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傳在土耳其秘密談判 俄烏戰場能在冬季攻勢前休戰嗎?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近期的俄烏戰場,充斥着相互矛盾的風聲。

《華盛頓郵報》11月5日報道稱,拜登(Joe Biden)政府正私下勸烏克蘭高層釋出願與俄羅斯談判的訊號,並希望其修正「不與普京(Vladimir Putin)談判」的公開立場,以確保歐美各國能在安撫民意同時,持續支援烏克蘭;《華爾街日報》亦在6日援引消息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與普京的高級顧問保持秘密溝通,並在近期的基輔之行中呼籲烏方展現談判意願。

上述風聲遇上11月9日俄軍撤出第聶伯河(Dnipro River)右岸(按:即西岸)的發展,被部分輿論解讀出了「政治意味」,一是俄羅斯此舉意在「政治交換」,即以第聶伯河右岸換取北約減少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二是俄羅斯已然力竭,政治解決或將取代軍事鬥爭,美俄與俄烏談判即將上演。

2022年11月13日,烏克蘭赫爾松,一名烏克蘭士兵和當地居民看着兩名雙手被綁在柱子上人。他們被指是涉俄合謀者。(AP)

然而11月10日美國《紐約時報》再釋消息,稱美國雖有官員建議推動談判,卻無法形成多數意見。報道指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 Milley)近日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烏克蘭在冬季來臨前取得的軍事成果已達到美國的合理預期,眼下俄軍正在為冬季做準備,短期之內戰場難有根本性變化,恰好可為雙邊談判提供機會之窗,且烏克蘭可能無法持續獲得軍援支持,故建議烏方「見好就收」,同俄羅斯談判以鞏固收益。

然此一主張遭到其他高級官員反對,且未被拜登與沙利文接受。據《紐約時報》消息源透露,多數官員認為眼下談判時機遠未成熟,急於和談只會為俄方提供整備時間,且此前被認為前去基輔「勸和」的沙利文,其實並不同意俄烏談判,反是認為若美國展現促談姿態,將讓俄羅斯產生以下認知,「只要戰爭拖得夠久,急的將是美國」。

但11月14日俄羅斯一方又釋放新風聲。俄媒《生意人報》(Kommersant)獨家報道,美俄代表團於當日在土耳其安卡拉(Ankara)舉行秘密談判,俄方代表團成員包括了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Sergei Naryshkin)。土耳其對此報道不予置評,克里姆林宮先是表示「既不能證實也不能否認此一報道」,又於幾個小時後證實,美俄羅斯情報部門代表團確在安卡拉秘密會談,與會者除了納雷什金外,還有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但雙方所談內容乃是管控核威脅,而非外界一開始謠傳的烏克蘭版「慕尼黑協定」,且聯合國與烏克蘭事前也都知曉這場談判。而就在同日,美國宣布對俄軍供應鏈實施新制裁,烏克蘭也宣布預計11月將從國外獲得約48億美元的融資,12月將再獲得30億美元的融資。

往復之間,俄烏談判的前景並未更加明晰,反因各種衝突訊息而一片模糊,並引發了外界的各式猜測與議論。

2022年11月10日,一名烏克蘭士兵向位於烏克蘭頓涅茨克地區巴赫穆特(Bakhmut,舊稱Artemivsk)的俄羅斯陣地發射迫擊炮。(AP)

預測分歧的根源

細究各方關於「是否談判」的不同預測,其可區分為對美、對俄的戰略意向研判,且大體是以近期事件為基礎。

首先,關於對美國戰略意向的不同分析,各方爭點主要圍繞民意與中期選舉兩個元素。第一,美國民意對高通脹、能源危機的反感是否已經突破臨界點,超越援助烏克蘭的政治正確,美國政界是否又對此有所感知,並被迫在行為上有所調整?從當今輿論場態勢來看,越是認為談判即將發生者,便越會強調民怨的沸騰程度與影響力。

第二,11月8日的中期選舉是否會是美國援助烏克蘭的轉捩點,民主黨會否將失去眾議院識別為政治警訊,從而改變自己的對烏政策,由持續援助轉為暗中促談?與前一問題相同,越是認為談判即將發生者,便越會主張中期選舉結果至關重要,拜登政府中的促談派聲量將因此提高,美國的對烏政策亦有高概率轉向。

2022年11月10日,一名工作人員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馬里科帕縣政府登記處內的熒幕上驗證選票。 (AP)

接着是針對俄羅斯的行為模式分析,各方主要沿着三大關鍵展開爭論。

第一,是俄羅斯於9月21日宣佈的部分動員令。此一動作可被解讀出兩重含意:為冬季攻勢做準備、向北約展現不懼戰事延長的決心。而在眼下的輿論場鬥爭中,越是認為談判即將發生者,其對動員的性質界定便越接近「為談判造勢」,而非用以投入戰場廝殺。

第二,是11月9日的赫爾松撤軍,俄軍在疏散10萬以上平民後,開始正式將部隊撤出第聶伯河右岸。而越是認為談判可能發生者,便越傾向將俄軍此一決策解讀為「政治動作」,即認為俄方有意藉着撤出右岸展示誠意,換取北約減少對烏軍援、或是各方重啟談判。

第三,是俄羅斯對美國中期選舉結果的感知。輿論主要爭點在於,俄羅斯選在選舉隔日宣佈撤軍,是否真如拜登所暗示,是眼見紅潮成為浪花、民主黨並未大敗,故開始「山不轉路轉」、尋求談判?越是認為談判可能發生者,便越強調中期選舉對俄羅斯的決策影響,認為俄羅斯原本押注共和黨可能大勝,期望美國將因此減少對烏軍援,但眼見希望落空只好開始思索退路。

