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向以色列發射導彈的伊朗總統:卡塔爾能不能阻止中東大戰?
10月1日伊朗對以色列祭出導彈打擊後,各方屏息等待衝突的下一步。
以色列雖忙於加沙、黎巴嫩兩頭作戰,卻還是在盛怒之餘放話「要讓伊朗付出代價」,不過拜登(Joe Biden)也公開表態,反對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目前看來,以色列必然報復,差別只在會「強烈」到什麼程度。
而伊朗內部雖有歡慶人潮,認為國家終於為哈尼亞(Ismail Haniyeh)之死、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之死出了一口惡氣,卻也有不少人擔憂,伊朗正面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最大的戰爭風險。整體來說,伊朗這手看似強硬,其實還是想在避免決戰以色列、美軍的前提下,挽回一點失去的國家尊嚴。而伊朗高層也在導彈事件後有了新動作。
10月2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對卡塔爾進行正式訪問,並稱此行的首要目的是與卡塔爾討論加強兩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投資等方面的合作,計劃簽署數份諒解備忘錄,也將與卡塔爾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Tamim bin Hamad Al Thani)舉行會談,並且出席在多哈舉行的亞洲合作對話峰會。
其實早在2023年沙伊復交前,卡塔爾就與伊朗存在特殊關係,並也因此引來沙特忌憚,成為2017年卡塔爾外交危機的根源之一。而兩國能在沙特霸權下維持多年特殊互動,當然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與戰略考量,如今中東局勢複雜、山雨欲來,伊朗總統選擇訪問卡塔爾、後者也選擇接待,同樣是有各自的盤算。
伊朗的考量是什麼
首先觀察伊朗的考量。
毫無疑問,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標誌著中東地緣政治的重大變化。因為黎巴嫩真主黨長期都是伊朗的代理勢力,以色列此次入侵顯然意圖削弱伊朗在黎巴嫩及整個地區的影響力,但黎巴嫩作為一個長期陷入政治和經濟危機的國家,根本無力應對局勢升級;而伊朗發射導彈攻擊以色列本土,雖是為了挽回尊嚴,試圖展示自己作為中東「反以核心」的軍事實力,卻也使得區域安全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包括沙特、阿聯酋等鄰近伊朗的海灣國家,其實都面臨了被衝突波及的潛在風險。
而如前所述,卡塔爾與伊朗一直保有特殊互動。尤其是2018年美國單邊退出《伊朗核協議》後,伊朗承受愈發嚴峻的經濟制裁,不僅國內經濟困境加劇、通脹上升、失業率高漲,社會不滿也持續積累。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朗必然要尋找新的外交突破口,以緩解國際壓力並確保經濟穩定,海灣地區的卡塔爾因此成為伊朗外交的重中之重。
而從地緣政治來看,卡塔爾地處波斯灣,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並且在區域和國際事務中保持相對中立的立場,也與美國、以色列、各地武裝組織存在溝通管道,是極富盛名的「中東斡旋者」,處理過法塔赫與哈馬斯談判、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談判,以及現在的以色列、哈馬斯談判。因此,卡塔爾不僅與伊朗在能源領域有著密切合作,共同分享全球最大天然氣田「南帕爾斯/北方氣田」(South Pars/North Dome Gas-Condensate Field),也在美國與伊朗的外交斡旋中也發揮過重要作用,是伊朗尋求外交出路的重要夥伴之一。
從這個脈絡來看,這次佩澤希齊揚訪問卡塔爾應有四大戰略考量。
第一,穩定兩國的經濟合作與能源戰略對接。伊朗在面對西方制裁的情況下,亟需通過與鄰國加強經濟合作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而卡塔爾作為全球主要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對伊朗來說具有極高的經濟戰略價值:雙方在天然氣資源上的合作有助加強伊朗的能源出口渠道,擴大對全球市場的能源供應,並為伊朗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提高天然氣生產和出口能力。
且卡塔爾雖是美國盟友,卻在中東維持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並與伊朗保持著一定的經濟往來。伊朗一直希望通過加強與卡塔爾的經濟聯繫,來繞過國際制裁體系,獲得急需的外匯和經濟資源。如今德黑蘭面對美國、以色列的極強高壓,必然希望能穩定住與卡塔爾的能源與經濟戰略互動。
第二,地緣政治平衡與外交斡旋。長年以來,卡塔爾都在中東扮演獨特角色,既與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維持隱晦的競爭關係,又與伊朗和土耳其等非阿拉伯國家保持合作,更長期在美國與伊朗之間充當斡旋者,尤其過往核協議談判陷入僵局時,卡塔爾也曾多次促成雙方間接對話。
