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夕張哈密瓜的啟示:精細農業是中國農業的可能未來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日本是一個工業大國,日本的農業生產規模或許仍在收縮的過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農業的變異和再生卻如火如荼,非常成功。在國外高消費的場所或者賣場,都會擺放幾種特別昂貴的進口水果,比如在台灣的高檔超市,就賣過要價台幣6000元的哈密瓜,這個價格大約相當於196美元,約相當於人民幣1372元一個哈密瓜。當然,同樣是在那類高檔超市,還有8000元台幣的西瓜,大概相當於2062港元一個的西瓜。

這些頂級水果,很多都是來自日本,因為日本長期以來都以生產頂級水果著稱。

為什麼世界上的頂級水果都來自工業大國的日本?這就是精細農業的結果。

精細農業,並不追求普遍的產量,而是追求質量,確保農業產品擁有最高的品質,高質高價,精細耕作,這就是精細農業,這應該成為典型的中國第一產業政策。實際上,產量和質量,漢字裏面就差一個字,但實際這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裏面存在着巨大的生產方式方面的差異,存在着生產文化的差異,生產者的靈魂就是不一樣的。

日本水果確實貴,圖為驚安之殿堂Don Don Donki 500港元一份的「葡萄女王」青提子。(資料圖片/鄧穎琪攝)

回首多年前,我曾經提出過發展「精細製造」,強調通過「精細製造」,解決當時中國製造業在未來前景上的各種可能發展問題,主要是應對房地產造成的高成本、人力資源短缺以及產品品質的競爭等問題,後來這個「精細製造」的製造業生產概念,被經濟學教授以及官員們給換成了「工匠精神」而大加宣傳和推廣,我對之也無可奈何。現在我又提出這個「精細農業」的概念,這次我希望能夠不再重蹈舊轍,今後能夠以本來面目示人。

值得注意的是,「精細農業」與「精細製造」一樣,都不是「工匠」等個人概念,而是一個產業概念,要解決的是往往已經陷入困境的產業發展問題。

這裏面就有一個例子,日本北海道的夕張舉行的拍賣會上,有一箱哈密瓜以500萬日元,也就是26.6萬元人民幣(約30.3萬港元)成交。雖然說是一箱,實際這一箱就只是2顆哈密瓜,平均每顆哈密瓜成交價是13萬元人民幣(約15萬港元)的「天價」。實際上,夕張哈密瓜就是日本高價水果的代表之一。

天價「夕張王」蜜瓜,兩個盛惠港幣21.25萬元。﹙資料圖片﹚

煤炭產業沒落 哈密瓜成救命稻草

夕張位於北海道的中部,曾是日本重要的煤礦產地,從1880年開始就生產煤炭,當地都是「煤老闆」,幾十年來,都是靠煤炭發財和生活。大量勞工從日本各地湧入,形成城市,也是為了煤炭生產。不過,挖煤雖然發財了,但當地的農業生產卻很糟糕,幾乎沒什麼像樣的農業,因為當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灰,能夠耕種的農作物相當有限,種什麼都不好活,而且礦業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當地的農業幾乎沒法活下來。

當地的農業協會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方式,努力尋找適應當地風土的蔬果物種。漫長的尋找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950年,一名研究人員在巡查果園時,發現當地不少農家有種植「哈密瓜」的習慣,這裏的「哈密瓜」實際是一種「網紋洋香瓜」,因長相類似,姑且按照市場習慣稱為是「哈密瓜」。

當時夕張的土產哈密瓜,並不特別甜,而且果肉呈現橘紅色,根本不受市場待見。夕張當地農民甚至也不好意思拿到市場上去賣,都是自己家裏人吃了。不過,就是這麼一個不招人待見的水果,研究人員發現,夕張的哈密瓜有一種獨特的香氣,只要能增加甜度,夕張哈密瓜就有機會成為夕張的特產。

夕張哈密瓜成功外銷海外,成為日本水果中的一大品牌。(北海道官方旅遊網站)

三管齊下:育種改良+空運+營銷

於是,從1959年開始,夕張農民在當地農業協會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啟了哈密瓜升級計劃。主要是育種改良,他們成立了由17家農戶組成的哈密瓜協會,他們前往日本各地的種苗市場,尋找適合夕張當地的配種的品種。由於種苗具有競爭性,夕張農民為此費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總算解決了種苗的問題。

緊接着出現的是銷售問題,夕張農協希望把商品運到東京銷售,開始考慮成本和時間,使用的是卡車來運輸,但東京的溫度較高,哈密瓜到了東京,甜度和香氣都產生了變化。後來他們又考慮使用火車,還用冰來保持哈密瓜的新鮮度,但沒想到冰在運輸過程融化,泡了水的哈密瓜,賣相很差,根本賣不出去。最後就剩下了空運這個選項了,但成本比陸路運輸高出好幾倍。哈密瓜還沒有被市場接受,就要支付這麼高的成本,這對夕張農民來說是一大考驗。最後夕張農民決定豁出去了,一定要用空運,一定要讓消費能力驚人的東京人接受夕張哈密瓜。

實際上,這一場豪賭並不順利,東京人開始的時候稱夕張的哈密瓜就是「南瓜」,但夕張農民很堅持,他們嚴格控制質量,凡是不夠甜、不夠重、外觀不夠漂亮的,一律不拿出去銷售。夕張農協還在銷售上想出了一系列辦法,包括跟棒球隊以及各大百貨公司合作,打響夕張哈密瓜的知名度。

到了1980年,夕張的哈密瓜終於成為了北海道夕張最出名的特產。在夕張的煤炭產業沒落,當地財政陷入困境的時候,哈密瓜居然成為了夕張的救命稻草。

北海道夕張哈蜜瓜更成為雪糕等甜品的入撰之選。(吳嘉俊攝/資料圖片)

還有青森蘋果、山形櫻桃

我們從夕張的案例可見,精細農業的生產,除了農民高品質的生產活動之外,在地組織的營銷及其策略也非常重要,而精細農業的生產經驗,從日本來看,主要是三條:首先,日本轉型精細農業的決心和力度非常大。

2022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報告說,日本水果產量在二戰後大幅提升,雖然1979年達到高峰之後有萎縮,但日本水果的出口貿易額卻連年猛增,日本產的水果居然成為新時代「日本製造」的代表物,如夕張的哈密瓜、青森的蘋果、山形的櫻桃;其次,精細農業的生產,必須配備嚴格的分級制度,進行精心的組織,不同的等級,不同的價格,絕不含糊。如夕張哈密瓜,從1顆1萬日元,到1顆4000日元,分為四個等級,由當地的「農業協同組合」來嚴格把關。

山形縣寒河江市車厘子。(鄧穎琪攝/資料圖片)

這個「農業協同組合」,還會控制商品的供給量,確保價格的穩定。第三,儘量往禮品和奢侈品的方向發展,這在土地很少的日本是現實的,但在其他地方則需要努力。

當然,我在提出發展「精細農業」這一主張的同時也明白,發展精細農業並不容易,但應該看到的是,中國與日本有着部分相同的農業生產環境,如生產成本逐年上升,人口老化嚴重,消費力並不弱等等。所以,中國有理由選擇「精細農業」的發展道路,以此吸引資本,吸引知識勞動者,中國的政策部門應該以此為基礎,為第一產業謀篇佈局。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對於逐漸老齡化的中國來說,需要找到一條做大做強農業的道路。如同發展「精細製造」一樣,發展「精細農業」應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未來方向。這也是高質量發展在中國農業領域的最佳體現。

本文作者為安邦智庫創辧人陳功,原載於2023年4月6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