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破繭」時刻四|經濟破局只能求「新」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編者按】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將在北京開幕。在當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以及地緣政治關系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姍姍來遲的「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事實上,要首先清楚的認識到中國經濟所處之境,更要了解這個階段,在整個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的意義。特別轉載財經行業觀察者江宇舟《陣痛與希望:中國經濟的「破繭」時刻》一文,從多切面多視角多數據,詳細闡述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溫差」,以及中國經濟破局之路徑選擇。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 作者:江宇舟

本文為中國經濟「破繭」時刻最後一篇。

中國經濟「破繭」時刻一|正處於兩種經濟模式新舊交替期

中國經濟「破繭」時刻二|溫差和痛感從何來

中國經濟「破繭」時刻三|新動能受何制約?

針對當前經濟的破局,有一些觀點開出的藥方,匯總起來主要是放松監管、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投資和國債規模、縮小雙軌制差距、提振民營企業信心。這些話本身是不錯的,但過往的歷史經驗已經反覆證明,在不觸及經濟基本面情況下的放松與投資,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對過往發展較為依賴但又該出清的行業,做了一波放水,為後世積累下更多的問題。說白了,這些都是手段,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要打造怎樣的一個基本面來承接這些手段。

有句老話叫「華山一條路」,專門形容只此一途的攻堅克難。我們在前文依次展現了新舊模式交替的現狀、帶來的沖擊、舊模式的難以為繼,而新動能在規模、技術、市場與模式存在的欠缺,導致新舊動能轉化中尚且不能完全接續,由此已經產生了一系列矛盾。

首先,對當前的局面,儼然已無第二條路好走,上段提到的輿論場上這些深化改革、放松監管的討論,最多只是「矢」,但「矢」要有「的」才能放,動能以及由該動能所決定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真正的「的」。

一言以蔽之,改革開放是需要場景的,改革不是喊口號就能改的;市場化也不是放松監管就能成的,否則在舊模式的老路上只會持續空轉,加劇矛盾與動蕩。如果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不明確清楚,盲目的「松綁」只會松出更多狼蟲虎豹,這在當代經濟史上早已屢見不鮮,有多少破壞市場的行為正在打著市場化的旗號大行其道。

鄧小平時推動改革開放便體現了中國特色現代化。

所以,真正的前路正是新動能的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並以此為牽引曡代企業和市場,帶動生產關系的有效調整。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對於我們來說,這條路雖然很艱巨,意味著經濟發展在這個節點已經沒有了可以完全參照的成熟模板,真的要從趕超轉為引領。但是我們有著向此突破的雄厚條件,也積累了一些前期成果。我們正在做一項前無古人但又充滿希望的工作。

第二,中國具備雄厚的實體經濟底蘊,且仍在持續升級。從大面上講,中國有著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我們的高新科技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被戲稱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所剩無幾」。

中國有著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受教育產業大軍,有著產業革命準入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我們有著相對獨立的金融體系,債券市場尤其是政府和城投債券多以境內投資者為主,而股市更是做到了和基本面發展的長期偏離,在攻堅克難時反而有了負負得正的黑色幽默。

更重要的是,中國同時兼備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最大的消費市場、最龐大的工業化人口和消費群體,而由此產生的供應鏈、開發場景、更新改造又能為供應鏈金融、開發性金融、綠色金融提供源源不斷的場景 ,加速實體經濟的發展並確保金融行業在脫虛向實中不斷發展,二者良性循環。

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優勢。這些方面並非空口說說,是有紮實的統計數據的,這里就不再詳細鋪陳。這里只展開提一下和製造業有關的一些數據,首先就是製造業的血液——電力。近來圍繞發電和GDP的討論也比較熱烈,考慮到篇幅,這里我們暫不展開相關話題,只單以我們國內情況來說。

2023年的發電量是2014年的1.67倍,是2019年的1.24倍,在疫情期間仍保持每年3-9個百分點的增速。同期裝機容量則分別為2.15倍、1.45倍。這背後正是龐大的生產生活需要,是經濟基本面紮實的表現。更為突出的是這十年來新能源發電的異軍突起,火力發電占比已由2014年的75%下降到66%,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

根據中科院和世界可再生能源協會的測算,相對分散式的新能源電力行業將比傳統電力凈增更多的就業崗位([8] IRENA:可再生能源和就業2020年度回顧預計到2035年凈增額可達400萬([9] 加速能源轉型,將為經濟社會帶來哪些效益?如何評估?

