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 歐洲熱浪是歐俄冬季能源對決的開始
席捲歐洲的熱浪,正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引起嚴重山火,意大利出現河流乾涸、冰川倒塌情況,各地城鎮居民需要撤離,部份民眾中暑而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以避暑為重要考慮,網上更流傳影片顯示火車上的乘客兩面邊山火包圍的險境。熱浪與山火,近來已成為了氣候變化的現實符號。然而,這一場熱浪卻象徵着本年冬季歐俄能源對浪的開端。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俄羅斯對歐天然氣出口量已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七成。上周進入年度維修的俄德「北溪一號」(Nord Stream I)會否如期在本周四(7月21日)重新輸氣,更是歐洲人密切關注的發展——北溪一號的每年輸氣能力佔了歐洲俄氣進口量的超過三分之一。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在上月已藉送修渦輪機被制裁為由,將北溪一號的輸氣量大減六成。德國最大的俄氣進口商Uniper周一(18日)就表明已收到Gazprom的通知,後者引用「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作為其不能履行輸氣合約的理由。雖然信函文本未有公開,不過《衛報》就引述知情人士稱該「不可抗力」理由與北溪一號供應相關。這可能預示着北溪一號本周四將不會如期重新輸氣,又或者只會以遠比以往低的水平輸氣。
德國政府已表明,如果北溪一號周四停止輸氣,當局將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由政府控制能源市場,更有可能實施能源配給。在早已被俄國「斷氣」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上周就表明要為完全從俄國天然氣轉移開去作準備。
熱浪來襲影響儲氣
根據實時數據,歐盟整體的天然氣儲存量大約在64%的水平,俄國斷氣的即時影響有限,問題卻是本年冬季暖氣需求大增之際,歐洲有沒有足夠的天然氣供應去應付。歐盟已為此定出11月1日前達成80%天然氣儲存量的目標。
此刻的熱浪,加上俄氣進口大減甚至有可能停止,卻使這個目標更難達成。一方面,熱浪當前即時增加了空調的能源需求。西班牙國家天然氣公司(Enagás)就指出其天然氣發電的輸電量達到了14年未見的高位。高企的能源需求將減低各國增加天然氣儲存量的能力。Uniper在北溪一號斷供之後,就宣布正在使用儲備天然氣去履行其對供應合約。
另一方面,熱浪也進一步打擊了法國的核能發電量,破壞了這個七成半電力由核能而來的國家以核能救助他國的盤算。由於一些核電廠需使用河水散熱,熱浪導致的河水增溫就增加了散熱難度,導致核電廠要進入限產。法國電網公司更稱該國正依靠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比利時和英國的電力進口,去彌補核電的缺口。
歐盟領袖四出「求氣」
在俄氣斷供的陰霾之下,歐洲領袖正快馬加鞭地四出「求氣」。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一就到阿塞拜疆簽署了新的供氣合約,將該國對歐的天然氣供應量從去年的8.1十億平方米(bcm)在本年提升至12bmc,並在2027年前提升至每年20bcm的水平。
本周就可能會倒台的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同一天就帶同6位部長出訪北非阿爾及利亞「求氣」,後者最快可在下周開始增加對意供應量20%(此前阿爾及利亞預計會在本年供應意大利20bcm的天然氣)。同一時間,法意兩國能源巨企也簽署了在阿爾及利亞投資40億美元的天然氣發展項目。
也是在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到訪巴黎的阿聯酋總統阿勒納哈揚(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有望增加阿聯酋對法國的柴油供應。
大減需求無可避免
不過,非俄國天然氣並不足以補足俄國天然氣的空洞。根據本月初一項由歐洲智庫Bruegel發布的分析,歐盟未來10個月要減少15%的能源需求(相對於2019-2021年的平均值),才可能應付俄國斷供的影響,推出以液化天然氣取代俄國天然氣已到達極限。
國際能源署周一更警告,即使歐盟到本年冬天前能達至90%的天然氣儲存量,假設北溪一號本周四只回復到上月已被降低的供應水平,而俄國在10月開始全面斷供天然氣,歐盟的天然氣儲量到來年2月將會跌至低於20%的水平,將會有供應受干擾的較高風險。國際能源署認為,歐盟在未來3個月須減少12bcm的天然氣需求,相等於130艘液化天然氣輪船的運載量。
歐盟委員會本周就會公布成員國即時減少天然氣需求的計劃,可見歐盟也正在熱切聽取智庫和能源機構的呼籲。
「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如果歐盟未能透過減低需求等政策順利捱過本年冬天的話,其所要面對的經濟衝擊有可能是災難性的。瑞銀預測,如果北溪一號供氣未能恢復,德國的工業活動有可能大跌三成至六成,明年底GDP可能減少6%。全球最大化工巨企巴斯夫(BASF)行政總裁Martin Brudermüller曾警告如果俄國天然氣供應馬上斷絕,有可能引發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該公司的最大工廠在天然氣供應減半的情況下將被迫停產。德國的鋼鐵工廠,在能源斷供之後,更有可能無法復產。
工業能源需求較低的國家,諸如法國等,又或者有充足海運液化天然氣基建的西班牙等國,也未必能幸免於難。一方面,德國的化工產品與其他歐盟國家的產業有高度整合,超過六成的德國化學品進口來自其他歐盟國家,而超過一半的德國化學品也售予至其他歐盟國家的廠商。連鎖效應難以避免。另一方面,在大西洋彼岸的氣候問題,跟歐洲熱浪一般,也有可能打擊歐洲的能源供應,例如加勒比海的颶風季節就有可能阻礙美國德州液化天然氣的出口。
此刻,歐盟已經穩站援烏道路,除非戰場出現巨變,否則歐俄關係難以在短期內有所好轉。本年的能源供應危機,已變成了歐盟不能不面對的首要挑戰。唯一可幸的是,雖然歐盟失敗的成數不低,但這場歐俄能源之戰只是一次性的對決,如果歐盟能安然渡過這個冬季,明年夏天歐盟將大體能解決對俄天然氣依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