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失落於日本卻永垂不朽的「世界」導演
今天是日本殿堂級電影導演黑澤明(1910 − 1998)的忌辰。這位被荷里活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讚頌為「影壇莎士比亞」的一代巨匠,畢生製作了三十多齣電影,每部皆是達到電影課教材的高水準,可以說為電影定下美學標準。
黑澤明從小對繪畫及文學小說產生興趣,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首部執導之作《姿三四郎》(1943)贏得口碑,為他的導演之路走了漂亮的第一步。其後,由於黑澤明的文學功底,他擅於改編文學作品為電影,除了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密林中》、《羅生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1950),還有改編自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同名小說的電影《白痴》(1951),以及一系列的莎士比亞劇作,例如《蜘蛛巢城》(1957)改編了《馬克白》。有趣的是,黑澤明從沒把源自別國的小說硬搬過來,而是將其精髓好好的消化,並把故事放置於日本的歷史背景之中。
黑澤明的電影作品,在國際影展贏得了很多獎項與肯定,當中不乏由男星三船敏郎主演。黑澤明與三船敏郎的組合,在日本當地有「世界的黑澤,國際的三船」的稱譽,以描述他們蜚聲國際的影藝事業。然而,這則看似褒揚的口號,卻暗示了一定的隱憂。當年,黑澤明執導的作品,在國際影展叫好叫座,但在本地市場只屬中規中矩,甚至有時票房慘淡收場,這後果促使他再起自殺的頭念。相比之下,恰如當時的日本影評人取態,本地觀眾推崇小津安二郎及溝口健二的電影。或許是後者作品中的含蓄風格,以及家庭倫理主題更貼近民情。故此,對於日本觀眾來說,黑澤明的電影是拍給西方人看的。據此解讀,所謂「世界的黑澤」,是指他的市場是「世界的」,絕非東瀛島國。
向黑澤明致敬的遊戲——【對馬戰鬼】黑澤明模式向大師致敬 重現黑白劍戟片之感
後來,因為未曾公開的原因——據傳,是有編劇私下向黑澤明吐露,他認為三船的演藝事業已到瓶頸,再沒有進步的空間了,黑澤明和合作多年的三船敏郎分道揚鑣,至老死不相往來。加上作品票房失利,再沒有本地片商想與黑泽明合作。各種原因,迫使黑澤明自尋短見,但老導演的自殺計劃終究是失敗收場。有見及此,昔日的影迷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史提芬史匹堡和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等人遠渡重洋,為黑澤明帶來了外國製作資金。自此,黑澤明重新振作起來,重拾創作的熱情。由於解決了資金問題,來自西洋的後輩們也幫他辦理國際發行。沒有了成本及票房等顧慮後,黑澤明可以自由創作,盡情地探索彩色電影的色彩表現,就像獲得解放的藝術家在畫板上縱情揮筆。正值晚年的他,製作了多齣電影傑作,當中包括《影武者》(1980)、《亂》(1985)和《夢》(1990)。
哥普拉:從 New Hollywood 到 Blockbuster 的教父歲月
事實上,終其一生,黑澤明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可謂遍及全球。今天被奉為武士片傑作的《七俠四義》(1954),除了被美國於六十年代翻拍成西部電影《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還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抄襲」作品,其中一例,是由徐克編導,改編自梁羽生小說《七劍下天山》的《七劍》(2005)。雖然鬧了官司,《用心棒》(1961)的確孕育了意大利西部片的傑作「獨行俠三部曲」《獨行俠連環奪命槍》(1964)、《獨行俠江湖伏霸》(1965)、《獨行俠決鬥地獄門》(1966)(還包括另一意式西部經典《Django》)。三部曲的首作《獨行俠連環奪命槍》(A Fistful of Dollars),正是沙治奧里昂(Sergio Leone)——在沒有官方的認可下——對《用心棒》的忠實重拍。箇中分別,只有日本幕末時期換成美國內戰年代,飾演浪人的三船敏郎變成擔任獨行俠的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戰國英豪》(1958)則啟發了佐治盧卡斯編導科幻鉅製《星球大戰》(Star Wars),《星戰》系列裡的經典角色:莉娜公主、機械侍從 C3PO 和 R2D2,正是取材自《戰》中的雪姫、農民又七及太田。此外,香港導演杜琪峯也自認受益匪淺,他每年都會重溫其作,用以增進製作電影、講故事的技巧。除了向《姿三四郎》致敬的《柔道龍虎榜》,承續《七俠四義》的男性情誼的《槍火》和《放・逐》,我們亦可從《PTU》看到黑色電影《野良犬》(1949)的一點影子,劇情都是警察失槍的故事。總括來說,上述「抄襲」事例只屬冰山一角。所以「世界的黑澤」一說是名副其實,黑澤明的電影的確是世界的。
黑澤明原本志願成為畫家,他為《夢》和《亂》畫過彩色分鏡: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