僅僅一個發電數據,既是製造業仍在擴張的縮影,也記錄著能源行業的疊代升級。

目前來看,中國製造業依然保持強大的增長勢頭,規模以上工業年增幅在過去5年是2%-6%不等,且大多數年份私營企業增幅超過總體增幅1-2個百分點,直到疫情高峰的2022年才開始低於整體水平。

高新技術與裝備製造業的增幅每年超過規上整體增幅2-5個百分點,二者增幅占規上增幅的比重已由2014年的40%到2023年近50%。高技術產業投資更是以每年超10%的速度在增長,個別年份更是達到了17%-19%。而且為戰略性行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除了2022年增幅僅有4.8%外,近年來其他年份的增幅都達到了7%以上,2019年達到12.7%,2021年達到16%。這充分展示了製造業量與質齊頭並進,並能對服務產業提供強大的牽引。

當然還不夠,還要更大些。

在做這個話題的蒐集測算時,筆者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可供一窺實體經濟的蓬勃生機。這又是來自房地產。在房地產2年內下滑25%的時候,建築業總產值卻由2021年的29.31萬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31.59萬億元,增幅近8%。

頗為有趣的是,同期竣工面積雖然有5.56%的降幅,但新簽約額的增幅已達到3.33%,並且2年內廠房及相關建築物的竣工面積增幅達到了23.64%,接近25%(同期住宅竣工面積的降幅為13.34%)([註釋10]數據分別見中國建築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和2023年建築業發展統計分析 )。房地產總投資與廠房竣工面積,同一行業兩個方向一降一升的兩個25%,為「脫虛向實」提供了又一個生動註解。

內地今年陸續爆出多宗房地產商倒債事件,鄭永年認為,內地數量型擴張的房地產已經到了終點。(新華社)

第三,作為經濟破局的動力,高新技術的突破與轉化已經來到大反攻的前夜。近年來,中國的高新技術突破不斷,戰果正日益擴大。以「卡脖子」行業為例,不管是官媒報道還是業內研究都指出,我們已經將35項攻破了20余項(至少在相關大類上實現國產替代突破) 。

中國的科技進步已是外國權威機構和主流媒體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美國nature對於中美兩國各自排名在世界前10位的領域做了個對比,結果發現已從早年美國的全方位碾壓變成了各有千秋。中國已經在物理化學、材料工程、有機化學、大分子與材料化學上實現了趕超,而原子、分子、核、粒子和等離子體物理也在接近美國([11]China’s leading researchers set their sights on new frontiers

據統計,在諸多科研領域,都已經穩定形成了中美最多再加德國的前三排位次序,而中國的研發投入更是達到了35%,位居世界之冠,歐美加總之後也只比中國高出5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17.3%,更是大幅領先歐美(美國4.3%,歐盟5.1%)([12] 三個指標看中國科技實力,哪些領域已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技術領域的趕超引領態勢,正日益見諸全球各大媒體的報端。

2015-2021中美德英日五國可研貢獻份額變化和2021領先學科分布圖

當然,目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離實現全面領先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轉化效率過低,不同口徑測算出的轉化率大概在10%-35%的區間,也引發了官方學界的激辯 ,而發達國家一般在40%-60%。

這也需要辯證看待,一方面要從歷史縱向對比,轉化能力已較十年二十年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從各國行業產出的橫向對比來看,那就是在轉化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已經在新能源、新材料、通訊制導、汽車、人工智能等等領域取得了這麽大的進步,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恰恰是我們科研轉化的潛力。

更何況對於這個問題,從頂層設計到科研攻關,中國一直在路上,還能不斷做出新的增量 ,而且圍繞著高端製造、新能源汽車、深空探測與傳感、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清潔能源、人造食品……中國已經在掌握整體或局部領先優勢的情況下,結合我們的場景形成了大量的產業與產業集群,在持續釋放增量的同時,也在拓寬未來經濟發展的前路 。

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整理的中國技術產業優勢分布圖
世界銀行整理的2022 年上市公司隱含利率,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中,融資成本也相對可控。投資規模還在擴大,但融資成本卻輕了,這是一種與以往高槓桿驅動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數據來源: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據其統計,從2008年到2020年,中國先進工業產值增長了177%,是美國78%的兩倍多。

