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急・五|中美台之外的「關鍵配角」
解放軍軍機巡航、兩岸領導人高調發言、全球熱議武統、美國及其盟友在東海及南海頻繁的航行與軍演……自2020年11月我們推出「武統迫近」系列,全面剖析相關局勢以來,中美台作為最直接的持份者,自是動作頻頻,而這近一年間最大的變化之一,無疑是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危急程度的判斷:台海隨時可能爆發戰事,這已經不僅是中美台三方的評估,更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本系列共由五篇文章組成,此為第五篇。
面對這越發逼近的潛在局面,西太平洋各方都已經在準備自身的應對方式。韓國、新加坡、新西蘭、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或與美國長期交好,或與中國關係密切,都選擇平衡處理與中美兩國的關係,在一再呼籲中美維繫台海和平的同時,更竭力保持自己與任何台海潛在危機的距離。澳洲與朝鮮此兩國於外交層面明顯選邊而站,卻也都同樣缺乏能力和意願直接參與到台海衝突。
至於近來動作愈多的印度,一面因國內政治繁雜,遂於中印邊境頻頻動作,以期改變當下被動的現況,卻又因供給能力、軍紀士氣等原因,遲遲無法改變當下被動的現實。過去數年從洞朗到班公湖的衝突始末,讓印度縱使極不情願,也清醒到自己無法通過這類動作佔得便宜,反而催動中方對邊境的部署速度。另一方面,過去兩年印度應對疫情的慌亂情況,也令歐美等國大失所望,「四國機制」尚未正式建立便已經名存實亡,即便是印度有心參與西太平洋局勢,也是有心無力、長鞭莫及。
而在「專制vs民主」的認知下被台灣政府寄以厚望的歐盟,也確實不負所望,堅定地在道義上對台灣的民主予以支持——但也就僅限於此。在由歐洲議會出面表態「台灣是歐盟重要的夥伴和民主盟友」,對台海的「軍事挑釁、施壓、突擊演習、侵犯領空和虛假情報活動」表示嚴重關切的同時,倘若當真面對此局面,又能期待歐盟方面的多少實際動作?
是以,在中美台之外,真正對台海有影響力的「關鍵配角」便只有兩個:日本和俄羅斯。
台海局勢是日本審視自己的鏡子
結合日本最近在台灣問題上配合美國的動作與表態,譬如美日2+2聯合聲明,以及首腦會談聯合聲明中談到台灣問題時的表述,日本外相、防相就台灣問題的表態,尤其是新首相岸田文雄就台灣問題的表態及其內閣組成等,可以看出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焦慮,也開始感知到衝突風險臨近。
老生常談的「第一和第二島鏈」背後,是日本在過去數十年的戰後秩序中依附於美國,長期被美國掌握軍事事務,外交和政治也長期受華府影響,無法自決的客觀現實。對日本而言,既然受戰後秩序所限,那麼該戰後秩序就必須保障自己的軍事安全——而台灣作為另一個主權受戰後秩序所限的美國盟友,若是華府不願為其割肉,不願美軍子弟為其犧牲,那麼這個「以政治依附交換安全」的戰後秩序,又如何值得日本繼續依託?
