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裸戰・二|西方為何無法在台灣問題上集體行動?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多維新聞「中美裸戰」系列文章共七篇,本篇為第二篇。茲授權轉載。

每一年都有熱播大街小巷、你躲都躲不了的一張暢銷專輯,就算你喜歡,在泛濫之後,就變成永遠的耳朵毒藥——台灣近年倡言「理念相近國家」將聯合「挺台抗中」的旋律如此,台灣私心解讀美日峰會將保衞台海如此,蔡英文高喊台灣有望在「民主防疫」的西方期望下參與世界衞生大會(WHA)盡是如此。

只可惜,欲窮千里目的台灣,在國際地緣大勢變動且疫情紛擾不止的當下,更上一層樓的雄心總是不盡人意,更多的是手忙腳亂地為自己的各種錯判尋找台階下。

美國總統拜登4月16日與訪美的日本首相菅義偉舉行雙邊峰會,會後聯合聲明提及台灣,是1969年以來頭一遭,消息傳回台灣,朝野反應多樂見其成。(AP)

西方世界給出的「台灣方案」

有別於其他如新疆、香港問題,以及中美貿易與科技壁壘等衝突進行式都預期能透過協商、議價,甚至消極地用以拖帶變的方式維持住各方的矛盾底線,這類議題發展的結局有一定的封閉性,台灣問題一方面涉及美國在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範圍與中國的較勁,更直接觸及北京主權認知下國家利益的核心,台灣問題的危險性不容低估,原因正在於中美兩強在解決與應對情勢變化的時候,彼此擁簇乃至退無可退,無從依歸的情況下,台灣的結局方案缺乏可供預期的封閉性,而是呈現有限度的開放,這促使台灣問題無可避免地成為中美遲早要攤牌的一局。

先就立場相對「單純」的北京來説,不論是早年見於中美建交公報、各類外交聯合聲明中的「三段論」,抑或是1996年起堅持的「新三段論」,也不論中共中央領導如何換屆更迭,台灣問題從來都是中國念茲在茲、毫無議價與妥協空間的主權問題。

可以説,北京長年對待台灣問題的基本態度相當穩定一致,尤有甚者,隨着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的興起,以及習近平個人更具強勢領導風格的左右,儘管北京對台立場不變,但策略手段與統一意志已然更加多元且厚實。

中共軍機飛掠台灣防空識別區、甚而巡航越海峽中線已經出現常態化趨勢,也炒熱「中共武力犯台論」話題。圖為2021年1月23日至24日,解放軍機連續兩天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台灣國防部官網)

相對的,構成台灣問題越來越不確定的變數,主要出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個別來看,台灣問題之於美國利益如何計算,便足以在美國內部吵成一團;進一步説,就算美國內部就如何打「台灣牌」取得共識,也無法忽略美國利益並不等於西方利益的國際政治現實——各國利益分殊的事實,程度決定了傳統的「自由西方」無法在台灣問題上出現集體行動。

明面上,「自由的西方」基於「理念相近」,給了台灣或多或少的「口頭交際」,就像點頭之交時常以「再約吃飯」作為每一次話題的終結,以維持住某種社交關係,但到了關鍵時刻,每每缺席的實況才是西方沒有説出口的心意。只能説,台灣對於國際關係現實,乃至於各國利益至上的認知,「too young, too simple」,「不夠社會化」。

七大工業國集團(G7)日前宣佈將尋求對中國採取集體行動,以反制「非市場導向」政策及作為,以確保公平的多邊全球貿易。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強調,G7希望加強與20國集團(G20)的交流與對話,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Getty Images)

造成美國與西方世界對台利益殊途、立場不同歸的原因構成有很多,除了個別利害有別外,「西方性失勢」更是重擊集體行為表現的結構性因素,各式立場上的分歧,正是「西方失勢」的不安表現,而根源則在於陣營內部對自由民主話語的失守。輔以「東風壓倒西風」的興頭正炙,中國勢起同時帶給西方壓力與機會,各國不一的騎牆、擺盪與團結不能的情況,除了挑戰到了西方自我,也直接削弱了傳統由美國帶領西方的意氣風發。

