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裸戰・三|美國的「中國難題」與北京的「台灣問題」

撰文:黃梁
出版:更新:

多維新聞「中美裸戰」系列文章共七篇,本篇為第三篇。茲授權轉載。

2021年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舉行了上任以來的首場總統記者會,其中提到,中國有一個總體目標,是成為世界最領先、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但在我的任期內,這不會發生,因為美國將繼續變強」。

拜登的演説內容當然不僅於此,他還提到了新疆、香港、人權,提到了民主與專制,提到了美國內的改造,但儘管內容五花八門,最終都直指一個重點——中國不會超過美國,至少在他的任期內不會。在時隔一個月後的國會演説中,拜登花了大篇幅在談論美國的國內問題,而中國則是第一個提到的外部問題,他説「我們正在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以贏得21世紀。」

美國總統拜登在多次演説提及中國,並強調美國不會被超越。(AP)

當拜登以「中國」與「其他國家」作為兩份,便能得知中國在美國的世界觀中所佔據的份量。而政治人物越強調的,通常也是越擔心的,從2009年歐巴馬(Barack Obama)便高呼「美國絕不做老二」,到拜登上任依然高喊「中國不會超越美國」,顯然這11年的期間,美國依然深陷被中國超越的陰影,且並未找到太好的方法解決這個難題。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試圖將中國融入符合「西方價值」、受「美國規則」所控制的世界。中國是融入了世界,卻在美國想象的路徑之外變得更加強盛。儘管中國不屑於美國制霸的老路,但現實層面的變化以令美國坐立難安。

什麼是現實的變化?BBC在2021年3月的報道拋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言下之意,內地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已不是「是與否」,而是「早與晚」的問題。從未想過可能淪為老二的美國太晚發覺歷史的轉折,也沒有為此做出整體戰略性的準備,身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百餘年未受挑戰的經歷,也讓美國不認為有改變自身的必要,他們的應對方法很簡單——「誰出頭就打壓誰」。美國不用尋求改革進步,只需要讓別國超越不了。

美國為此對中國祭出五花八門的手段,但效果不是差強人意,就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很多人認為美國發起的貿易戰與科技戰效果卓越,但中國經濟成長雖有所減緩,美國消費遠高過生產的現實卻未改變,關稅提高反而對美國的消費者造成更嚴重的打擊。而高科技產品禁令,則成為中國提高自我研發能力的契機。

中美貿易戰於特朗普時期不斷升級,成為美國遏止中國崛起的其中手段。(Reuters)

當然,美國鋪成了半世紀以上的軟實力及意識形態宣傳還是十分有力,在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所操作出「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形象,加深了外界對中國的負面觀感。這或許令拙於辯解的北京感到困擾與惱怒,但終究只是一時喧囂,美國需要足夠大的「意外」或「事件」來阻擾中國的發展腳步,新冠肺炎的爆發曾經是「一線曙光」,沒想反倒成為美國自身的噩夢。至此,美國仍未覓得解方。

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是國際賽場上的藉口,但若缺乏經濟與軍事上的博弈能力,那不過是空談口號,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便推遲了經濟層面沒落的宿命。但在遏止中國崛起上,軍事面也面臨兩個難題,首先是雙方軍事實力相近到彼此都有所顧忌,第二是師出要有名,不論日韓這些亞洲國家多麼「親美」,沒有人真心想栽進去跟美國一起搞事,更不會讓自己成為中美交戰的場域,但有一個地方例外,那便是台灣。

當「拒統」成為主流民意,台灣不僅需要、更「極度歡迎」美國介入。但對北京而言,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一環,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瓜分的創傷大多已經平復,唯獨剩下台灣問題懸而未解,不論從主權完整、戰略地位、國家安全乃至於民族情感和歷史傷痛的角度來看,內地從民間到官方都難以容忍台灣能繼續成為西方指手畫腳的「外部問題」,而不是中國的「內部矛盾」。

美國欲藉由台灣維護其核心利益,而台灣則本身就是北京的核心利益。(多維新聞)

也就是台灣對北京而言的意義格外不同,難以藉由外交斡旋協商,更不是喧囂過後便會自動化解,「台灣牌」的地位因此被美國不斷抬高。廣義來説,台灣對美國與中國來説都涉及到「核心利益」,只不過美國的核心利益是遏阻「中國崛起」,他們無法接受、也沒有想過美國有一天被超越的可能,而台灣幾乎是手上僅存的底牌,畢竟現實上台灣不受大陸統治,也樂於開放極大的空間任美國操作,台灣也因此成為美方維護核心利益的工具。而對北京而言,台灣本身就是核心利益,沒有任何能夠打折或談判的空間,

美國想藉台灣處理「中國難題」,北京則必然要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因此成為中美唯一可能點燃戰火的「博弈場」。儘管如此,美國內部的形勢嚴峻及外部軍事的不確定性,都將使美國面臨攤牌時陷入強烈的猶豫與矛盾,時間並不站在美國那邊,現實可能會使其更傾向於迴避戰事、而非迎接戰事。若美國能如棄台論者所言,以其他方式不失顏面的維護全球霸主地位,那中美之間實質衝突的可能性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