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準備反攻:澤連斯基早就準備好要「放棄」克里米亞?
本年以來人們預期已久的俄軍攻勢不似預期,隨着歐美大量裝甲車陸續送抵烏克蘭,烏克蘭受訓部隊陸續歸來,人們的談論重點已開始轉向烏克蘭預計在本年夏天來臨之前將會發動的反攻。這次反攻對烏克蘭而言可算是一場「背水之戰」,不成功便成仁。
俄羅斯1月換上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作為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之後,俄軍明顯轉守為攻,除了長期消耗作戰近半年的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巴赫穆特(Bakhmut)之外,也迅速在盧甘斯克州(Lugansk Oblast)與哈爾科夫州(Kharkiv Oblash)交界線,以及頓涅茨克州西南部武赫列達爾(Vuhledar)發動反攻。
俄羅斯攻勢慘淡告終?
然而,近兩個月後的今天回看,俄羅斯的地面攻勢並未有扭轉僵局。在盧甘斯克一線,俄軍雖然緩緩西進,卻未見有任何重大突破。在武赫列達爾,俄軍推進更深陷地雷陣,在2月上旬一共損失近130架坦克和裝甲車,據稱更曾在兩天內折損千人。
根據每日從歐美、烏克蘭、俄羅斯多方資訊源追蹤戰情的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的數字,俄羅斯整個2月所攻下的土地只佔烏克蘭國土面積的0.039%,其3月15日的戰況更新更指出俄方最近的整體攻擊頻率已明顯比過去數周大減。
同時,俄羅斯的遠程基建攻擊,也未能扭轉形勢。其在3月9日發動的大型導彈攻勢甚至再次動用了六枚超音速導彈,但去年10月以來早就習慣停電的烏克蘭人對此也是淡然處之。
作為俄軍的唯一潛在戰果,面積比荃灣還要小的巴赫穆特依然在烏克蘭手中。雖然這個俄方自去年8月已集中攻克的地方此刻已被三面包圍,但烏克蘭方面決定堅守不退之後,負責主攻此地的華格納僱傭兵團(Wagner Group)近日更出現攻勢上的緩減。
由此可見,即使巴赫穆特最終落入俄軍之手,這一場春季攻勢也可算是失敗告終。
人們的目光也開始轉移到烏克蘭的反攻之上。
一直以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一直掛在口邊的戰爭目標,就是要將俄軍趕出烏克蘭全境,包括以俄羅斯族為主體的克里米亞。「俄羅斯的戰爭以克里米亞為始,也必須以克里米亞為終。」
然而,要奪得克里米亞,正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一直以來的公開警告一般,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對烏克蘭而言,這甚至可能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克里米亞易守難攻
克里米亞幾乎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島嶼,與烏克蘭本土的陸路連接只有寬約5至7公里的佩雷科普地峽(Isthmus of Perekop),以及其東部被稱為「腐臭之海」的錫瓦什湖(Syvash),該湖屬亞速海西端,水深普遍只得1米左右,卻有深近5米的淤泥,不利裝甲步兵推進。於是,如果要從陸路攻擊克里米亞,就只有佩雷科普地峽一途。
這個「樽頸」地理,加上克里米亞以南為高、北為低的地勢,將會讓任何進攻者死傷慘重,無論是1920年蘇聯紅軍進攻堅守克里米亞的白軍,還是1941、1942年納粹德軍對克里米亞的八個月進攻,以至蘇軍1944年從北方陸路以及東方亞速海刻赤海峽(Kerch Strait)的克里米亞攻勢,進攻方往往是經過血戰才能取勝。例如在1944年,蘇軍花費46萬人兩路推進,最終全軍有近五分之一死傷,才能打下防禦工事早在數年前被納粹破壞的克里米亞。
此刻的烏克蘭如果要攻打克里米亞,更是處於下風中的下風。一是烏克蘭並無1944年蘇聯軍隊從刻赤東進夾擊的途徑。二是烏克蘭面對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俄羅斯黑海艦隊,根本沒有從海路推進兩棲登陸的可能。三是克里米亞滿佈S-400防空系統,本已羸弱的烏克蘭空軍也無力在此支援陸軍作聯合兵種作戰。
雖然如此,在人們可以預想到的烏克蘭反攻策略之中,克里米亞卻依然是關鍵所在。
克里米亞是普京底線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開戰之初的兩大目標,即「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今日看來已變成了空中樓閣。「去納粹化」就是要去除烏克蘭的反俄成分,而「去軍事化」則是要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甚或是歐盟)、保持中立地位、不再像戰前至今一樣接受西方國家的軍事援助。但普京的戰爭卻使烏克蘭的民族認同更為激烈,「去俄化」成為其核心精神之一;歐盟則啟動了烏克蘭的入盟程序,而北約就算最終不容烏克蘭加入,北約國家也計劃在戰後將烏克蘭高度武裝起來,使之能有力對抗俄羅斯的未來潛在進侵。
於是,普京的戰爭目標其後已出現了變化。「去納粹化」演變成頓巴斯兩州(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入俄,以保護這兩個有大量親俄人口的地區,免受今日烏克蘭「去俄化」主流的影響。「去軍事化」則變成了保留克里米亞,讓俄軍得以保留其位於黑海中央的黑海艦隊深水港塞瓦斯托波爾,繼續操控黑海海權,並以克里米亞的軍事部署保留對於烏克蘭的威攝能力。
