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青年聯賽1】比賽改分三節 球員踢多了還是少了?
想年輕球員進步,不外乎訓練和比賽,青年聯賽便提供了一個磨練的舞台讓年輕球員成長為職業球員。惟今季U14及U13以下的青年聯賽改制引起極大回響,不少教練紛紛於社交網站提出反對,如今聯賽改制後踢了半季,不知球會和球員又對此改變有何反應?
攝影:梁鵬威
年輕球員要接觸足球競賽,除了學界和坊間比賽外,最主要的便是由香港足總主辦的賽馬會青年聯賽(以下簡稱青年聯賽),其中U13的青年聯賽會先將共40支球隊抽籤分成8組,以單循環方式決出排名,首名將晉級U13甲組聯賽,次名則進入乙組,其他則落入丙組聯賽。惟外界最關注的,卻是賽會將U14及13以下的60分鐘比賽節數改為3節及限制要出22名球員。
由兩節60分鐘,改為第1節派11人,第2節派另外11人,到第3節時球隊才換最多6名球員,表面上每場比賽由過去「11個正選+6個後備=17人」,變成22個球員都有機會落場,足總於開季時解釋雖然球員由最多可踢60分鐘改成40分鐘,但此舉可讓更多球員上陣增加整體足球人口,惟季前公布這個賽制並作諮詢時,已有很多教練反對,車路士足球學校(香港)的U14教練、前晨曦左閘鍾健希亦是其中一員。
僅踢40分鐘 難與U15賽事接軌
訪問當日,外號「Q sir」的鍾健希第一個反應便說:「唔好。」球員雖然覺得踢少點時間,「比賽後還有精神去做功課」,但在教練心目中,最好的球員於政策下少了出場時間卻是個退步:「我作為教練,心目中已有13、14名球員為固定陣容,如果他們於U13、U14兩年比賽都只可以踢最多40分鐘,他們的進步一定不會大。明明用人是教練的工作,為什麼足總又要理會球會運作?」先不計最好的11人陣容於正式比賽合作時間減少,踢「正式」比賽時可能會較其他人失色;再說U14及U13以下球員到升上U15時,便要由踢兩節40分鐘變成全場踢80分鐘,到時球員球員升級後最多要踢多一倍時間,球員只會更吃力、體能上恐怕更難接軌。
明明用人是教練的工作,為什麼足總又要理會球會運作?
球會走「灰色地帶」 僅註冊16名球員出賽
另一個令Q sir感不滿的,便是季初諮詢時已有很多球會質疑足總如何確保每隊都派出22個球員上陣,惟對方未有正面回應,繼續強行推出3節的青年聯賽,半季過後果然有不少球隊走「灰色地帶」。「足總的原意是參考日本的青年聯賽,讓更多球員上陣,但是否可以將日本那套照搬過來?如果有些球隊要爭標,到比賽時只帶15、16個主力出來,賽會亦無可奈何。」
球員不出現可以有很多原因,可以是球員傷病、比賽與考試測驗日期相撞或全家去旅行,亦可能是球會根本沒有註冊足22個球員,Q sir便說:「有些球會有幾支梯隊,但他們只註冊16個球員,難道這麼大間足球學校會沒有球員、怎會只得16個註冊球員?」愈少球員註冊,主力和重點球員便可以踢夠三節60分鐘的比賽,Q sir便覺得這種手法對其他球會不公平:「我們是註冊足22個球員,區隊有幾多個球員便註冊多少個,部份球會的做法對所有人都不公平。」
有些球隊要爭標的,到比賽時只帶15、16個主力出來,賽會亦無可奈何。
區隊質素參差 分22人上陣比賽更欠競爭力
這種未有遵守遊戲規則的做法,亦衍生出另一個問題。以車路士為例,Q sir為滿足賽會要求便需花心思分配第1節和第2節的不同陣容,不過Q sir指球隊陣容平均,要維持實力及戰績還可以應付到,只是香港青年聯賽一直存在強弱懸殊的問題,此政策便令區隊對球會時更難踢:「有些區隊真的不夠高質素球員,能派出11個球員已經很勉強,到第2節時對我們實力平均的球隊根本就『無得踢』,令比賽的競爭力及可觀性大減,球員進步空間又少了點。」要區隊分22人踢3節,再對部份足球學校的16名精英,結果自然是慘烈,難怪甲組聯賽便出現0:8、0:7等懸殊比數。
記者向理文青年隊教練羅國豪及南華領隊鄧柱盛意見,前者坦言「部份比賽的強弱懸殊比過去變得更嚴重」,後者便指「有部份球會未有遵守賽制的規定,足總開季至今亦沒有視察新政策推行後的實際情況」。過去足總亦會有專員在場邊視察環境,Q sir便指今季從未見過他們到場:「青年聯賽改制這麼大件事,是不是應該到場看看實際情況?去年都會有委員會或教練入場,今季踢了半季我都不見有足總負責人到場。」
記者曾向足總的足球發展部作查詢,惟截稿前未收到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