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俄羅斯前瞻(二):烏克蘭變阿富汗? 普京可如何結束戰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彼時有不少預測認為,烏克蘭的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政權恐怕無法久持,故戰爭應能迅速結束。
然事實證明,烏克蘭的抵抗意志遠比各方想像強大,俄軍只能在談判無果、包圍無效的窘境下,選擇轉入頓巴斯進行第二階段行動。而後伴隨北約軍援、情報偵查體系實質進場,俄羅斯的攻勢不如預期,烏克蘭則展開了幾次大反攻,成功收復哈爾科夫、赫爾松首府等部分失地。
眼下俄羅斯已佔有烏克蘭約20%的領土,並竭力要鞏固四地公投入俄的既成事實,甚至為此展開動員與擴軍;與此同時,烏克蘭也憑藉不斷升級的西方軍援,欲與俄羅斯展開長期鬥爭。各方交手至今,俄烏戰爭已不僅是俄羅斯、烏克蘭的兩國衝突,更是俄羅斯與美國及其附庸集團的總體戰,並造成了全球範圍的集體苦難。
首先是能源問題。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世界正在經歷1970年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通脹升至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恐下降至2.2%,亞洲或成驅動2023年經濟增長的核心,而歐洲、北美和南美的經濟增長恐將持續低迷。
接着是糧食安全。除了戰爭衝擊俄烏糧食供應鏈外,禁絕俄羅斯天然氣也令歐洲氮肥產量急劇下降,導致了美國化肥的嚴重短缺與價格飆漲,農業生產成本自也水漲船高,與2021年相比,2022年的農業總成本增加了32%。此外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面臨糧食安全威脅的人數已從2021年底的2.82億增加到2022年的3.45億,2023年將有5,000萬人處於饑餓邊緣。
事態發展至此,這場戰爭已不僅是俄烏兩國民眾的苦難,更是全球底層民眾的災難。展望2023年,普京能否帶領國家結束俄烏戰爭,將是各方觀察重點。
阻礙停火的結構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伴隨戰情起落、風聲交織,曾有不少分析喊出「和談時機已到」,卻無一例外敗在了現實鐵拳下。究其誤判根源,對各方政治慣性的低估堪為關鍵。
首先,美國內部當然有促談力量,例如據《紐約時報》11月披露,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便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烏克蘭在冬季來臨前取得的軍事成果已達到美國的合理預期,應同俄羅斯談判以鞏固收益。然從結果來看,米利的主張未獲拜登(Joe Biden)政府採納,美國不僅持續軍援烏克蘭,還提升了援助層級,連愛國者系統都已確定下場,放血俄羅斯顯然勝過見好就收。
但如此境況,其實是重演了美國在越南、中東的去留難題。即美國內部早有退場呼聲,政府卻一來擔憂政治正確的民意反噬,二來不知該如何對盟友交待,三來無法說服強硬派,故只好以拖待變、持續升級介入程度,直到被迫決斷的那刻到來。如若沒有選舉考量或戰場的重大情勢變化,基本上美國短期之內都難改弦易轍。此前2022年11月中期選舉前夕,部份美媒釋出了拜登政府有意促談的風聲,其實更多是為了緩衝戰爭對民主黨選情的傷害,而非拜登政府已經有了決斷。
而俄羅斯同樣面臨騎虎難下的窘境。開戰之初,莫斯科對於「速勝」一事毫不懷疑,才會在衝突後3天便派團前往白俄羅斯,欲與烏克蘭進行談判。然而基輔的強硬程度超過俄羅斯想像,其不僅不接受俄羅斯開出的「芬蘭化」相關條件,還堅持「俄軍必須撤出烏克蘭」這一底線,結果自是讓俄羅斯碰了一鼻子灰。
對普京來說,戰事久持將給內政帶來不確定風險,其當然也想與烏克蘭通過談判結束戰爭,只是眼下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初始目標雖已難至,卻也至少要保住佔領烏克蘭部分領土這一既成事實,故基輔所謂「俄軍撤出烏克蘭」的底線,基本上完全不可能被普京接受,因為這意味特別軍事行動完全失敗,不僅沒能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附庸,還令情況倒退回2014年俄軍武裝佔領克里米亞前,其結果必然是普京政權的日暮途窮。故在烏克蘭改變談判底線前,俄羅斯都只會持續加碼,在鞏固俄佔地的最高目標下,將無數人力與物資送上前線。
而身為戰場的烏克蘭則十分悲慘。在俄軍頻對平民目標發動襲擊下,其前線與後方皆千瘡百孔,戰火之下更有1,430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重創其經濟生產力,根據烏國官方數據,烏克蘭於2022年損失了30.4%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伴隨戰火進入2023年,烏克蘭的GDP將持續滑落,通脹則會持續上升,生活在貧困線下的民眾亦會增多。然而根據獨立民意測驗機構Rating Group於2022年11月下旬發布的調查數據,有高達97%的烏克蘭人堅信基輔將能戰勝莫斯科,有90%的民眾對2023年持樂觀態度,只有6%的人表示悲觀。換言之,烏克蘭儘管遭遇慘重損失,其整體的軍民意志依舊堅強,並且不惜代價要與俄羅斯進行持久戰。
