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故宮館為何不可?
回歸二十年,香港博物館所舉辦的大型展覽,除了數年前的李小龍展外,均欠缺立足於介紹本地歷史的考慮和特色,反而秦兵馬俑、《清明上河圖》等與中國有關的展覽,卻是大攪特攪!或者,我們可藉這次故宮館正式來港,重新審視香港現行的博物館政策及特色分工。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01philosubmit@gmail.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01哲學立場。)
早陣子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公佈西九將建故宮文化博物館(下文簡稱「故宮館」),將不設招標,且由指定設計師完成,並計劃於2022年開幕。由於事件欠缺諮詢,故備受輿論批評,被指不符合程序公義。另有批評指,故宮文化與香港文化「牛頭不搭馬嘴」,建故宮館只是中共在香港殖民的手段,而選址西九,野心昭然若揭。誠然,這次政府被批黑箱作業,確是難辭其咎,筆者無意再為這點多作無謂申論,本文關注的,是從這次故宮館興建事件,談談香港的博物館與文化。
這次西九故宮館急急上馬,欠缺諮詢而黑箱作業,被指為政治工程,不禁令筆者想起中共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築」。1958年中共建國十周年前夕,在中蘇關係陷入谷底的國際氛圍下,中南海領導層為了彰顯社會主義大國的國力,並突顯中國的獨特模式,決定在一年時間內,趕在建國十周年時,以巨型建築空間來表達政治權威,順道提升民族意識。最後,以天安門廣場為政治中心,十大建築圍繞天安門廣場和長安大街來佈局,短短一年內分別建成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宮等建築。(部分十大建築最後需時多於一年完成,讀者可參考洪長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西九文化區的政治符號
早於十年前西九項目推出時,地產界便私下流傳「得西九、得天下」,意指得到西九土地的開發權便可左右特區政府的土地政策。因此,自曾蔭權因為「天幕」事件被指官商勾結捱轟,繼而收回有關設計外,最後由立法會先「科水」後「諮詢」組成「西九文化管理局」,其中的委員任命亦備受爭議,這使西九這塊原擬用來發展文化的空地因而被烙上政治符號。
法國左翼都市理論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理論指出,現代城市空間由「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再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和「再現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s)三個元素組成。簡單來說,「空間實踐」指人產生、運用和理解空間的方法,這關乎一般民眾的生活,如城市的市民如何使用空間,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實踐為空間進行定型。一方面,它受制於「空間再現」;另一方面,它卻可製造「再現空間」。可以說,它可以是刻意,也可以是隨意。
因此,「再現空間」是一個生活的空間,主要不是由意識形態建立,反因新的空間實踐而產生。甚至在某些社會中,「再現空間」成為「第三空間」,挑戰或拒絕受制於「空間再現」的論述。以西九為例,現在宣佈興建故宮館的西九苗圃公園,這幾年來都由民間實踐,舉辦大型的「自由約」;另一方面的「空間再現」指空間建構背後的知識、權力和意識形態操縱。例如西九這塊地皮,由於在地產商的舉措和西九將成為與內地高度聯繫的高鐵終點站,所以在政府、地產商和知識分子的論述下,除了官方所說面向國際的多元文化藝術區以外,實質被視為政治權力和體現中國殖民統治的象徵,被烙上政治符號。當一個代表中華文化的故宮博物館橫亙於此,難免會惹來近來越趨本土化的反彈,加深大眾對中國殖民的印象。
中國文化也是香港文化的部分
先說明個人立場,筆者贊成在香港建立故宮博物館。正如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說:「作為國際都市,香港是否只得一種對藝術的演繹?」香港容得下包羅國際元素的M+,為何容不下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故宮館?不論部分港人如何敵視來自中國的舉措,或視任何中國對港政策為殖民,但香港文化本身的塑造,除了西方文化外,我們亦不可忽視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令我想起港大前教授阿巴斯(Ackbar Abbas)對香港「本土性」的質疑)。民主制度建基於共同信念之上,彼此分享相同或相近文化的市民共同參與,既然有不少港人樂見香港能有代表中國文化的展館,因此故宮館的討論焦點,應該落在選址諮詢的問題上,而不是應否存在的問題。
再從宏觀的香港博物館政策而論,香港早於1960年代已建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除了少數涉及鮮明學科取向如太空館和科學館有明確定位外,人文學科範疇的展館如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均欠缺明確的特色分工。例如於2000年開館的文化博物館,創設初由區或市政局規劃,以服務新界區人口為目的,因此籌建之初並沒有把它與其他博物館的特色與分工列入考慮。其實,來自中國的珍藏展覽,在香港策展已有多年歷史,在這數十年代,我們會見到一些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展覽,有時展於香港歷史博物館,有時展於香港藝術館,又有時展於香港文化博物館(例如現在的「清帝大婚慶典」展覽),令人感到不倫不類。回歸二十年,香港博物館所舉辦的大型展覽,除了數年前的李小龍展外,均欠缺立足於介紹本地歷史的考慮和特色,反而秦兵馬俑、《清明上河圖》等與中國有關的展覽,卻是大攪特攪!或者,我們可藉這次故宮館正式來港,重新審視香港現行的博物館政策及特色分工。
至於在香港建設代表中華文化的展館是否應該以故宮珍藏為切入點,有機會可就此問題再作討論。
作者:Ken Sir(一個鍾意讀歷史的人;希望從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