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籲繼續改善中美貿易關係 貿易逆差不公「但我不怪中國」

特朗普:籲繼續改善中美貿易關係 貿易逆差不公「但我不怪中國」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9日)出席企業家對談時先後發表講話,大範圍會談後,中美元首共同會見企業家代表,並見證多份合作文件簽署儀式,總金額達2535億美元。

歡迎儀式禮畢後,習近平與特朗普步入人民大會堂舉行雙邊會談。小範圍會談之後,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東大廳進行大範圍的會談。習近平指出,已與特朗普達成許多共識,並強調合作是中美兩國的唯一正確選擇,共贏才能通向更好的未來。特朗普感謝中方禮遇,形容與習近平的關係是「偉大的關係」,強調過去幾屆政府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實在太糟糕,認為美國需改變對華貿易政策,從而對雙方都公平。習近平又說,中國會變得更加開放及透明,以吸引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企業,又歡迎美國企業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

習近平提到中國今年頭3季的經濟增長達到6.9%,指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增長,經濟結構將持續優化。習近平又指,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是互補多於競爭,合作空間巨大,願意繼續增加進口能源及農業產品。

改革進行時|寧要微詞,不要危機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改革」在當前世界範圍內發生着的劇烈變化當中是一大關鍵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剛滿一個月,已推行了一系列激進變革,對美國內政外交帶來顛覆性影響。在「特朗普變法」衝擊下,歐洲被迫開始探尋自己的改革之路。對香港來說,2025年更應該是全面推動改革的一年。

隨着中央的強力推動與香港政府的積極呼應,「香港要改革」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迅速在香港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上提出「四點希望」,示意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這既是對內地過去四十餘年改革的經驗之談,也是香港接下來推動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

《香港01》從創刊伊始就喊出「香港要改革」的倡議,在香港的「改革元年」,我們以內地改革和美國改革作為參考,同時選編國家啟動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改革的代表性文章,為香港的改革添薪加火。此為系列文章第三篇,來源《人民日報》2012年2月23日。

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着「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標註着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

1992年,鄧小平南巡。(資料圖片)

衝破思想藩籬、觸動現實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着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着「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聯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從「摸着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複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

改革就會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煩」,改革也很難十全十美。30多年後,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麼周密、智慧多麼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着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對於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齣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現實中,或是囿於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裏,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餘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隻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衚衕。對於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改革來說,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體制機制障礙,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鬆、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甚至落入所謂「轉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誡:「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我們處理問題,要完全沒有風險不可能,冒點風險不怕」。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崩潰邊緣,到南方談話前的歷史徘徊,我們黨正是着眼於國家和人民的未來,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於抓住主要矛盾、勇於直面風險考驗,才能化危為機,推動改革開放巨輪劈波斬浪,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尤其要時刻警惕短期行為損害執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發展方向,力避消極懈怠延誤改革時機,所思所慮不獨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穩定,更有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面對全新的改革歷史方位,當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所要求的,「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如此,我們就一定能把風險化解在當下,讓發展乘勢而上,為黨和國家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