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圖輯】如何修復凹陷行山徑? 橫卧木頭有何用?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一條因沖蝕而凹陷的行山徑,如何變回平坦易行?修築行山徑是一門講求技術與體力的學問。《香港01》記者在漁護署及台灣專家徐銘謙的指導下,與一班義工一起維修大潭水塘的行山徑,了解到修築行山徑的流程。攝影:顏銘輝

漁護署準備好約100根大木頭,全部都已經去皮。這些木頭主要是漁護署職員從去年風季倒塌的樹中收集回來的,大部分是台灣相思,因為木質較硬,較適合用來修築行山徑。除了大木頭外,還有多扎用來做木樁的短木,另有鐵鏟等多件工具。(顏銘輝攝)
漁護署工作人員及義工一起將物資或背或抬,送到約一公里外的維修點。(顏銘輝攝)
在維修點附近的溪谷,大家收集大塊的石頭。(顏銘輝攝)
之後大家用麻包袋、網袋或者水桶將石頭運上維修點。(顏銘輝攝)
維修點是一段泥路,路中間沖蝕嚴重,形成深坑。今次的維修目標是鋪平山路,並希望預防行山徑再次被沖蝕。(顏銘輝攝)
從台灣來的步道專家徐銘謙博士,在路上留下記號,指示義工在記號位置擺上大木頭。(顏銘輝攝)
為了將木頭穩固在泥土中,大家要用鶴嘴鋤鋤開兩邊的泥土,形成凹坑,好放下木頭。步道專家徐銘謙博士身先士卒,向大家示範。橫卧的木頭可以阻擋沙泥如瀑布般向下沖蝕。(顏銘輝攝)
放木頭的凹坑大小深淺亦有講究,大小方面要剛好放得入木頭,太大的話之後要放石填補空位;而深淺方面則要跟前後的木頭作參考,避免各段木頭的高低差距太大。(顏銘輝攝)
將石塊擺在木頭的後方及下方,填補木頭與泥土間的空位,之後用槌擊打石頭,穩固石頭位置。石頭間有空隙,可以疏水。漁護署的老師傅表示,這是步道專家徐銘謙博士帶來的方法,他們之前較少用。(顏銘輝攝)
用洞鍬在木頭前方的泥土挖兩個洞,準備打入木樁。(顏銘輝攝)
將木樁插入洞後,為木樁套上手襪。如果用大槌直接擊打木樁,不用兩三次,木樁就會裂了甚至爛掉,失去功能,但用手襪隔一隔,木樁就不容易被打裂。(顏銘輝攝)
另一個小技巧是用鐵鏟末端的圈位穩固木樁位置,一人在後面拉實鐵鏟,確保木樁緊貼橫卧路上的大木頭,另一人就在前面用大槌槌打木樁。(顏銘輝攝)
當木樁深入地下穩固後,就鋸斷凸出來的木樁,木樁與大木頭的高度看齊,以免絆到行山人士。每條大木頭需要兩條木樁穩固。(顏銘輝攝)
兩條木樁在前,穩固木頭位置,後方及下方則用石塊填滿,以達疏水的功能,這樣就完成了一級。(顏銘輝攝)
完成各級後,用石塊將行山徑中間的凹坑大致鋪平。石塊間有空隙,雨水可減慢下流的速度,沿石隙流走,而不會沖走面頭的沙泥。(顏銘輝攝)
最後一步是回泥,用鶴嘴鋤鋤開兩邊較高的泥土,讓兩側的泥土填平行山徑,令原本凹陷的山路變平。最後,大家用工具或者純粹用腳,踩實或者壓實泥土。(顏銘輝攝)
一條本來中間有凹坑的行山徑,經過義工及工作人員的一日努力,變得平坦易行了。(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