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急・二|關於「踩紅線」 台灣與大陸活在兩種世界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2020年在大陸輿論場提武統,人們感覺「台海終局」的時間點似乎提前了,如今一年又過去,更多人確信「統一」那日可能提早到來,因為多了更多的跡象。台灣,整體在往「那個危險」的方向走。

可以發現這幾年,兩岸都不斷對兩岸問題拋出分析,但兩邊不論從政府到民間,與「海峽彼岸」都活在兩個完全平行的世界。大陸不解於為何台灣能夠全然相信美國、仗着美國就敢「踩紅線」,這難道不是讓武統的那天提早到來嗎?

而台灣則是認為,自己從未踩紅線,一直是維持現狀的,台灣沒有搞獨立,怎麼就踩紅線了?明明就是大陸自己為了促統,才片面改變了現狀,逼使台灣靠向美國。

兩岸何以走到今天?在一片口水之爭中,需要先回到問題的最根本:台灣從根本上,如何看待兩岸問題?

本系列共有五篇稿件,此為第二篇。

一,台灣看兩岸問題之「底色」

關於兩岸關係過去的歷史發展,從政治到最根本問題:台灣對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態度?多數人都知道,去除少數的極獨或是極統,就是維持現狀。

而何謂「維持現狀」?經濟上兩岸共同發展,政治上與大陸毫無關聯,也就是一起賺錢、一起做朋友,但「你不能改變我的生活方式」。一個最具體的例子,2010年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那時馬政府聲勢正旺,民進黨跳腳罵親中,亦無損兩岸交流之勢。

當時不只是台灣,連大陸學界都在問,兩岸經貿協議的簽署是否就代表開啟一個新時代?接下來是否就會迎來兩岸政治層面的磋商呢?

解放軍針對台海進行軍事演練,這類新聞在近年並非新鮮。(中國央視截圖)

但當時馬政府對這事情輕描淡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只能停留在「民間交往」以及「經濟貿易」的層面。「政治」這一塊不能碰,因為台灣要牢牢守住現有的政治制度。這不是民進黨一黨之功,而是二戰之後國民政府來台,在那之後從經濟崛起、到後期政治路線發展,一系列脈絡使得台灣社會對於「守住台灣政治價值」深信不疑。就算是馬政府時期大量陸生來台,兩岸甜甜蜜蜜,但這甜蜜的背後並不是沒有防備。台灣始終明白兩岸政治上是對立的,那時的蜜月是基於馬英九告訴人民的「與大陸往來能夠改善經濟」,也就是很現實的:將中國大陸視為可能解決某一部分問題的方式,所以「暫時」讓兩岸經貿佔據主導。

結果,並沒有解決,台灣對大陸「可能會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政治恐懼又佔據主導,爆發太陽花學運。在這之後,國民黨已經很難讓民意相信「兩岸經貿能改善經濟」。歸根結底,中國大陸非常快速地崛起了,正好在台灣停滯的三十年之同一時期,對「大陸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政體、我們的生活方式」之懼怕或不滿,就這樣逐漸升高。與此同時隨着實力崛起,大陸本來就想改變兩岸現狀、推進統一。很自然地,在這個情況下,對於中國大陸的政治、或社會輿論,台灣一方面有更多報道和分析,另一方面又無法真正「看到」。因為不管是新聞報道角度還是人民心態,多是基於「看看大陸是否出現紕漏」、「美國是否仍佔上風」等。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不是真的認為大陸執政者能力差,或大陸不進步,甚至是相反的:許多民調機構都顯示,台灣社會普遍認同大陸執政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說台灣在找尋大陸的錯、嘲諷中國,不如說,是在找尋「大陸政治當前仍與我無關」、「還沒有強到能敵過美國」之證據。

整體上,近年的台灣社會尤其矛盾,認為「大陸可能影響台灣」的可能性增加,但又認為不必真的了解中共(或中國大陸),因為中共並非「民主」,隨時翻臉,了解也沒用。

何況,如果在台海問題上,有一天,連美國都不管用了,那台灣又能如何?

二,「踩紅線」問題:台灣與大陸的兩套體系

正是因為這種「想看一下大陸在做什麼,但不想真正了解」的心態,再加上兩岸發展路線、政治、各方面情況存在差異,使得兩岸越來越活在兩種平行世界。

大陸會認為,老百姓不懂也就算了,台灣政治精英能不懂大陸政治嗎?答案是,在這個層面台灣政治精英與百姓沒有多少區別。因為台灣掌權的上一代精英,就是生長於全然西方主導的環境下,對於大陸政治的牴觸更是深刻,「民主與共產政權對抗」的冷戰思維非常濃厚。

