必要持續下去。但雙方情感上的堅持,卻使這套劇續集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