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人.陳嘉俊3】郊野公園超負荷 政府應教育遊客行山操守
陳嘉俊(Jan)喜歡在香港山野行山、露營及釣魚,見證近20年香港郊野公園的變遷。他創辦「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後,將興趣變為事業,發展生態旅遊及野外資訊媒體,其後更加入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
隨本地行山風氣興起,而且愈來愈多中外遊客到訪,Jan坦言郊野公園已超出負荷,並建議政府在外地加強宣傳,提醒遊客到香港行山的應有操守。Jan表示在委員會上常提及管理郊野公園的人手及設備不足,希望政府可增撥資源。
在香港的郊野公園,最受歡迎的活動是行山及越野跑,還有燒烤、露營及越野單車等。據漁護署的統計資料,由2015年到2017年,每年到訪郊野公園的人次都高達1300萬。在香港山野打滾多年的Jan深深感受到近年行山的人愈來愈多,被問郊野公園的承受力時,他感嘆:「其實頂不住!」
「這些人流不是平均分佈,不是除365日就是每日人流,人流是集中在星期六日及長假期。」Jan解釋:「再者,遊人去的地方也不平均,不是散佈在全港四成土地上,而是集中去某幾個地方。遊人常去的地方,通常是車路接駁的郊遊地點。當人潮塞滿某些地方,就會對那些地方產生垃圾及噪音問題,影響當地生態環境。」紅葉季節的大棠如旺角,芒草季節的大東山要排隊上山,長假期時的灣仔南營地簡直是營貼營,相信不少山友都有共鳴。
難以限制進入郊野公園人數
Jan今年中將完成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6年任期卸任,之前他是該會轄下公共關係教育委員會的委員。由細會坐到上大會,前後當了12年委員,為政府提供對郊野公園的專業意見,討論過的議題範圍甚廣。他舉例說:「有保衛郊野、行山徑石屎化、山賽對山頭野嶺的破壞、山路維修、擴展郊野公園的使用用途等。」
對於郊野公園人流迫爆的問題,Jan表示會上討論過參考外國的國家公園,限制入園人數,或者向使用者收費,用者自付,增加郊野公園的資源。不過,由於香港獨特的地形,難以效法外國。Jan說:「外國每逢入山,都要先去一個閘口上山,再去不同地方活動,他們可以在閘口收入場費,費用可以回饋管理當局,當局將這些資源投入到公園之中。」
Jan解釋本地的情況:「在香港就做不到,因為在香港一個山頭,可能有10萬條路上山,你是沒有可能封到路,所以漁護署投放在郊野公園的資源,絕大部分都要靠政府的撥款,難以向用家收費。」對於限制人流,也是面對同一的困難,他續說:「我們建議過,可不可以限制入郊野公園的人數,但回到先天環境的問題,我們做不到。」
望政府正視郊野公園資源不足
郊野公園本身沒有收入,人流愈來愈多,而且又要研究增加用途,Jan表示他在委員會上多次提及郊野公園資源不足的問題,希望政府正視問題。他說:「我是非官方委員,不是受薪,只是我們的工作範疇或者知識,可以提供到相關持份者的意見給政府,讓再上面的官員明白有委員憂慮,郊野公園要做的工作增加,但人手及設備上都不夠資源。郊野公園佔香港四成土地那麼大,但漁護署有幾多人手管理?心中有數吧。」
Jan認為有些外國國家公園的措施都值得香港參考或思考,他說:「我們可以有更科學化的方法計算人數,例如在主要行山徑出入口設置紅外線探測器,去了解一條山路的使用量,統計幾多人入幾多人出。」但他承認這個方法在香港難以準確量度到人流,「香港的山徑太過四通八達,我從A路口入不定一定選擇B路口離開,我可以在F路口走,這是另一個問題。」
對外宣傳行山操守 或超出漁護署職權
喜歡行山的朋友,相信近年在山上常常聽到普通話、英語等各地語言。從事生態旅遊多年的Jan表示愈來愈多遊客來港行山,遊覽郊野公園。由於文化差異,有些遊客可能不清楚使用郊野公園的操守,Jan說:「外國及內地朋友來香港郊野公園的數字遠遠超越我們想像。我們要做的是,建議當局向使用郊野公園的非本地人做更多宣傳教育,例如操守及資訊,令他們更容易接收這些訊息。現在做得不好,這樣是真的。」
然而,Jan明白涉及對外宣傳的話,或已超出漁護署的工作範圍。他說:「如果純粹過關的時候派單張資料,或者來到郊野公園,見到指示牌才知到什麼不准做,都已經太遲了。如果要早一步去做,應該跟內地省市的相關部門或組織溝通,或者要接待外地人來港的人知道這些知識,但這些工作就會超越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責任範圍,因為對外的話,就進入旅遊範疇,變成旅發局或旅遊事務署的工作。」
Jan本身還是旅遊事務署轄下旅遊業策略小組的成員,他承認香港山野的配套未能跟得上遊客的增長,並以港珠澳大橋通車為例。他說:「大橋通車前,我們在會議上已提及,當交通完善,大嶼山的山頭野嶺上的人流一定多,我們討論過可以做到什麼確保這些人安全,沿途配套是否足夠,大嶼山行山徑又是否承受到人流。」
除了硬件配套,Jan再強調軟件,「遊客或者業界對綠色旅遊的操守或者其他不明白的地方,希望我日後透過這個小組多點溝通,令到他們籌劃這些活動時,不要偏離了(操守),從而影響香港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