從這個脈絡來看,佩澤希齊揚選在此時出訪,或許同樣希望卡塔爾能繼續發揮中介作用,向美國、乃至以色列溝通這次伊朗發射導彈背後的「不得不為」,並且協助緩和伊朗與前兩國的緊張,至少盡力向美以傳遞伊朗無意升級區域局勢、挑起大戰的訊息,來避免以色列的更強力回擊,導致局勢走向覆水難收、不得不戰的境地。這當然也是立場溫和的佩澤希齊揚的真實立場與想法。
第三,討論軍事安全與區域穩定。當然,即便卡塔爾竭力斡旋,以色列的報復還是不可避免,戰爭風險依舊存在。所以雙方恐怕也要溝通衝突一旦爆發,彼此的可能反應與立場,伊朗必須確保有美軍駐紮的卡塔爾,不會在衝突中選擇支持以色列或美國,一同採取反伊朗的軍事行動。
第四,建立國內政治與外交勝利的象徵。眾所周知,伊朗的外交行動通常都有應對國內政治壓力的考量,畢竟在國內面臨經濟困境和社會不滿的雙重壓力下,政府更需要展示外交勝利,來凝聚內部共識同時緩解民眾對經濟困境的批評。而藉由與卡塔爾的高層外交互動,伊朗總統可以向國內展示自己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強調伊朗在面對國際制裁和軍事威脅時,仍然能夠與重要的區域國家保持密切關係。
此外伊朗長期推行「抵抗」政策,強調自己即便面對西方國家壓力,依舊能夠保持堅定立場。佩澤希齊揚選擇訪問卡塔爾,表示此行目的首重與卡塔爾加強在經濟、社會、文化、投資等方面的合作,這一姿態有助鞏固「抵抗」政策的可信度,展示伊朗在國際孤立中的自我救贖能力。
卡塔爾也有自己的盤算
當然,卡塔爾同樣有自己的戰略考量,且與伊朗的考量高度相關。
第一就是經濟與能源戰略對接。如前所述,卡塔爾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而中東局勢的不穩將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直接影響,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衝突可能導致油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而卡塔爾作為全球天然氣市場的主導力量,需要確保能源供應的連續性和市場的穩定。從這個脈絡來看,接待佩澤希齊揚有助卡塔爾鞏固雙方的能源合作,並有機會通過外交手段降低市場風險。
第二同樣是進行斡旋。卡塔爾一向以外交斡旋者形象示人,特別是在中東多方勢力之間的衝突中,卡塔爾經常充當調停角色。藉由在緊張局勢中接待佩澤希齊揚,卡塔爾可能會嘗試調停以色列、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衝突,充當溝通渠道,盡可能降低大戰風險。
此外,在美國逐漸調整中東政策、減少軍事參與的背景下,卡塔爾等中等強國也希望能在區域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毫無疑問,接待伊朗總統有助卡塔爾擴大自己在區域和國際上的外交網絡,並進一步提升其在中東的話語權,同時展示自己在當前局勢的獨特作用。且據媒體報道,佩澤希齊揚也在此次訪問期間會晤了沙特外長,這背後當然是卡塔爾的刻意安排,讓伊朗不僅與自己溝通,還與海灣最大國的外交代表就當前局勢進行對話。
第三是地緣政治的平衡需求。在中東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卡塔爾長期維持靈活的外交策略,在各大勢力間保持平衡。在對美關係上,卡塔爾境內駐有美國在中東的最大軍事基地—烏代德空軍基地,這讓卡塔爾成了美國中東戰略的關鍵夥伴;而在對伊朗關係上,卡塔爾同樣與伊朗保持經濟合作,特別是在天然氣領域。這種平衡讓卡塔爾能夠在動蕩的中東局勢中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第四則是安全與軍事風險管理。從地理位置來說,卡塔爾因為位處海灣地區,所以極易被伊朗、以色列的衝突波及。而與伊朗保持積極溝通,有助卡塔爾降低潛在衝突導致的威脅,包括確保能源輸送管道和港口不會成為攻擊目標,畢竟這對依賴區域和平穩定來保障自身能源出口和經濟發展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與損失。
當然,卡塔爾即便無意倒向以色列、美軍參與對伊作戰,卻也不會倒向伊朗,反過頭來對美作戰,畢竟這對擁有美軍基地的國家來說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發展。通過接待佩澤希齊揚,卡塔爾想必也溝通了自己在戰爭不幸爆發後的可能角色:保持中立、避免直接介入軍事衝突,並希望伊朗能夠理解。
整體來說,卡塔爾接待伊朗總統訪問的舉動,反映了該國在面對中東複雜局勢時的靈活外交策略,以及希望在動蕩局勢中保持一定獨立性,同時維持自己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關鍵角色、在中東衝突中進行斡旋等相關考量。
不過是否能夠因此阻止以色列強悍報復、升高局勢,消弭中東大戰於無形,恐怕更加取決於以色列本身,而非卡塔爾的努力。畢竟這輪以巴衝突之所以持續惡化、外溢,與美國持續偏袒以色列、且缺乏約束手段有關。而卡塔爾出於國家利益考量,當然會想斡旋衝突,但毫無疑問,此舉也將增加卡塔爾的壓力,以色列與美國可能反向迫使卡塔爾在美國與伊朗間二選一;且衝突一旦爆發,美國將會要求使用卡塔爾境內的美軍基地參與作戰,後者恐怕很難拒絕,這也可能導致卡塔爾成為伊朗的打擊目標。
說到底,卡塔爾雖在中東地區事務中有一定影響力,卻無法改變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的強硬立場,也無法阻止伊朗動員「抵抗軸心」。伊朗總統與卡塔爾埃米爾的努力,究竟能否緩解當前緊張,其實仍取決於中東局勢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