而上述這些,與第二節的產業規模相結合時,又將爆發什麽樣的能量呢?這個問題華為知道、大疆知道、比亞迪知道,大量悶聲幹活、各行各業的隱形冠軍們知道,中國未來的歷史也會知道。

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行業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如同一條河流,匯聚起來將會是一片浩渺的海洋。製造、運載、電子、服務裝備必將全面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生產、組織和產業形態都將賦予社會化大生產以新的內涵 ,而這一切有個響亮的名字:新型工業化。

PPT來源:周濟: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2024-4

第四,產業之間的互聯與整合正在深化,為經濟破局提供源源不斷的場景。很認同這樣一種說法:驅動中國創新發展的底層邏輯在於,利用並拓展了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性,讓超大規模的產業與配套基礎設施與超大規模的人口和需求結合起來,形成了超大規模的市場場景;而場景的形成與發展又帶動企業及其配套實現更大規模的擴展,形成了良性循環([13]專訪曹遠征:中國企業「捲」的背後暗藏經濟增長的秘密

而在此過程中,不同的產業和場景聯動與融合的趨勢也在加快,達到了1+1>2、10+10>100的效果。

這幾年,筆者在國內差旅時明顯感覺到,在不少領先的企業中,哪怕是細分行業中的隱形冠軍,產業類別與行業壁壘正在被打破,一二三產的界限正在模糊。而如果這些企業是能夠帶動周邊的,又能將一串企業都代入這種互聯互通的新模式之中。

以農業加工企業來說,種植養殖環節無疑是第一產業,但企業自身或協同自己的養殖戶去革新養殖技術,從養殖方式到氣候水文乃至實時監測里,這其中已經出現了高端製造業的身影。而當他們要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深度的開發,從最基礎的罐頭食品直到萃取營養物質形成的高端補品,並且要大面積來料加工時,這無疑已經成為了標準的工業化社會大生產。而當產品形成,營銷推廣之時,早已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發售與地推,可以和不同的電商平台來接入推廣,還可以借助後者的大數據算法來調適改進。

更有甚者,對於那些達到相當規模的種植養殖企業,他們甚至可以將承包的農場在種養之余,用來開發生態文旅,採摘、垂釣(甚至出海海釣,甚至都有自建的小船廠)、農家樂、親子遊……創造額外的營收。

而在它的更外圍環節,新型的產品篩檢、冷鏈保鮮、物流運輸、交通調度、環境監測……也正鋪陳一個環環相通的大循環。就這樣,通過技術取得的效率提升、超額收益與通過自然稟賦所具備的場景搭建潛力,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極大地促進了企業本身與行業屬地業態的曡代與提升。

這已經不是一兩個孤例,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或多或少展現出這樣蝶變的產業集群,有些技術我們已經世界領先,至於規模我們更是獨一無二,由此構成了一個寬廣的產業場景。這正是祖國的經濟給予我最為震撼的體驗。

僅以輕工行業為例,據統計截至2023年已形成281個產業帶,這些產業帶的覆蓋往往是全鎮乃至全縣,分布如圖所示。

各省市自治區的產業帶個數。圖表來源:瀝金&騰訊廣告&中輕投資:中國產業帶發展報告,2023-11

中國技術進步很重要的依托,便是龐大的消費市場,《哈佛商業評論》甚至將數以億計的消費者,視作是中國創新生態與全球競爭力無與倫比的一方面 。

雖然遭到疫情封控的影響,整個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還在以較快速度增長,2023年的總額分別為2014和2019年的1.80倍和1.15倍。其中住宿餐飲收入總額分別為2014和2019年的1.90倍和1.13倍。旅遊行業雖然仍有待修覆,至2023年境內旅遊收入也恢覆到2019年的近75%,是2014年的1.32倍。

由此可見,雖然正在遭遇一定程度上的消費降級,但是在這些非必需品上的活躍情況,也可以佐證消費基本盤的穩定。

圖表來源:哈佛商業評論,China’s New Innovation Advantage。

正如上圖中「生活變化指數」所展示的,從廣義上講,自1990年以來在中國生活,發展與變化遠超其他任何國家。這種巨大的變化也反過來證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寬廣,因此,以個別階段性數據與體感來做出悲觀預計,更要格外慎重,因為很可能會被具有龐大市場驅動能力的新變革所證偽。

