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七|共同富裕是發展的目標及一切合法性的基礎
內地大V任意以網名「兔主席」在修例風波期間點評香港局勢爆紅,本系列文章轉載自tuzhuxi微信公眾號。
前面做了好幾篇文章的鋪墊。今天終於重溫一下「第二個30年」裡的核心人物——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了。
處在2020年代的人,會覺得1980-1990年代非常久遠了,對那時領導人的講話,那時的政治政策,是陌生的。但如果是那個時代在體制內成長起來的幹部,是充分受到這些思想和理論的洗禮的。
首先重溫一下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這是在改革開放摸索了十多年後,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講話裡提出來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其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任務、手段、方式;「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目的,也是一切的合法性基礎。
讀黨史的人會總結說,這一理論發展也是有個過程的——
1980年:「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這裡,第一次探究了何為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問題)
1984年:「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明確把貧窮排除在外。在「第一個30年」裡,曾經一度主張「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把富裕、追求物質與腐朽甚至墮落聯繫在一起,定為右的傾向,屬政治不正確)
1987年:「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展生產力」 (在第一個30年後半段,這種思想屬「唯生產力論」,都是右的思想)
1991年:「我們搞改革開放,……沒有丟掉馬克思,……問題是要把什麼叫社會主義搞清楚……」。(現在的人可能很難理解,把馬克思、社會主義與發展經濟聯繫在一起,當時是需要突破意識形態束縛的,屬改革開放本身的一部分)
然後才到1992年初的南方講話——「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本系列上篇文章寫過,在「第二個30年」裡,鄧小平等領導人追求的是先把經濟搞上去,先把蛋糕做大,讓一部分地區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去拉動其他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概念,但我們僅從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的這句話,似乎看不到一個循序漸進、「先富裕、後共同」的概念:它似乎只告訴你,社會主義最終就要實現共同富裕,但沒有告訴你過程如何實現。
但中國的政治用語是很考究的:共同富裕之前有「最終」兩字。這兩字十分關鍵:它說明,該目標並不一定能在短期內達成,要有一個過程的。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突破思想束縛、改革開放、大膽採用發達市場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漸進主義)、貓論(實用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都是方法論。過程中,要守住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底線,同時始終要避免脫離群眾(維護政治基本盤)。
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些都僅是手段。如果我們的政治政策只討論方法、手段,不去討論目標和終局,那就有問題了:發展經濟究竟是為了什麼?社會最終要發展成一個什麼形態?其與中國黨的政治價值與理念是個什麼關係?這是繞不開的問題,是一個政治政策的合法性問題、根本存在問題。
本系列前文也提及,在意識形態底線思維上,鄧小平一代領導人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一個宏觀的底線。
但更具體而言,我們的經濟制度是什麼呢?「四項基本原則」裡提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何為社會主義?也是繞不開的問題。
鄧小平一代領導人給出了答案:
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
中國的執政黨是共產黨,不要忘記它的初心、左翼政治傳承。它在經濟領域的核心價值觀必然是左翼的,它最終勢必會追求左翼政策。這種左翼政策在世界文明裡並不鮮見,相反,廣見於發達經濟體,甚至局部存在於自由市場主義最盛的英美國家——譬如英國的NHS及加拿大的全民醫療。
中國共產黨在第二個30年已經迭代發展為代表全民利益的政黨(「三個代表」),但它不可能是一個偏向資方、偏向「資產階級」、大企業、大資本利益、權貴利益的政黨。這個是顯而易見的。而之所以黨能夠在「第二個30年」引領實驗性的改革開放,根本在於已經回答了一個根本問題:改革開放的最終目標。
這個最終目標就是不斷完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即共同富裕。
這是關乎所有政治政策根本合法性的問題;同時,對於這個有百年歷史的左翼傳統的政黨而言,也是一個根本的存在問題。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共同富裕」的「再次提出」感到十分的不安。這恰恰說明提出、重溫這種理論的必要性。
今天我們就來重溫一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看看改革開放的「初心」、「目標」,推進這項事業的根本的「政治合法性基礎」。讀完這些文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時代的政策。
以下,斜體部分為引用。
1、
「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的生活富裕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級分化。
「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後狀態。按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1984年6月30日
2、
「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地發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徵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後,自願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當然,決不能搞攤派,現在也不宜過多宣傳這樣的例子,但是應該鼓勵。」
《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1985年3月7日)
3、