去年9月普京以公投「走過場」將烏克蘭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Zaporizhzhia)、赫爾松(Kherson)四州併入俄羅斯領土的行動,就是這個目標轉向的明證。
兼併頓巴斯兩州的目標自不待言。兼併連接俄土的頓涅茨克,以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則是要將亞速海以北連接俄羅斯和克里米亞的陸上通道全面收歸俄控,以加強俄國對克里米亞的補給支援能力——如過沒有這道「陸橋」,俄羅斯要補給克里米亞就只能靠跨越刻赤海峽的克里米亞大橋和海、空兩路,三者在不穩局勢之中皆不可靠。
更重要的是,赫爾松州掌握着克里米亞85%的供水。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烏克蘭就把北克里米亞運河截斷,導致克里米亞長年缺水,耕種面積從2013年的13萬公頃急跌至2017年的1.4萬公頃,到2021年,克里米亞的自來水供應每日只得3至5個小時。沒有赫爾松的供水,克里米亞島上人民生活實在難以維持,只能靠莫斯科當局不斷接濟,並非長遠之計。
可以說,普京四州公投入俄之策,其中最大原因就是要長遠保住克里米亞。而且,由於事實上頓巴斯兩州俄族雖多,原本卻是以烏克蘭族為多數(根據烏克蘭獨立後唯一一次人口普查而言),保護兩州俄族的目標,在普京心中,恐怕遠遠及不上保有由俄族佔多數且具重要地緣戰略價值的克里米亞。而且,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之舉在大多數俄羅斯人眼中也是普京的最大政績之一,一度使他民望接近九成,是俄羅斯經過蘇聯解體衝擊之後重新抬起頭來的象徵。不能將克里米亞穩控在手,甚至失去克里米亞,對普京而言絕對不能接受。
攻佔不得 只好包圍
從烏克蘭的角度來看,既然以武力攻下克里米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退而求其次,就只有「包圍克里米亞」。由此來看,烏克蘭未來的反攻策略就變得非常明顯。
首先是從扎波熱羅南下,攻克梅利托波爾(Melitopol)、馬里烏波爾(Mariupol)等亞速海北岸的陸路交通要道和關鍵海港,截斷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按:俄方今天對此早有防備,不斷加緊亞速海北岸的防禦工事,不過烏克蘭如今正透過在巴赫穆特的堅守,利用守軍優勢消耗俄軍兵力,希望能製造出烏克蘭從扎波羅熱反攻之時俄軍缺人防守之局。)
奪得「陸橋」之後,烏軍即可西進三方面包圍赫爾松州的俄軍,不必像今天一樣要單靠從西或北兩方越過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進攻。
赫爾松州落入烏軍控制之後,克里米亞供水即斷,其戰時補給將會變得更為困難。此時,對於俄羅斯的海、空補給,烏克蘭可以反艦導彈、無人機,以至如今西方源源不絕供應烏克蘭的防空系統對付。對於克里米亞大橋的陸路交通,烏克蘭早在去年10月的貨車爆炸攻擊,已證明了大橋是何等脆弱。
放棄克里米亞才能成就烏克蘭?
成功包圍克里米亞之後,烏克蘭的戰局就將會進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先戰後談」佈局的談判階段。此時的俄軍既然無法阻止包圍,就更加沒有能力以常規武力破解包圍。除非普京威脅核子大戰般的核武應用,就算他使用小規模的策戰性核武作威嚇也不能改變戰局。於是,普京唯一能讓克里米亞長治久安、以免其暮年終日惶恐失去該半島之法,就是與烏克蘭進行談判。
雖然澤連斯基一直宣稱要重奪克里米亞,但當包圍成事之後,無論是烏克蘭政府,還是歐美各國,將會全力宣傳攻打克里米亞成本過高甚至是不可能、克里米亞親俄人口太多難以管治、歐洲部份國家不會支持烏克蘭直接收回克里米亞,甚至是克里米亞本來是(已被俄國強迫遷走的)韃靼人之地,與烏克蘭族無關等等,形成一種以克里米亞交換其他烏克蘭目標的輿論大勢——這些目標包括烏克蘭走上加入歐盟之路、其他領土交還烏克蘭、國際社會對烏克蘭有力的安全保障(不包括加入北約)、烏克蘭的高度武裝、俄羅斯再次承諾接受烏克蘭主權獨立、俄烏雙方皆接受一些戰爭罪行審判等等。
對普京而言,克里米亞在國際社會承認之下併入俄國,也可以作為他的戰功之一。這樣的話,俄羅斯將能明確無誤地繼續以黑海艦隊掌握黑海海權,克里米亞供水穩定之後也不必依靠莫斯科接濟,俄羅斯依然能靠克里米亞的軍隊部署來制衡烏克蘭的軍力,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族得到莫斯科的「保護」,克里米亞的主權誰屬問題長遠得到解決。而烏克蘭名義上不加入北約的事實,也可作為普京成功阻止北約東擴的宣傳。
「放棄克里米亞才能成就烏克蘭」,這是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最佳可能劇本,也是澤連斯基以至今天的歐美國家領袖們都不敢宣之於口的現實。
當然,這一套「反攻劇本」今天依然是紙上的計劃,還沒有成為事實。它能否成為事實,未來幾個月將會是成敗關鍵。
克里米亞為何易守難攻?
克里米亞幾乎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島嶼,與烏克蘭本土的陸路連接只有寬約5至7公里的佩雷科普地峽。
克里米亞對俄羅斯有何戰略價值?
克里米亞有着位於黑海中央的深水港,可讓俄羅斯操控黑海海權,並能以克里米亞的軍事部署保留對於烏克蘭的軍事威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