例如美國爾今夥同日本、澳洲、印度要圍堵中國,便不受到歐盟、東盟、韓國乃至日本本身的正面回應。如此鬆散的西方,面對直接觸及中國核心利益所在的台灣問題時,可以給出的回答只會更加明顯。

原因無他,只需要問,台灣問題的解決,攸關了誰的國家利益?是否提供了西方各國一致的行為誘因?就算美國領着印太三國與北京分庭抗禮,只要美國無法強制做到令各國站隊分明,對於所謂美國盟友的最佳利益,自然是晾在一旁觀望搭便車,不表態、兩面討好、虛應美國故事等都將成為西方世界給出的「台灣方案」。

北京決定台灣問題的開放性

西方失勢底下所給出的「台灣方案」,對於台灣而言,最大的不確定在於沒有一個答案可循。西方無法在台灣問題上集體行動的真義,並非單單指涉是否一致採取挺台的作為,而是根本無法有一致的決斷:不論是保台或是棄台,都莫衷一是。

但台海局勢並不會因為西方的停頓而停止變化,如今的美國已非昔日的老大哥,台灣的命運正隨着中國崛起,以及習近平強烈的個人領導性格,而更受制於北京的發話權。

前美國參議員多德(Chris Dodd)(左)4月15日率團進入台灣總統府拜會蔡英文。在會面過程中,蔡英文向訪團成員表示,對於中國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台灣願與理念相近印太夥伴合作,阻止冒進與挑釁行為。(中央社)

對照台灣近年的對外策略,除了積極站隊美國外,也刻意引導將台灣問題國際化,這種種表明台灣並沒有意識到西方失勢下的大局變化,也輕忽了一旦西方無語、華府失語的可能後果:對台灣來説,缺乏集體行動動能的西方無法擔當「反中」支撐,「將自己推向國際化以求安全」顯然無法解決台灣的困境。

這一切都還是回歸到台灣問題的本質,其利益最攸關者,除了作為當事者的台灣外,排序在前自然是面對主權「一點都不能少」的北京,其次才是華府,再來才是遠近親疏不等的其他各國。

但攤在台灣眼前的牌局,是各國對於「中國機會」與「中國威脅」的評估存在極天然的利己性,西方無法在台灣問題上取得相應的誘因,且美國單極霸權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中國以大國之勢,順勢成為了最大且最在意台灣問題的一方。

歸根結柢,台灣問題的解決能否開放討論,實繫於北京意願;甚至可以説,是北京決定了是否開放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就台灣問題進行溝通。

4月22日晚,習近平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席間重申堅持多邊主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新華社)

台灣價值只是蒙娜麗莎的幻想

被動情勢下的台灣,處境看似很糟。或許有人會問,難道小如台灣就活該被動?事實上,這一點都不是重要的問題——道德只是安慰食品,在心智之外,放諸國際現實便毫無意義。就像蒙娜麗莎,很多人都認為很有價值,解讀着那幅半笑半諷的表情,盡情幻想,正是這種想法讓「台灣價值」、「台灣之於西方的價值」等想像得以真空存在。

台灣在看待西方如何看待台灣問題時,始終有一道盲點,即在世界局勢轉變的過程中,信奉了「部落主義」的神祇,認定了如果沒有加入「理念相近的部落」,台灣只能自生自滅,於是只能屈服,哪怕跟着不守信的大國一起行動、揮舞吶喊。台灣現在就是這個樣子。

而那些行動不能的西方又是如何回應台灣?就一如他們過去那般,對於世界上每個邊境、每個國家、每場戰爭,每一絲種族主義,每一個信仰,推銷着利己的「部族主義」,沒骨氣的西方政治人物經年累月催眠地濫用,以古老的本能締結聯盟,只是如今輪到捉弄台灣這個天真又簡單的島嶼,還不需要太多遊説藉口,而這或許是西方給予台灣唯一且真實的集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