「社會主義優越性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能夠更好地發展上。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吸收資本主義中一些有用的方法來發展生產力。現在看得很清楚,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搞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進行一系列的體制改革,這個路子是對的。這樣做是否違反社會主義的原則呢?沒有。因為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了兩條,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佔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相反地,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加強公有制經濟。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當然,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4、
「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話》1986年1月17日
5、
「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
《拿事實來說話》1986年3月28日
6、
「對於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當時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世界的輿論,以為我們是搞資本主義,或者以為我們這樣搞最終要走到資本主義。經過這幾年改革的實踐,他們慢慢懂得了,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堅持社會主義,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十億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是把歷史拉向後退,要倒退好多年。」
《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和平政策》1986年4月4日
7、
「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但我們講的致富不是你們講的致富。社會主義財富屬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
《鄧小平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1986年9月2日
8、
「我們執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外國的技術,利用外資,是為了搞好社會主義建設,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
《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6年12月30日
9、
「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的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
《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1987年3月3日
10、
「幾十年的「左」的思想糾正過來不容易,我們主要是反「左」,「左」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勢力。現在中國反對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實行具體政策的時候,總容易出現有一點留戀過去的情況,習慣的東西就起作用,就冒出來了。同時也有右的干擾,概括起來就是全盤西化,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搞資本主義。這種右的傾向不是真正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1987年4月30日)
11、
「沿海如何幫助內地,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由沿海一個省包內地一個省或兩個省,也不要一下子負擔太重,開始時可以做某些技術轉讓。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
《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年12月24日
12、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並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又大都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地區,發展潛力是很大的。總之,就全國範圍來說,我們一定能夠逐步順利解決沿海同內地貧富差距的問題。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筆者注:此即鄧小平的南方講話。這裡提到推動共同富裕的時點,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回過頭來看稍微有點早。現在是2021年,我們已經全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不是可以推動共同富裕了?按說已經推後了二十年了。其次,鄧小平提到的交稅,主要還屬二次分配的範疇。目前看來,僅憑「二次分配」可能不足以解決問題。但強迫繳納更多的稅又可能會從制度上打擊一部分人的積極性,那就不妨動員價值觀導向為主的「三次分配」)
上述十二條引用均來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系1980~1990年代鄧小平的重要講話。
今天,不少人會引用鄧小平的言論以支持改革,甚至假小平支持制度西化,甚而對新時代的制度提出批評。但是,這種對鄧小平的引用是片面的,並沒有反映鄧小平理論、思想、理念、願景、價值及主張的真實全貌。這些人要麼是不理解鄧小平,要麼是刻意做了掩蓋與曲解。不過,作者以為,還是以對鄧小平及黨的不理解者居多:否定及脫離「第一個30年」制度的人太多,動力太強,而制度又是指向破舊立新、「二次革命」的,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現行政策就是「打左燈朝右轉」,「第二個30年」裡所有關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措辭都只是「表面文章」,是政治權宜,是不得已為之,實質和潛規則就是要效仿和大搞西式資本主義(確切地說,是1980年代以降的美式原教旨市場主義)。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是對鄧小平初心和理念的誤讀,對中國黨的不瞭解。待到時機成熟,一個遵循、奉行初心的領導人就可以回到當時的使命。
本文做了大段對鄧小平言論的引用,只希望幫助讀者瞭解當時領導人的初心與使命:他們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借鑒和應用是工具式的,市場經濟的手段只是目的,但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觀。他們並不「虛無」,而有明確的願景和價值導向。他們知道自己希望構建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最終,他們希望建設的是一個共同富裕的中國。
下文,將探討「第三個30年(或40年)」
(未完待續)
本系列文章轉載自tuzhuxi微信公眾號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