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研究》筆記(I):維根斯坦論靈魂

撰文:王偉雄
出版:更新:

也許有人會問:「假如機械人發展到有真正的人工智能,那麼他們算不算有靈魂?」我相信維根斯坦會這樣回答:「這要看情況,例如這些機械人說甚麼語言、有甚麼能力、怎樣生活、與人類的關係如何等等,除非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否則你的問題現在還沒有答案。」

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是一本很獨特的哲學著作:不是論文體,看似只是用數字標記的哲學評語 (philosophical remarks),而維根斯坦自己在序言也說這些哲學評語就好像「在漫長和錯綜的旅程中寫下的一些風景素描」,然而,全書其實有幾個主題可尋,各段落不時有相互說明和印證的關係;此外,這本書雖然不是對話體,但暗藏對話,即維根斯坦和他想像的「對手」——很多評論者稱之為「Wittgenstein's interlocutor」——的對話,不少地方都有正反來回往復、層層推進之勢,逼使讀者細心思考。

 

這本書,如果只是從頭至尾讀一次,即使讀得很慢很仔細,相信也不會有多大的得著;要真正了解和欣賞這本哲學傑作,至少要花幾年時間反覆閱讀,有些段落讀很多次,多做筆記,參考一些出色的評論者 (例如 Rush Rhees, Peter Winch, P. M. S. Hacker, Robert Fogelin, Cora Diamond, Barry Stroud, Warren Goldfarb, David G. Stern) 的詮釋,最好還能跟別人深入討論。這是我的經驗之談,雖然我從沒寫過關於維根斯坦哲學的論文 (理由很簡單:我不認為自己有獨到之見) ,但我花在閱讀和思考維根斯坦哲學 (主要是他的後期哲學) 的時間很多。這二十多年來我對維根斯坦哲學的興趣不減,除了看書思考,還寫了些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的粗略筆記。

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第一版。(資料圖片)

 

當年讀研究院時,修了一次 Barry Stroud 教的維根斯坦課,後來再旁聽了一次;Stroud 的兩次講課內容沒有多大分別,但我第二次聽時所領略的比第一次時深入了很多。初讀《哲學研究》時,很多地方都看不懂,有時兩個段落分別看,以為明白了,誰知放在一起卻又不能貫通。現在則不同了,隨便找《哲學研究》的兩三段來看,雖然未必覺得易懂,但通常不必花多少時間便會理出一些頭緒來。

 

例如早幾天在一篇論文見到作者引用《哲學研究》裏的這一句:「我對待他的態度是對待一個靈魂的態度,我不是認為他有靈魂。」 (「認為」在英譯本是 "of the opinion that","opinion" 一字為斜體強調;PI, p. 178) [註] ,但沒有詳細討論,於是我便翻看《哲學研究》的這一頁,還看了其他論及「靈魂」(soul) 的段落,思考一會便豁然貫通了。以下所寫,沒有參考過任何文獻,可以當作是寫得較有條理的筆記。

 

維根斯坦說的「靈魂」,不是指一些宗教相信的非物質生命,但也不排斥這些宗教信念。先看這一段:

 

    當我相信人有靈魂,我相信的是甚麼?當我相信這物質包含兩個碳環,我相信的是甚麼?在這兩個情況裏,前景都有一個圖像,但涉及的意義卻藏在遠遠的背景之中;換句話說,那個圖像的應用是不容易查察的。(PI, § 422)

 

圖像 (picture) 是外在的、表面的、清楚看得見的,例如化學裏的碳環可以畫出來,但畫出來的圖像究竟是甚麼意思,卻不是圖像本身能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這圖像作為一部份的化學理論以及這圖像在有關的脈絡如何被運用。假如我們將這碳環圖像傳送到外太空,傳送的就只是這圖像,沒有其他東西,三百萬年後有外星生物接收到碳環圖像,無論他們的智能多麼高超、科技多麼先進,也不會明白這圖像的意義。

 

維根斯坦這個碳環的例子說的圖像,不一定是指畫出來的圖像,也可以指「碳環」這個詞語和在化學理論裏有關的字詞和語句。字詞和語句是圖像,在前景;它們在化學理論以及有關的脈絡如何被運用,才是決定它們的意義的背景 (這一點見 § 423)。假如將「碳環」和有關字詞語句傳送給外星人,他們只望著這堆符號,也是不會明白它們的意義的。

 

那麼,靈魂的圖像是甚麼呢?維根斯坦這樣說:「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之最佳圖像。」(PI, p.178) 也許有人會認為他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因為根據一般人的理解,靈魂和身體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而且形成一個對比,這個理解在宗教信仰裏更明顯——身體是物質的,有一天會停止活動,然後腐化;靈魂是非物質的,可以脫離身體而繼續存在,甚至永遠不滅。不過,維根斯坦說的不是「人的身體即是人的靈魂」,而是「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之最佳圖像」。且看他在這句之前怎樣寫:

 

    根據宗教教導,靈魂可以在身體分解之後存在。我明白這教導嗎?——我當然明白——我可以想像和這個教導有關的很多東西;還有,我可以想像的這些東西不是都被畫出圖像來了嗎?為甚麼這樣的一幅圖像只能是那個用言語說出的教義的不完美表達?為甚麼它不可以幫我們做那些言詞幫我們做的同樣事情?而這裏的重點是:幫我們做的事情。(PI, p.178)

 

這裏討論了兩種圖像,一是真的畫出來的圖像,例如描繪靈魂在地獄受苦的油畫,另一是表達「靈魂」這個教義的宗教語言;維根斯坦認為第一種圖像的運用限制較大,不能充分表達第二種圖像的運用所能表達的。注意:準確來說,維根斯坦比較的不是這兩種圖像,而是這兩種圖像的運用。這兩種圖像能幫我們做事情,是因為我們可以在不同脈絡因應情況運用它們,以達到不同的目的;我們能運用畫出來的圖像的脈絡較少和較簡單,遠不及能運用語言的脈絡之多變和複雜,因此前者只能是後者的「不完美表達」。

 

「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之最佳圖像」這句裏的「人的身體」,指的是行走活動的身體,而不只是指四肢五官等,與「人的身體」對比的,是同一頁前幾段說的機械人 (automaton)——機械人沒有靈魂,因為機械人沒有思想;人有靈魂,是因為人有思想。這個理解並不排斥、但亦毋須包含宗教所說的非物質的靈魂,例如我們用「靈魂為之震動」來形容某些經驗或批評別人「出賣自己的靈魂」時,說的可以只是思想而不涉及宗教所說的非物質的靈魂。然而,甚麼是思想呢?不是腦海裏的圖像和語句,而是這些圖像和語句在不同脈絡裏的運用。「人的身體是人的靈魂之最佳圖像」,因為人要透過身體的活動來學習及運用語言 (以及圖像和其他象徵符號) ,而要了解一個人的靈魂,亦只能透過在不同的脈絡觀察他的活動並跟他有交往和互動。

 

也許有人會問:「假如機械人發展到有真正的人工智能,那麼他們算不算有靈魂?」我相信維根斯坦會這樣回答:「這要看情況,例如這些機械人說甚麼語言、有甚麼能力、怎樣生活、與人類的關係如何等等,除非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否則你的問題現在還沒有答案。」

註:文中的引文部分是我的中譯,頁數指的是 G. E. M. Anscombe 英譯本的第三版,根據慣例,引用《哲學研究》第一部份時用段落數字,例如「§ 243」,引用第二部份時則用頁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