至於烏克蘭的能動空間,其實各方心知肚明,其之所以能發起大反攻並收復失地,除了開戰之初迅即全國總動員外,便是仰仗歐美的軍事與財政援助,以及北約情報偵查體系的實質進場。而綜觀其眼下反攻態勢,只要歐美不撤出援助、俄羅斯又遲遲無法打出新攻勢,烏方的作戰意志都將持續湧動。故從這點來說,烏克蘭的決策乃是依附美俄動態而定,因此往往不在外界預測中扮演重要角色。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演說。(AP)

美俄的決策考量

當然上述歸納僅是意在體現趨勢,而非要框限所有個體敘事。例如或許有會有分析基於美國民怨、中期選舉結果,判斷俄烏談判或將重啟,但不認為赫爾松撤軍是所謂「政治動作」;也或有分析判斷俄烏可能談判,但認為俄羅斯的戰爭動員並非虛張聲勢的談判籌碼、而是有備無患的兩手策略,只要談判重啟無望,其都將持續投入戰鬥。

而聚焦現實,所謂「俄烏談判」本質乃是美俄談判,畢竟烏克蘭已用行動證明,只要北約願意持續增援,其將不計代價對俄反攻。綜觀眼下局勢,不論美國或俄羅斯,是否選在此刻走入談判,雙方的考量互有異同。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10月27日出席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Valdai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Club)並發表講話。(AP)

首先是俄羅斯,其考量主要可分為兩大層面。第一,莫斯科對政治安全的評估。自9月哈爾科夫(Kharkiv)撤退以來,克里姆林宮宣佈了部分動員,但期間一直沒能取得顯著的反推戰果,如今又再度撤軍赫爾松,強硬派的不滿可謂再創新高。此時若要進入談判,能否說服強硬派接受?普京政權的正當性又會否面臨威脅?

第二,俄羅斯對於實際戰力的自我判斷。外界大多認為,俄方宣佈動員、收縮戰線乃是意在蓄積實力,發起所謂「冬季攻勢」。而從現實狀況來看,若存在所謂「冬季攻勢」,其目的也是為俄羅斯營造更好的談判環境、爭取更大談判籌碼,問題在於眼下俄軍究竟有多少把握,又對「冬季攻勢」有多少規劃與準備,若「冬季攻勢」預估成效不佳,是否現在着手談判會是更好的選項?

簡言之,對俄羅斯來說開展談判的較佳契機,便是走過一段「有裝飾」的台階,所謂裝飾可以是烏克蘭的公開服軟、冬季攻勢的新戰果,也可以是美國私下承諾的各種利益,包括迫使烏克蘭做出放棄領土的巨大讓步等。裝飾愈寒酸,俄羅斯的政治安全情勢便愈容易惡化,普京遭強硬派挑戰的風險便愈高。

2022年9月24日,準備入伍的一批俄羅斯新兵在俄羅斯伏爾加格勒(Volgograd)的一個徵兵中心外接受東正教教士的祝福。俄羅斯總統普京21日下令動員部份預備役人員,加強俄軍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AP)

而美國的決策亦有三大考量。第一,經濟與能源的持久仗是否還要繼續?若不推動俄烏談判,有何務實手段可以緩解調度?第二,通脹引發的負面輿情,是否已經高過支持援助烏克蘭的民意?雙方何者對於民主黨執政較有助益?尤其美國已因撤出阿富汗備受稀落,甫過一年再推俄烏談判、且場景還可能涉及美俄秘密交易或強押烏克蘭進行談判,結果究竟是替民主黨的支持度止損,或是反而摧枯拉朽?第三,美國預測的俄軍「冬季攻勢」效果如何?烏克蘭若節節敗退會否導致美國陷入兩難,被迫接受俄羅斯掌握主動的談判局勢?如若情況發展至此,是否在「冬季攻勢」發生前便開始談判較好?

簡言之,美國要評估的條件不比俄羅斯少,除了經濟局勢的發展,更有民意起落與戰場演變。對拜登政府來說,其整體目標是在放血俄羅斯、避免民主黨輸掉2024年大選、確保美國的戰略挹注不「因小失大」間求取平衡。

但如上所述,俄烏談判不僅連動美俄兩國內政,更受戰場態勢牽引,在「冬季攻勢」做為可能選項存在的氛圍下,美俄皆會懷疑對方可能是借談判爭取時間,故雙方短期內都不會停下軍事相關準備,俄羅斯將持續投送被動員的新兵、鞏固防線,美國也將持續軍援烏克蘭,即便秘密談判可能正在進行。

從長遠視角來看,俄烏前線終將休戰,只是過去多次談判皆被寄予厚望、卻被現實證明是徒勞一場,眼下各式風聲交織而出的不確定發展,究竟能有多少成功機會,或許還須觀察。俄烏戰爭必然要以某種協議與談判結束,只是從眼下情況保守估計,如若所謂「秘密談判」真的存在,短期之內也更可能是談判曝光與冬季攻勢,誰有可能先發生的問題,距離所謂談判結果出爐,應當還有一段距離。

俄羅斯對談判的考量為何?

強硬派的不滿會否威脅內部政治安全、對冬季攻勢究竟有多少把握。

美國對談判的考量為何?

通脹問題能否通過不談判來緩解、負面輿情與支持援烏的民意博弈態勢、對俄軍冬季攻勢的力道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