更有甚者,台灣的重要性不同於敘利亞、烏克蘭和阿富汗等地被美國拋棄的盟友,畢竟美國自己為「撤離阿富汗」乃至「撤離中東」所找補的理由,也是「將精力更多聚焦於中國」——在面對中國時,台灣和日本無疑美國最應重視的盟友。此兩者可謂美國維繫戰後秩序尤其是冷戰後秩序的關鍵,是美國應對「中國挑戰」時的同路人。
是以,日本政界才會一致認為如果台海發生衝突,將是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其官員才會一而再而三地向美國強調「日本及美國有必要共同保衛台灣」;是以,安倍晉三等人多年來力推「國家正常化」進程,是為讓日本擁有更多自決,以便在應對此類危急時事之時,能從自身利益出發做決定;也是以,台海局勢是日本審視自己的「鏡子」,東京關注台海的緣由,在於日本在戰後秩序中身不由己,而搖搖欲墜的戰後秩序又隨時有可能將日本拖入深淵。
這是日本的焦慮,卻也是日本現下很難改變的現實。主權不完整的日本仍然極難真正基於本國利益考量,做出獨立而有遠見的戰略決策。一定程度上,這也跟大多日本人的意識形態相關——成長於昭和、平成的這兩三代人,經歷過往76年的時事演變,很容易對「日本的地緣戰略抉擇」得出一個結論:對抗美國要吃虧,緊跟美國總沒錯。
也是因此,當日本國家建制賴以維繫、國民信以為常的戰後秩序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裂痕,日本的爭吵、躊躇、焦慮乃至聒噪,也就由此而來。如果台海衝突,日本的這些情緒,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介入行動,實令人關注。
俄羅斯:穩賺不賠的謀勢者
與日本的沉重和焦慮相比,另一位「關鍵配角」俄羅斯則是端的一副好整以暇之模樣。
10月14日下午,中俄「海上聯合-2021」聯合軍事演習在日本海海域的俄羅斯彼得大帝灣開幕。中國萬噸級驅逐艦、反潛巡邏機等首次出國參演,中俄雙方圍繞通信演練、編隊通過水雷威脅區、消滅浮雷、編隊防空、對海射擊、聯合機動、聯合反潛等科目展開實戰演練——而在演習結束之後,十艘中俄軍艦於10月17日首次並列穿越日本本州島和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引發舉世關注。
事實上,中俄今年還共同舉行了在中國寧夏的「西部聯合-2021」以及在在俄羅斯奧倫堡州的「和平使命-2021」演習。即便忽略這些舉措不談,中俄並列穿越津輕海峽和「海上聯合-2021」演習,無疑是在向美日傳遞「一旦東亞生事,中俄會聯手應對」的訊號,彰顯兩國「非盟友,勝似盟友」的軍事合作與戰略互信。與此同時,演習選址也遠離南海等關乎歐盟利益考量的海域,避免中國捲入俄歐之間的緊張氛圍。
中俄現在都很知道如何應對美國,他們的方式相得益彰。作為美國的「正面攻擊對象」,中國表現得不動如山,俄羅斯則在體現了「神助攻」,在國際輿論場於側翼協助中國,對台海問題做公關攻防。與此同時藉一系列實戰軍演為中國助力,既是加大美國與日本介入台海時的顧慮,也是試圖令中國與自己進一步捆綁,加大自身在東亞的存在感,並緩解俄羅斯面臨的來自歐美的地緣壓力。
或許俄羅斯還未想到台海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變得這般危急,而他們自己的角色也會如此受關注,以至於幾乎所有的記者都在詢問俄羅斯的立場與態度。而俄羅斯在外交應對層面也還沒統一所有口徑,不過普京早就出手了:不論是地緣政治上還是對美元的出手,正當美國對中國蠢蠢欲動之時,普京正把握時機,一個動作接着一個動作對美國捅刀。
終了,中俄不會聯盟,相互之間的作用不在於此。一如普京10月21日在瓦爾代俱樂部年會上被問到「北約將俄中視為一個統一的威脅,兩國是否應該結盟給予回應」時表示,與北約不同,俄中不和任何國家敵對,兩國關係友好而互利,之間不存在排外的軍事集團,也沒有建立軍事同盟的想法。中俄兩國高層互動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兩國外長也都明確說過「合作永無上限」,但兩國戰略維度合作的意義不在於「搞小陣營」,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歐洲就已經被證明是危險的無用之功。
關於俄羅斯會否協防台海,其實也就不那麼重要:對現階段的俄羅斯而言,一個「東升西降」的世界局面是有利的。這既幫俄羅斯緩解它所面臨的地緣壓力,也可讓其「乘中國的東風」。中俄戰略合作的意義,除了「互不捅刀」以外,便在於在不同的戰線對對手形成牽制,令美、日、北約、澳英美聯盟等勢力在試圖對中俄任一國有所圖謀時,都不得不為另一國保留餘力,有所顧忌。
而對中國而言,北京應很清楚國際場上利益和實力永遠比「友誼及承諾」更重要,知曉俄羅斯作為關鍵第三方,在最終時刻到來之前會一直保持戰略模糊,待價而沽。但最起碼,俄羅斯不會是「不確定隱患」,不會在「背後插刀」。對中國而言,有這一點就夠了——事實上這也是中國面對美國以外所有其他角色的態度:能爭取就爭取,爭取不了就盡量以或柔或剛的方式令其維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