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香港山人】龍虎山秘景 蘇中雄最愛龍虎石澗之寧靜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細味人生七十許,春夏秋冬來復去。落花聽雨賞流水,龍虎名山好伴旅。
龍虎山在20年前被規劃為郊野公園,現是港島以至全港的熱門行山地點,很多遊人喜歡從龍虎山出發,行往太平山。
73歲的蘇中雄行山數十年,足跡幾乎踏遍全港。蘇生行得最多的是龍虎山,並將山融入生活當中,視之為友,「我覺得龍虎山是我的山友,隨時伸出雙手擁抱你。山這個朋友雖然不會說話,但能夠告訴你很多事情。」

記者到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與蘇生見面。(林若勤攝)
蘇生身穿運動服裝,十分精神。(顏銘輝攝)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記者跟蘇生在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見面。蘇生73歲,但不見龍鍾老態,腰板挺直,聲線洪亮,說話娓娓道來。他身穿一套運動裝,配上黃藍色的外套,帶住黃色背囊,款式有點舊;細心一看,背囊邊有些奇怪的白色線,似是縫補的痕跡。

蘇生衣著背嚢十年如一日

蘇生說:「這個袋用了超過40年,我一直用魚絲修補。」十年如一日的,不只是背囊。記者打開蘇生帶來的相簿,翻閱那些至少有20年歷史的老照片,竟有奇怪的熟悉感覺。抬頭一望,恍然大悟,相中蘇生的衣著,竟跟受訪當日所穿的一模一樣。黃背囊配上黃袖外套,蘇生也笑道:「不認識我的人,都會用『那個黃色人』來稱呼我。」

蘇生這個背囊已經用了超過40年,很多位置都用魚絲修補。(顏銘輝攝)
蘇生帶了很多舊照片來,這幾張是他以前在龍虎山上的觀海寺前留影,但觀海寺已被拆卸。(顏銘輝攝)
記者覺得這張照片有點熟悉,原來因為蘇生在相中的衣著跟受訪時一樣。(顏銘輝攝)
蘇生笑言,有人會用「那個黃色人」去稱呼他。(林若勤攝)

「行山不是求知、興趣……而是習以為常」

蘇生帶記者由教育中心出發,沿龍虎山山腰的碧珊徑走,在路上暢談行山的故事,介紹沿路風光,例如上百年歷史的引水道及石橋,還有那些已經改建為郊遊設施的「私竇」舊址。蘇生愛上行山的故事,跟很多山友相似,最初是貪玩,為了探險。蘇生說:「因為頑皮、反斗,以前喜歡捉金絲貓及捉魚,全部都在山野地方,小朋友最喜歡山野,可以又跳又跑。年輕的時候,有什麼地方未行過就去探險。小時候行山是貪玩,但當你建立了這個興趣後,就不容易丟棄。漸漸地,行山不是求知,不是興趣,不是研究,而是習以為常。」

碧珊徑位於龍虎山山腰,在郊野公園邊陲,連接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香港大學、薄扶林道及瑪麗醫院。整段路建於輸水管上,由麻石鋪成,平坦易行。

蘇生帶記者從後門離開教育中心,踏上平坦易行的碧珊徑。(林若勤攝)
+4
蘇生介紹沿途風景,例如腳下有百年歷史的石橋。(林若勤攝)
蘇生在60年代開始行龍虎山,70年代結婚後搬到龍虎山腳居住,更多行上山。(林若勤攝)
蘇生表示小時候住北角,因為貪玩,時常上寶馬山及賽西湖,會在山上捉魚及玩水。(林若勤攝)

碧珊徑上,路過每個落山的分岔口,蘇生都詳盡介紹,這個落港大,那個去巴士站,還有個行幾分鐘路程就回到家。蘇生結婚後,在龍虎山山腳的薄扶林居住超過40年。壯年時,他會帶女兒上龍虎山,一家人度過周末假期,也會獨個兒登山,鍛鍊體能,而在退休後,他更加上得多。

最愛龍虎石澗

他說:「在香港行山幾百次,每個地方都有優點,龍虎山就最方便我,幾時上來行都可以。」在龍虎山上,他最喜歡的地方是龍虎石澗,「水很靚,有時我都會取水回家沖茶,這是山水名茶;一年365日都有水是龍虎山的特點。龍虎山是個獨一無二的地方,近在咫尺,樹木常綠,四時花草,行人相識,冬暖夏涼。」

龍虎山以前有很多「私竇」,什麼是私竇?龍虎山曾「私竇」林立 聽蘇中雄說山的歷史

沿碧珊徑行,有多個落山的路口,蘇生也知得一清二楚。(林若勤攝)
行龍虎山多年,蘇生最喜歡山上的龍虎石澗。(林若勤攝)
沿行山人士搭建的小徑,蘇生帶記者沿龍虎石澗而上。(林若勤攝)
有行山人士帶備器皿,到龍虎石澗取山水用。(顏銘輝攝)
蘇生表示這條澗本來沒有名,但因為在龍虎山上,人人都叫它做龍虎石澗。(林若勤攝)

