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香港山人】龍脊的無名功臣 老技工:維修山徑是無盡循環
數香港行山徑,龍脊享負盛名。
遊人在龍脊上,飽覽美景,輕鬆暢快,但興建龍脊行山徑的過程絕不輕鬆。
大潭郊野公園的高級技工樊偉業憶述,他們當年要將所有工具及物料用人力運上山,一個人背負幾十公斤的重物行個半小時前往工地。
大家口中的龍脊,普遍指港島徑第8段,由石澳半島的土地灣出發,前往大浪灣,全長8.5公里,行程需時約3小時。除了大浪灣,行山人士可選於小西灣或柴灣等下山。
在地理上,龍脊實指港島徑第8段途中,由打爛埕頂山(高284米)至雲枕山(高265米)的山脊,這段山脊路高低起伏,如巨龍之背,故而得名。
行在這段路上,景觀開揚,東望石澳及大浪灣的沙灘,西望大潭灣。
樊偉業是大潭郊野公園的高級技工,入行40年,皆在大潭工作,興建過多條港島的行山徑,如衛奕信徑、紫羅蘭山徑、港島徑等。在2月初,漁護署與「綠惜地球」合辦維修大潭山路的活動,樊偉業亦有出席,協助義工修路。說到最難建造的一條山路,樊偉業表示,是被外界視為易行的龍脊,「因為運輸比較遠,要行的路長,我們要用人手搬運全部工具上去。」
「哪有重型機器幫手!」
樊偉業表示,他們上山造路有時要背負約60公斤的工具及物資,「其他人可能以為有很多重型機器幫手,但其實全部都靠人手,山上哪有機器造建那些『天梯』!可能有時會有直升機吊英泥上去,但水就吊不到,要用人力一桶桶運上山。一桶水大概有20升,沒辦法,一定要背,你要用三合土,就一定要用水。」
不過,樊偉業補充,興建龍脊沒有直升機的幫忙,「要帶水、英泥、石及造凳的設施,但沒有直升機幫忙。我們要背負重物,有時行個半鐘才到工地。龍脊上面那個觀景台,那些英泥及水都是我們用人力背上山去造。」他續說:「你想做得好一點,就一定辛苦。我們不是造三兩級,所以中午不會下山吃飯,而食乾糧,到太陽落山才下山吃飯。我通常會帶麵包,以前流行帶糯米雞。」
市民讚賞是莫大鼓舞
現在遊人沿山路登上打爛埕頂山,兩邊上落山的路都不算難行,但原來興建的時候難度很高。樊偉業說:「未起之前,龍脊是一條路很窄的細山徑,甚至有些位置沒有路,要由我們去開。上打爛埕頂山兩邊的路最難,這兩段路未有人造過,要由頭開始。座山太陡峭,我們有邊要用木板造樓級,如果不造樓梯,斜路就太斜,很易出意外。」
在山野工作40年,樊偉業最喜歡的地方也是龍脊,「最深刻的郊野地方還是龍脊,龍脊的風景真的很漂亮,十分開揚。」但興建山路的時候,樊偉業都想不到龍脊如今那麼受歡迎,「被其他人讚賞,對我們是大大鼓舞。例如我們維修山徑時,路過的人說:『多謝你。』其實都是對我們工作的強心針。市民每句鼓勵的說話,都令我們很有滿足感。」
山路愈自然 維修時間愈多
不過,望見周末周日龍脊人山人海,樊偉業亦有憂慮,「怎會沒有擔心?人多行就消耗大,凡事有代價,維修工作自然會多。」而且龍脊沙泥路多,雖然予人感覺自然,但需要經常維修,他續說:「以前多數用石屎,條路起碼用10年8年才會爛,現在就多用自然材料。我們都想山路自然一點,不想太人工化,但路愈自然,維修的時間就愈多。」樊偉業現在每隔兩三星期都會去行龍脊一次,沿徑清理垃圾。
香港的行山徑愈來愈長,喜歡行山的人也愈來愈多,樊偉業不由得感嘆:「維修行山徑是無休止的循環,根本做不完。我們做這份工作,你一定要喜歡,才能繼續做下去,如果你不喜歡,一定覺得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