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頻發 北方中國何以再度成為「苦寒之地」?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中國大陸北方地區再次遭遇大範圍嚴重沙塵暴天氣。此輪沙塵已影響新疆東部和南疆盆地、內蒙古、甘肅西部、寧夏北部、山西北部、吉林中部、遼寧北部、華北、東北及黃淮等地。受此影響,截至4月11日早6時,北京即時空氣品質指數為500,為嚴重污染水準,首要污染物為PM10。北京市氣象台升級發佈沙塵暴黃色預警,預計4月10日21時至11日17時,北京市有明顯沙塵天氣,大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小於1000米。正如安邦簡報此前的跟蹤報道,今年中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頻次明顯增多,已進入沙塵天氣多發階段。

本文獲《安邦智庫》授權轉載。

此次大範圍沙塵天氣不只限於北方中國,還一路向南「狂飆」跨過長江。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監測顯示,4月11日16時,本次沙塵氣團南移,沙塵前沿已到湖北、安徽、江蘇,多地PM10濃度超過1000ug/m3。4月12日,在長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浙江等地,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沙塵天氣,能見度顯著下降,首要污染物為PM10。

北方地區頻發的沙塵天氣,使得北方中國再度成為「苦寒之地」,宜居性大為惡化。如果類似的沙塵天氣不斷持續,將會驅使更多的北方人口向南方流動,繼續拉大南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人口分佈的差異,這對北方地區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8

為何在堅持「綠水青山」戰略多年之後,北方地區仍然如此頻繁地暴發大規模沙塵天氣?有關部門稱「沙塵天氣總體上在減少」,不過這一說法難有說服力,解釋不了今年的天氣變化。從公共政策角度,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客觀看待沙塵天氣的形成和影響,再在人類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尋找對策。

第一,沙塵來源地範圍很廣,屬於大尺度天氣現象,超越現有生態環境保護範疇。

今年以來,內地已出現了8次沙塵天氣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內地北方的沙塵天氣來源地廣泛,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外。比如,4月10日至11日的沙塵天氣,沙源地為蒙古國及內蒙古中部;3月22日,沙塵源於蒙古國中部和中國西北部;3月14日至15日,蒙古國南部、中蒙邊境及內蒙古中東部沙源地持續起沙;3月10日,蒙古國中南部、東南部以及中國內蒙邊境地區出現系統性沙塵天氣;1月17日,中蒙邊境發生沙塵,後沙塵逐漸向東傳輸。

+3

從空間上看,沙塵天氣屬於大尺度天氣現象,小尺度的局部地區植被改善和生態系統恢復,對於抑制沙塵天氣不起太大作用。尤其是當沙源地來自其他地區(如蒙古國)時,國內多地基本上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此次沙塵天氣的影響範圍,從北到南跨越了2000-3000公里,經過了相對乾旱、植被較少的暖溫帶和相對濕潤、植被較多的亞熱帶地區。這意味著,內地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植被的努力,不足以減少大尺度的沙塵天氣。

第二,沙塵天氣頻發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是短期因素與長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有專家表示,今年沙塵天氣多發主要與近期大氣環流異常有關。3月到4月本就是北方大風高發季節。在一定的大風條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塵多次輸送至中國,這是今年多次出現嚴重沙塵天氣最直接的原因。要指出的是,氣候變暖對沙塵天氣的產生也有重要影響。據中國氣象局今年3月25日介紹,預計今年春季(4月至5月),蒙古國南部至內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偏少,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氣旋階段性南下影響,利於形成沙塵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表明,2021年2月下旬以來,內蒙古西部及蒙古國的氣溫異常偏高2℃-6℃,導致積雪提前融化,沙源地裸露。大範圍裸露的地表為沙塵天氣的產生提供了沙源條件。2022年的植被生長季,蒙古降水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2023年春季前期氣溫明顯回暖,尤其是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罕見的回溫天氣,導致前期的凍土層沙土出現快速融化。

2023年1月8日,德國呂策拉特,環保人士坐在高處,觀望警方動向。後方橫額寫住「1.5˚C的意思:保留呂策拉特!」1.5˚C是《巴黎協定》訂下的目標,要把全球暖化氣溫升幅控制在1.5˚C以內。(Thilo Schmuelgen/路透社)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變暖是長期趨勢,由此導致的全球異常氣候變化日益明顯。近兩年來,北半球夏季出現了極為罕見的異常高溫與乾旱天氣,高溫乾旱加速了冰川融化。據瑞士的研究,自1850年以來阿爾卑斯冰川的體積大約縮減了60%。德國冰川學家稱,2022年是冰川融化創紀錄的年份。受降雨、降雪量減少和乾旱、炎熱天氣等因素影響,2022年整個阿爾卑斯山區的冰川融化量估計比往年增加了約50%。在中國,近幾年還出現了南北地區「旱澇易位」的異常現象。全球變暖構成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宏觀背景,如果北方地區出現普遍的升溫、乾旱,將導致春季沙塵天氣頻發。

第三,人類活動整體仍在增強,對大氣下墊面的影響不斷增大,成為災害性沙塵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全球和中國都日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但在整體上,人類活動——產業活動(如工業生產、大規模採礦等)、城市化、生活消費活動、戰爭等人為因素,對大氣下墊面的改變和影響在不斷加強,由此對大氣下墊面的人工干預不斷強化,局部地區的生態破壞、土壤沙化在不斷增強。這些變化都會成為災害性沙塵天氣增多的重要原因。客觀來看,近年來,中國北方植被大為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總體上有利於中國沙塵次數逐步減少。但是,其他國家(如蒙古)的生態環境破壞以及戈壁沙漠等地表特徵,也是影響中國沙塵的重要源地。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今年大幅增加的沙塵天氣,構成了中國環境問題中的不可抗力。作為大尺度的天氣現象,沙塵天氣的產生和影響都超出了小尺度、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努力。要想通過人為努力減少沙塵天氣的發生,這是比在國家或地區層面進行生態治理更難度、更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球或區域國家加強合作,繼續抑制氣候變暖的趨勢,或協作改變區域生態環境。對於受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影響較大的中國來說,恐怕會長期遭受類似沙塵的災害天氣影響,這對中國北方的經濟活動、宜居性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持續擴大南北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