就算知道中國崛起、就算知道現在全球化中西方捆綁甚密,最終結論都是一句,「西方不會坐視中國崛起」。

結果就是台灣與大陸關係越來越緊張,且越來越形成兩套體系、兩種世界,在兩種世界中對彼此喊話。

首先,兩岸對世界未來的研判不同。比如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不斷強調的,「近年來台灣與美國關係大幅進展」、「台灣與澳洲的關係也十分友好」、「民主終將勝利」等。這在大陸看來是用愛發電、僅憑「民主價值」就依靠西方,但在台灣政治精英看來,時間是站在台灣這邊,因為民主與專制對抗、國際(西方)「多數」是願意制裁中國的。再者,台灣不懂大陸的話語體系。比如「中華民族復興」,站在台灣角度,不管是復興民族還是其他說詞,這一切不過是統一台灣的好聽理由而已。台灣人常搞不懂,雖說台灣地理位置重要,但是沒有台灣,中國大陸也已經足夠強大,為何要「冒國際之大不韙」追求兩岸統一?如果綜合以上這兩點不同,就明白為何台灣(包含政府本身)對於深入了解大陸在政治上的民心輿情,一方面排斥,一方面真的難以體會。結果,兩岸對於「踩紅線」就有極其不同的認知。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蔡英文過去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說過的一句話:日美等國(在台海)是給中國送出一個信號,讓中國不得不更慎重。在大陸看來是「謀獨挑釁」,而對於蔡英文、民進黨乃至眾多中間派,都不會覺得這有任何毛病。

台灣對於「踩紅線」的認知,從政府到民間,大略僅限於「不宣布台灣獨立」。

但,只要明白大陸民情,就會知道這話是誤判的,大陸社會對於歷史上被列強欺侮的深刻感受、以及「主權可能因外人而丟失」之焦慮,許多小動作反而會使大陸更趨強硬,更可能產生衝突。

近年蔡英文發表過很多次講話,許多台灣年輕人會說這本來就是台灣現況、台灣人都是這樣想的、現在只不過是講出大家心聲等等。但正是許多問題的根源:選舉政治的政治人物,是否真正做出理性決策,是否承擔起國家的長久安危,還是與民眾一樣全攪在一團情緒裏?

三,結論:中美關係與中美台關係

最後,回歸到今天越發危險的台海局勢。由於冷戰思維與習慣西方主導的體系,台灣非常容易將「中美關係」與「中美台關係」混淆:認為,因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所以中國與美國會因為台灣如何如何。這其實混淆了兩者性質與重要性。

中美關係,就是世界兩大強國如何在未來長久的競爭中維持各自的國家利益,在未來長久的關係中如何與對方相處。台灣問題是其中重要一環,但不過是這道大命題的其中一部分而已。更直白的比喻,兩大主角很難因為其中一道主菜味道不好,就把整張桌子掀翻。

只是,台灣政治人物在長久的「倚美抗中」思維下,很容易將兩者混再一起說罷了。

「台灣很難上談判桌,所以現在只能看美國了」,這不只是民間心態,從蔡英文多次強調「現在台美關係是最佳時期」就可看出。中國與美國究竟在台灣問題上談了些什麼?現在台灣能聽到的,大多是美方轉述的說法,轉述的美國官員層級多高、「修改」了多少,台灣很難掌握。

至於中國大陸想做什麼、說了什麼,台灣就更不知情了。兩岸沒有直接的官方溝通渠道,台灣就算想探聽大陸政府的態度也只能透過各方轉述,同時其他官員也會將「從美國、日本或哪裏打聽到」的資訊報給更上面的決策層,台灣的認知與美國所想、中國所談的,就很可能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台灣政府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但總繞回那句老話:西方不太可能縱容中國吞併台灣,只要操作得「不踩線」台海也不會有事。但是在對大陸沒有徹底了解的情況下,對於「不踩線」兩岸又有不同看法,與此同時美國又出於自己的利益將台灣擺上第一線。兩岸關係這幾年的惡化,不過就是這種情況的一次次輪迴。

近日台灣《聯合報》翻譯了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的一篇分析,或許可以作為當前局面的註腳:

「台灣的振振有詞,與北京的粗暴態度,讓一切看起來老生常談。但是道德上的正確並不構成政治策略,更別說是軍事戰略。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教訓仍歷歷在目。」

「面對獨裁政權時挺身而出,大部分國際社會都同意這麼做。但『如何落實不向中國屈服』,這將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核心問題。」

如何平衡中美關係的「度」、如何展示對中國強硬的一面且不損害國家利益,許多國家都在嘗試,對於有主權爭議的台灣無疑更難拿捏。沒有一個台灣政治人物想面對「若台海打仗美國最後棄台,怎麼辦」這一問題,因為這無法回答。

然而意外,往往發生在各方未必想動手、但各種偶然因素偏偏湊在一起的局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