如此心態也反映在烏克蘭的高層決策上。烏克蘭的政治精英多數堅信,在西方援助不斷下,只要烏軍持續發動反攻、拖長戰爭,俄羅斯便會因內部政治壓力而被迫停火談判,烏克蘭將有機會回復2014年前的完整版圖。然為爭取西方穩定援助,其須以反攻戰果證明自己「值得投資」,故儘管俄軍炮火猛烈,烏軍依舊組織兵力進行了多次代價沉重的大反攻,並且絲毫不在「俄軍撤出烏克蘭」這一談判底線上退讓。
戰爭會怎麼結束
綜上所述,美國並非沒有見好就收的聲音,無奈其內部莫衷一是、政治正確言猶在耳,只好在烏克蘭崩潰前繼續加碼;俄羅斯也不願戰事久持,但其已為這次行動付出太多,至少要有領土這一收穫來對內交代,故也只能繼續作戰;烏克蘭則堅信俄羅斯比自己更打不起消耗戰,故在有生力量消耗到一定比例、西方援助中止前,其都打算持續血戰,以迫使俄羅斯妥協。簡言之,三方都在期待他方讓步,由此導致了戰火的綿延不休。
然儘管如此,這場戰爭終有一日要以談判結束,只是時機與形式不易預測。展望2023年,戰爭存在停火和談的機會窗口,那便是春季攻勢後,以及下次冬季攻勢前,約莫是4、5月之後一段時間與12月前後。
而之所以用兩次攻勢為標的,與俄烏近期的軍事動態相關。據外媒報道,烏克蘭國防部認為俄羅斯正在準備春季攻勢,時間可能在特別軍事行動滿1年後的2023年3月,且普京可能會為此再多動員50萬人,以最大化攻勢效果。據烏方估計,此次攻勢最可能的進攻重點,是完整攻佔包括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整個頓巴斯地區。此外由於眼下約有1.5萬名俄軍在白俄羅斯受訓,故烏方也猜測俄軍可能借道白俄羅斯、再次進攻基輔。
與此同時,烏軍也在準備自己的春季大反攻,並且積極向西方國家要求坦克援助,得到英國、波蘭等國的積極回應。
由此來看,俄烏都打算以春季攻勢打出新變化,但戰爭難有兩個贏家,故其結果較可能是,有一方的攻勢相對勝出,創造了新現實,但雙方交鋒的過程可能導致慘重傷亡,故待至5月春季攻勢結束後,烏克蘭可能不再堅持「俄羅斯撤軍」這一底線,俄羅斯也可能為了停戰而向烏克蘭提出更優渥的談判前景,例如賠償其部分損失、默許其實質北約化等,美國亦可能順勢借坡下驢,讓自己這次退得比在阿富汗、越南更好看,故談判窗口可期。
但若4、5月過後的窗口沒能順利停火,待至12月前,俄烏雙方可能會開始準備冬季攻勢、美國也即將進入2024總統大選年,此時還有最後的和談窗口,即俄烏皆認為投入冬季攻勢的成本過於巨大,拜登也擔心俄烏戰爭持續至2024年會影響民主黨選情,故促談派又把握機會推動和談。
而如果俄烏能就現狀完成停火談判,最可能被雙方接受的選項,或許是朝鮮方案,即俄羅斯實質控制佔領地,「完整的烏克蘭」僅存在於地圖之上、而不具現實意義,烏克蘭雖不放棄對俄佔地的主權宣稱,卻實質放棄了武裝收復的努力,俄烏雙方將延着停火線展開漫長對峙,雙方時有摩擦與小衝突。俄羅斯雖佔有了烏克蘭部分領土,卻不能阻止與逆轉烏克蘭實質北約化的現實,已經肅清親俄勢力的烏克蘭甚至可能在美國支持下加入北約。
然所謂春季攻勢若真的發生,也可能打成一片膠着,而無法創造停火的機會窗口,美國的促談派也可能無法在2024年前成為主流。如若俄烏又錯過2023年的停火窗口,意味戰爭會在2024年持續進行,則俄羅斯恐逐漸重演當年蘇聯在阿富汗的夢魘:軍事難有顯著進展,內部民怨與政治壓力卻持續升高,最後雖未必會唾面自乾撤軍烏克蘭,也不可能發生部分外媒預測的「俄羅斯解體」,普京政權的正當性卻必然受損,即便普京能以戰時總統之姿在2024年連任,安排接班人之事恐也不能再等。
而歐美國家當然也會在能源危機、通脹升高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但戰事久持受傷最大的,還是身為戰場的烏克蘭。伴隨衝突加劇,其將被進一步榨乾生產力與有生力量,大小城市皆因戰火而千瘡百孔,大批精英外逃,即便其最後真能逼退俄軍,大量貧困民眾為求生存,也只能湧入過往被部分西方輿論訕笑的底層職業,包括至歐美從事苦力、賣淫、在烏代孕等,一代人的前景就此犧牲。
展望2023年,若俄烏戰爭能在滿足俄羅斯底線的情況下停火和談,對普京來說將是相對有利的結局,但因眼下俄軍無法取得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各種不確定性層出不窮,故能否在2023年達成此一結局,還要視接下來的戰場動態而定。
為何俄烏停火和談十分困難?
美國與當年處理越南的情境類似,無法改易當下的政策慣性;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談判底線無法彌合。
促成2023年停火的可能因素為何?
春季攻勢可能造成慘重傷亡,讓各方深覺繼續戰爭成本太大,故在立場上皆有所軟化;2024年即將迎來美國大選,民主黨必須再次審視與評估援烏對選情的可能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