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普京新年新佈局 歐美準備好了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烏克蘭中部城市第聶伯(Dnipro)民宅遭導彈攻擊致數十人死、俄方宣布奪得頓涅茨克(Donetsk)前線鹽礦城鎮索列達爾(Soledar)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1月15日聲言烏克蘭戰事「有正面動態,所有事情也正按計劃發展」。這一類言論,過去一年經常出自普京之口,但在俄軍前線失利連連的背景下,一直被當成普京「不願接受失敗」的空談。然而,根據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最近的分析,普京在新一年似乎真的有新的作戰計劃。

戰爭研究所指出,克里姆林宮正「遲來地」作出早在2022年2月開戰前就應該做好的人事動員、組織重整和工業行動,使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逐步變成一場重大傳統戰爭。

2023年的「決定性行動」

普京12月初已表明「特別軍事行動」將是一個「長久過程」;12月底也接受了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有關增加武裝力量人數、強化軍工生產、調整軍區、新建軍團等一系列新政策。踏入本年,普京在11日決定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接掌烏克蘭戰事總指揮的職務,加強國防部體系對烏戰的直接管控;同日,他更在電視上公開批評負責軍工的貿易及工業部長兼副總理曼圖羅夫(Denis Manturov),要求後者加速軍備生產。

除此之外,烏克蘭最近也有消息傳出,指普京有可能會作第二次動員。

根據戰爭研究員的觀察,俄羅斯有意圖在未來六個月內發動「決定性的戰略行動」,如今正為此從五大方向作出努力。一是強化短期和長期的軍事動員。

二是保留已動員的兵力作未來之用。戰爭研究所就留意到正規俄國軍隊近來也沒有進行重大攻勢,而以防守為主。在俄國近日攻下的索列達爾,又或者是索列達爾所處的巴赫穆爾(Bakhmut)雙方激戰前線上,俄方進攻所用的也是「華格納」僱傭兵團(Wagner Group),而非正規士兵。

1月14日,烏克蘭士兵在索列達爾前線向俄軍開火。烏方尚未承認失去該鎮。(Reuters)

三是重新活化軍工基礎。四是將烏克蘭戰爭的控制權重新集中到國防部之下。五是透過宣傳去增加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諸如渲染戰敗後果嚴重等等。

對於普京未來的具體行動,戰爭研究所提出了三個可能性。其一是在烏東盧甘斯克(Lugansk)作出反攻。近來俄方已在加大盧甘斯克的陳兵,而此地在補給上也比其他戰線有利。

其二是透過穩健的防守去擊敗烏克蘭明顯正在準備的反攻,再利用烏克蘭的失敗去扭轉戰局。

其三——也是可能性最低的——是透過白羅斯領土從北路再攻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戰爭研究所指出,預計將在本年9月進行的兩場軍事演習可作為俄軍在白羅斯境內增加部署的契機。而事實上,過去幾個月來,在白俄軍一直增加,雙方軍事活動頻繁。例如在本文出街之日(16日),俄羅斯和白羅斯就即將進行聯合空軍演習。

戰爭研究所更警告,俄羅斯正在準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即使其2023年的決定性軍事行動失敗告終,這一點也不會改變,因此烏克蘭的西方盟友依然必需繼續支持烏克蘭。

被俄軍導彈擊中而倒塌的第聶伯市住宅大廈。(Reuters)

歐美援助的短板

事實上,在1月20日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的「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再次開會之前,西方國家似乎已有對烏克蘭輸出北約標配「主戰坦克」(MBT)的趨向。英國日前就決定向烏克蘭輸出14架「挑戰者2」(Challenge 2),而波蘭等擁有德國製「豹型坦克」(Leopard)的國家,也表明願意輸出這種烏克蘭要求已久的武器——目前唯一阻礙似乎只在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來自綠黨的德國副總理哈貝克(Robert Habeck)已公開表態稱德國不應禁止其他國家將「豹型坦克」輸往烏克蘭。

有了足夠數量北約標配主戰坦克的加持,烏克蘭的反攻勝算將大大增加。

然而,對於普京曠日持久爭戰下去的佈局,歐美國家似乎還未準備好要如何應付。

美國國會在新一屆會期開始之前通過了近450億的援烏撥款,大概足夠烏克蘭大半年之用。然而,美國國債上限本月即將被超越,而如今控制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人已決定了會以阻礙提升國債上限來要脅拜登當局削減開支,當中牽涉減幅達一千億美元以上,部份共和黨議員更表明正考慮向國部防的援烏資源開刀。在現有美國援助來看,長期作戰只有以月計的限期,但普京的戰爭意志卻未見盡處。

而且,在普京不斷推動國防工業生產之際,歐美的軍火商也尚未趕得上應付持久傳統戰爭的生產規模。有分析就指,如今歐美的155毫米彈藥的生產速度只及烏軍消耗速度的一半左右。

各國政府對於軍援烏克蘭的遲疑,更使軍火商難以配合。例如德國武器製造商萊茵金屬(Rheinmetall)早有包括豹型坦克在內的數百架坦克在庫存之中,但其行政總裁日前就表示,就算政府「明天就決定將豹型坦克輸出烏克蘭」,由於庫存的坦克需要拆件重整才能送上戰場,「最快明年初才能交付」。換句話說,如果德國政府在俄烏戰爭之初早有準備,其實今天就可以隨時將這些多餘的坦克交到烏軍手中。

在伊拉克戰場上的英製「挑戰者2」主戰坦克。(Reuters)

從戰爭爆發至今,西方對於軍備輸烏一直步步為營,每次也是到烏方出現明顯劣勢才「臨急抱佛腳」——用來應對俄軍火砲射程和數量優勢的「海馬斯」(HIMARS)如是、用來防衛俄國導彈攻擊能源基建的「愛國者」(Patriot)導彈防禦系統亦如是。(此刻俄國導彈攻勢未停,但「愛國者」輸烏從公布到派上用場就要花好幾個月時間。)

目前,在烏克蘭戰場上,特別是雙方交戰尤為激烈的巴赫穆特前線,俄烏兩國的人員折損大致上是對等的,可見西方的援助已使雙方戰力出現某種程度的均勢。但由於俄國人口是烏克蘭的3.5倍(戰前計算),這種均勢放在長期作戰的維度來看,就是烏克蘭的劣勢。

回顧去年2月至今的戰況,普京當然是誤判了俄軍可迅速擊倒澤連斯基政權,而雙方其後的爭持也一直處於因時制宜的短期戰術變換之中。反觀今日,從普京近來的種種言行可見,俄方已着手為漫長的戰爭作準備,但歐美國家的視角卻依然停舊在見步行步的層面。

雖然諸如「坦克輸烏」的政策轉向,可能會在以月計的時間內為烏克蘭爭取到一些戰場優勢,正如去年夏天以來的「海馬斯」一般,但長始下去,勝算恐怕還是保留在普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