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年|孫中山倡「均富」 「共同富裕」兩岸殊途同歸?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今年適逢辛亥革命110周年,有別於十年前100周年時馬英九政府的盛大慶祝,蔡英文政府只強調「近半世紀」的「中華民國台灣」歷史,還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一輩更認為台灣與辛亥革命,以及兩岸關係毫不相關。
但在台海風急浪高之際,歷史話語權背後折射出來現實權力與實力的主導。辛亥革命110周年的兩岸比拚,是未來路向何方的縮影,之於兩岸有其現實意義。而孫中山的「均富」思想,更是與日前引發熱議的「共同富裕」契合。

習近平近期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在中國內外皆引發不小的討論。而在大陸官方近期整治網路壟斷企業、教育資本化等一連串行動下,「共同富裕」的提出讓企業顯得動輒得咎,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大企業第一時間紛紛捐款表態,不過,企業競相捐錢的訊息傳到台灣,在長期「恐共」的情緒下,便毫無意外地被理解為中共在「劫富濟貧」、施壓大企業。

與之同時,西方媒體也多表質疑,認為接下來大陸的經濟發展路線是否會有所調整,甚至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走回毛澤東時代的老路云云。

正當西方世界摸不清楚習近平「共同富裕」的內涵與未來時,當前台灣的主流意見大肆吸取西媒的觀點,卻忘了自身或許是具備理解共同富裕內涵的環境與能力,畢竟百餘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高舉的三民主義中「均富」思想,跟如今習近平所強調的共同富裕,有着類似的情懷與理論。

+3

為什麼會這麼說?翻開被台灣民眾遺忘許久的《中華民國憲法》,開章第一條便提示道,「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一條堪稱中華民國治理政務的「定海神針」。

事實上,回顧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1950年代美國宣佈協防台灣,復歸行事的蔣介石宣稱要將台灣打造成「反攻大陸基地」,甚至作為收復大陸後的建國楷模,故要把台灣打造成「三民主義模範省」;其子蔣經國繼任後,同樣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做為目標。

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治理的根本精神。圖為國民黨中央所複製孫中山親筆「三民主義原稿」。(楊騰凱攝)

當時的國民黨官員,正是在此種情懷與目標下,在敗走內地之後試圖救亡圖存。也因此,台灣官方施行的土地改革,包括「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與「公地放領」等,這些舉措被視為按着孫中山先生「平均地權」、「節制私人資本」的路線按圖索驥,讓佃農能逐步握有生產資料,保障農民權益。

緊接着,在1960年至1980年代間,台灣快速進入工業化時代,比如「十大建設」等各種交通、基礎建設紛紛被打造。這其實跟孫中山先生揭示,要促進生產工業化,改變經濟結構並改善人民生活,經由發達的國家實業來發達國家資本。

而台灣歷經土改、工業化建設,的確逐步走向富裕之路。自1950年代以來,經濟成長率多呈雙位數增長,1970年代甚至能達34%;1980年代末還晉身「亞洲四小龍一員,當時造成的「經濟奇蹟」至今仍為人稱道。

+2

此外,為了實踐民生主義的精神,台灣在租稅、社會福利與保障弱勢方面也有良好成績。比如受到各方讚譽的」台灣健康保險」就被視為是體現社會主義的一個標竿。

不過,如此榮景在1990年代後逐步走向衰弱,台灣的經濟增長陷入停滯,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因為國民所得在達到一定水平後,未能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難以找到經濟增長動力,造成遲滯不前的結果。

與此同時,台灣在1980年代選擇步入「自由化、國際化」,更加融入國際市場經濟,在自由市場經濟引領下,與過往社會主義核心理念逐步走上了分岔路。台灣進入了全然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承受其帶來各種貧富差距擴大的後遺症。

自1950年代以來,經濟成長率多呈雙位數增長,據台灣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970年代以當時價格計算的GDP年增率甚至能達34%。(黃雅慧製圖)

加上李登輝上任後對西進大陸市場採取「戒急用忍」的態度,一定程度上阻絕了台灣經濟與產業增長與改良的機會;此後甚至逐步在文化與教育上與大陸進行切割,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精神或許也在李登輝打造「台灣主張」的工程中,被歸類為「中國資產」而拋到九霄雲外。

雖然三民主義的遺緒被擱置在台灣歷史的某個角落,但孫中山在百年前見證的西方資本主義問題正在當前世界不斷演變與惡化,百年之前中國面對的是窮困,今日兩岸皆富裕起來了,「不均」的問題正在上演。

也因此,不論是中國大陸還是台灣,在治理上各自面臨到貧富差距正在擴大的現實問題。雖然從數據上來說,台灣看起來相較其他國家並不嚴重,往正面想,可能得力於孫中山學說治理的幫助;但從負面角度理解,或也代表民眾長期陷入低增長,對於是否不均的感受早已麻木。

衡量貧富差距指標之一的家户所得差距倍數來看,近年家户所得前20%與後20%的差距正在擴大。(黃雅慧製圖)

在中國大陸,對於貧富不均開出的藥方是「三次分配」:由市場機制做一次分配、政府通過稅收等做二次分配、企業在道德力量驅使主動捐贈是為三次分配。儘管中共並未擬定具體政策實行,但路徑圖已被慢慢提示出來。

相較中共的處理方式,台灣民眾面對「共同富裕」的情緒就顯得複雜,一方面對於共產黨「劫富」恐懼再生,但另方面,手無寸鐵的普羅大眾又深受其理念吸引。或許在這些複雜曖昧不明的情緒中、已被遺忘「三民主義」能被拾起,能漸漸想起台灣是如何從過去走到今日這一步,未來又將在何種精神引領下往前邁進。

不容忽視的是,兩岸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吵鬧雜訊中,民生問題正在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民生經濟困頓,底層民眾的苦難正在加深,更不用說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兩岸在經濟道路走的雖是殊途,但或許在對平等、均富的未來道路上有機會走在一塊,那條「共途」或許尚未明朗,但各種契機與磚頭可能正在鋪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