更多龍虎石澗照片

+6

「現在上山就是練心靈」

行約半小時,流水潺潺,碧珊徑橫跨龍虎石澗。蘇生帶記者離開主徑,踏上由山友及晨運客日積月累所砌成的小徑上澗,「我上到山不愁寂寞,跑步、玩水、洗臉,還可呼吸新鮮空氣,又可以打坐。我雖然37歲(實為73歲),但身體強壯,這是日積月累幾廿年的功力。40年前上山主要練體力,但現在上山就是練心靈。」不久,澗道豁然開朗,抵達一處幽林小谷,龍虎石澗蜿蜒下山,旁邊空地上有塊平滑的大石,石後的崖壁上寫上一個「佛」字。這裏就是蘇生練心靈的地方。

沿澗行不久,就到一處平地,蘇生喜歡在石上打坐。(林若勤攝)

蘇生最喜歡在石上打坐,一坐可以消磨大半天,「石澗最寧靜,空氣最好,這裏是谷底,冬暖夏涼,可以洗臉、抹身、打坐及睡覺,最緊要靜,但現在都不靜了,就算繼續往上爬,近年都有很多外國朋友喜歡從那兒上山。當年這裏可以由朝到晚都沒有其他人,但現在沒可能了。」談起40年來行山客的變遷,蘇生說:「40年前,行龍虎山的是退休人士或者家境富裕而不用上班的人,現在多了很多年輕人,他們會放假來行山,尤其外國人。」他續說:「近年多了(港大)內地生,他們在宿舍住,較多行山,我一上山就聽到普通話,行幾步又聽到普通話。」

蘇生認為近年很多在港大就讀的內地生都會行龍虎山。(林若勤攝)
蘇生以前有玩單槓。(林若勤攝)
蘇生老而彌堅,引體上升難不到他的。(林若勤攝)

曾踢香港丙組聯賽 1969年參加渡海泳​

73歲的蘇生在澗上及山徑上左彈右跳,身手靈活,宛若猿猴,「我喜歡跳跳紮,上山可以練體能,包括平衡力。」蘇生講起以前的經歷,原來他是運動健將,「我踢足球踢到丙組,不玩了;游水游到渡海泳,不游了;打籃球打到乙組,又不玩了,於是就去潛水、騎馬、射箭……」記者很好奇蘇生各項運動樣樣皆能,為何獨情迷於行山?蘇生說:「踢波要講速度及體力,籃球也是,游水也是體力化,唯一行山是不用體力化,行幾遠由自己決定,又行又停,甚至在中途睡覺也可以。行山十分獨特,可以隨心所欲,是很free,很自由,很自在的運動。」

蘇生是運動健將,以前參加過維港渡海泳。(顏銘輝攝)
蘇生向記者展示1969年渡海泳的證書。(顏銘輝攝)
蘇生以前曾當輔警。(顏銘輝攝)
蘇生表示,這是他以前踢足球的照片。(顏銘輝攝)

行了幾十年山,蘇生對山都有一番領悟,「在靜方面,山可以幫到你。」他隨意指住道旁的草木說:「那棵樹在這裡100年也沒有投訴,你為何那麼多牢騷?行山可以平靜一個人。當你心有很多意念,有很多東西想不通,人很失落時,你行上山,精神就會放鬆。」

「龍虎山不會說話,但能告訴你很多事情」

對於相交大半生的龍虎山,蘇生則以「亦師亦友」來形容,他說:「我覺得龍虎山是我的山友,隨時伸出雙手擁抱你。山這個朋友雖然不會說話,但能夠告訴你很多事情,你要識聽,落大雨、地濕路滑、山泥傾瀉,你就不要去行。它會展示大自然的力量給你看,句句都真,開花就是開花,落葉就落葉。如果你當山是你的朋友,它是包容心最大的朋友,它沒有所謂的,你們幾多個人來行,它也歡迎你。」

在龍虎山上,蘇生領悟人生哲道,文思泉湧,為山賦詩;文首那句「細味人生七十許,春夏秋冬來復去」正是來自蘇生的作品《遊龍虎山有感》。

蘇生不但運動了得,亦很有文采,為龍虎山寫了一首詩。(顏銘輝攝)
蘇生的詩作《遊龍虎山有感》的第二頁。(顏銘輝攝)

想去龍虎山行山?可以參考這條路線:【行山.路線】跟住照片行龍虎山 港大上山鄰近港鐵站

行山路線圖: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正收集更多有關龍虎山歷史的人和事,如果大家有舊照片及舊故事分享,可與教育中心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