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Facebook會死嗎? 5千億美元王國如夢幻泡影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社交媒體Facebook陷入前所未有重大危機,跟之前爆發多次公關災難不同,今次很可能令這個市值5000億美元(約3.9萬億港元)的科網王國面臨生死存亡絕境。
「出事後」多天,朱克伯格一直未有露面或發聲,顯然仍在閉關苦思拆彈妙計。可是解鈴關鍵正源於Facebook本身,結構性問題再難以權宜之計拖延。一度看似無堅不摧的網絡巨人罩門外露,護城河一夜之間被摧毀。

Facebook危機發生多日,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罕有地一直未有現身解畫。(VCG)

說Facebook會死,看似危言聳聽,但網絡世紀就是這樣一回事:品牌、知名度、財富,全部來又如風,離又如風。即使強如Facebook,也不例外。

一間公司最值錢的東西,叫做品牌。因此即使可口可樂所有工廠被炸毀,公司也不會倒下來,百年老店多年來累積的名聲,讓客戶堅信他們仍能夠繼續生產味道一模一樣的可樂,銀行依然會提供貸款予他們重建工廠。

品牌夠硬淨,令蘋果公司在教主喬布斯逝世下沒受多少影響,更在繼任人庫克手上發揚光大。(VCG)

同樣道理,教主喬布斯2011年病故,蘋果公司依然屹立不倒,他身故消息傳出當天即使股價波動,收市時也不過微跌0.2%而已。他在世時,iPhone才剛推出第五個型號的iPhone 4S,現在已出到iPhone X。

多位足球名帥也說過「沒有任何一名球員較球會更重要」(No one is bigger than the club),換成商業管理範疇,便是「沒有任何一人較企業品牌重要」。

只要產品質素夠好或市場夠大,即使發生公關災難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2012年D&G「只許內地客拍攝,不准港人影相」已是一例。(維基百科)

品牌是個複雜、抽象又帶點感性的概念,一切取決買賣雙方「信任」二字,也可說成是種「累積獎金」,底蘊愈厚,可承受失誤的緩衝便愈大。對於生產實質產品的公司,無論製造多少公關災難出來,只要能夠保持產品質素和獨特性,又或許市場夠大便有恃無恐,一度惹怒全港市民的D&G已是最佳例子。

Facebook這樣一家只有虛擬產品的科網公司,品牌概念完全是另一種玩法:用戶貪方便、抵受不住人玩我玩的群眾壓力,把自己的個人資料、相片和生活細節上載,雙方僅靠一書使用服務條款維繫弱弱的彼此信任關係。當你玩Facebook時看到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廣告,它的狐狸尾巴漸漸展露出來。

劍橋大學教授一名教授向「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等第三方機構非法提供Facebook用戶資訊,引發今次危機。圖為「劍橋分析」剛被辭退的前行政總裁尼克斯。

今次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之所以如此震撼,在於劍橋大學教授科根(Aleksandr Kogan)透過一份得到27萬人回覆的問卷調查,輕易取得超過5000萬名Facebook用戶的資料。Facebook官方回應指,科甘以合法手段得到資訊,唯一問題「只不過是」他把用戶資訊交予第三方。之後「劍橋分析」等得到資訊的第三方機構如何使用相關數據,已非Facebook管轄範圍,即使他們想干預,在現行條款制約下似乎也難以制止。

Facebook聲稱他們早在2015年已知悉科甘違規洩露用戶資料,並在各方保證下確保相關數據全數銷毀,可是他們也是「在數天前才知道」不是所有數據已被刪除。

此言一出,用戶與Facebook之間本已脆弱的信任迅即瓦解。事件經周末發酵,Facebook周一(19日)股價下跌近7%,創2014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一日之間蒸發370億美元市值。

科網巨頭與用戶的信任關係本已不強,經「劍橋分析」事件踢爆後,用戶對Facebook僅餘信任似乎也消失殆盡。(VCG)

跟之前2016年俄羅斯涉嫌借助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干預美國大選時情況不同,Facebook今次不再是「被利用」,而是變相血淋淋地向全球20億活躍用戶宣告:「我們每天也在出賣你的個人資料」這個不少用戶已知卻又不大想面對的事實。到頭來,信任二字在關鍵時刻還是浮現出來。

數碼科技專家里德爾(Chris Riddell)認為,目前業界在全球正面臨嚴重信任危機,「人們較昔日更願意分享個人資訊」,但Facebook等巨企洩露數據「打破雙方的信任和信心」。

來到第14個年頭,Facebook和朱克伯格滿以為已走得夠高夠遠,累積資產龐大得足可消滅所有潛在競爭對手。即使部分12至24歲年輕人陸續unfriend Facebook,也不要緊,有大班55歲以上新增用戶頂上。他們已遭遇不少次網民呼籲取消Facebook帳戶的unfriend潮,對他們的用戶增長速度未見影響,最新一次由美國著名影星占基利(Jim Carrey)發起:

Facebook因俄羅斯干預我們的大選而獲利,他們至今仍未作出足夠努力阻止事情發生。為此我會拋售手上Facebook股票和取消我的Facebook專頁,並鼓勵所有關心我們未來的投資者作出相同舉動。#unfriendfacebook

占基利接受CNBC訪問時點出,「我們必須鼓勵社交媒體平台擁有者加強監察,這些輕易可得的資訊必須以更具責任心的方式處理。」言猶在耳,他的忠言未有太大迴響,反而一宗洩露用戶資訊事件將Facebook處理私隱的無能狠狠暴露世人眼前。

當用戶忽然驚覺個人私隱較方便、好玩更重要,Facebook曾經輕易得來的品牌信譽勢必一鋪清袋。今次的「洩密門」在前,各國政府預備加強監管在後,加上對年輕人吸引力漸失,Facebook面臨三大危機,要扭轉乾坤不是易事。當然以他們的人力物力財力,改變局面並非沒有可能,然而科網巨企由發跡到消逝速度可以快得驚人,南柯一夢過後,或世事通通不過是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