而且,消費受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極大,這就不得不說筆者在5月剛收集到的麥肯錫做的一份報告,對於消費基本面還是以樂觀為主。

而且從消費意向來看,除了單位開支較大的家電、消費電子與煙酒,其他消費意向反而仍在增加:

如前文所述,消費降級的風險確實存在。但是在降級中,我其實感覺到了另外一種活力,大量人口正在從一線和強二線城市開始分流。在如今很多新行業並不一定需要端坐公司總部辦公室的情況下,「大城市機會多」的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土地財政退坡後,從弱二線城市乃至強二線城市非核心區開始,老百姓最大支出——房子的價格也被打破了增長預期,甚至開始急速下滑,人們變得相對敢於消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分流後回歸的人群又大大帶動了當地的人氣與消費,出現了一批以主打「消費降級」為理念的消費新業態,乃至鋪就成了全國連鎖,客觀上用成交量基數的放大去填補價格的下滑。

而這種變化在南方的三四線城市又比北方來得更快更熱,筆者這兩年多次遊走在中部和西南的某些三四線城市,包括它們不一定被歸為二線的省會,感覺不僅比疫情前熱鬧,甚至比某些一二線城市還人氣更旺一些。

也會入鄉隨俗,在業余時間穿著個大拖、挎著倆塑料袋,跑去「零食很忙」稱兩斤鍋巴炒面麥麗素,可樂一聽一塊五,再去隔壁的豬腳飯、魚片粥、八小時牛湯花個十來塊錢,這一頓飯就對付過去了。然後見得這店的生意能從早晨八點左右做到晚上八九點甚至更晚,而再前面的夜市翻枱子甚至到淩晨一二三四點都有。有點破的水泥桿上貼著廣告,不管是工廠、商場、飯店和娛樂場所還在招工吶……

直到去年以前甚至都不會想到,有些城市修得跟鬼城一樣的新區(疫情前每季度甚至每月都去,我對它們除去上下班以外的荒涼印象都已成為思想鋼印),怎麽反而現在開始夜深十點堵車了呢?

當然,從更宏觀的統計來看,我們目前的消費態勢還不是簡單用一個「消費降級」就能概括的,很多時候大家的消費還是有追求的。此處留下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普華永道思略特在中美德三國調研對汽車互聯功能的需求時,呈現出了如下的畫面([註釋15] 思略特:2023年數位化汽車報告(首篇),2023-4):

只有中國消費者會表示:我全都要!

而出行方式的偏好選擇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最沒想到的是,與美德這樣的老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唯一沒有實現遙遙領先的出行方式,居然是步行。

而這種消費意願和需求,將帶來怎樣的一個市場?各國市場里究竟誰的品類更豐富、交易更活躍、消費者需求更全面且更容易得到滿足?相信答案不言自明。

第六,對外開放仍在進一步擴大,為經濟破局不斷引來外部活水。

先看一組外貿數據,2023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主體達到64.5萬家,創歷史新高。其中,民營企業55.6萬家,合計進出口22.36萬億元,增長6.3%,占進出口總值的53.5%,較去年提升3.1個百分點

從出口產品來看,2023年,中國出口機電產品占出口總值的58.6%。機電產品中,「新三樣」即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29.9%。海關總署對重點進出口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3/4的企業預計2024年進出口持平或增長 。

在進口承壓的背景下,不僅總量還在上升,而且分布還更為均勻,西部與東北交替領取外貿增速最快的大紅花。2023年東北實現了出口增速的全國第一,而2024年前五月西部的進出口增速又以9.3%領跑全國,就不說與高精尖搭邊的機電產品了,農產品出口都是大漲,雲南的自主品牌農產品出口增幅甚至能達到64.2%。

這讓筆者想起在華南西南出差時,也會結識一些果農朋友,有的會講如何能把水果或水果樹直接賣到東南亞;有的講怎麽利用技術優勢和規模化種植,乃至電商平台的地推優勢,把包括台灣省在內的一群海關外的競爭對手打得節節敗退;有的則是被核心企業納入供應鏈,大家一起芝麻開花節節高;有的則是一個村一個鎮抱團,與其他抱團的上下遊搞上下遊聯盟優勢,打破了上文說的行業壁壘……

就是某些人眼里最不起眼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外貿,都給咱展示出了一千種捲法的無限生機。捲,肯定有,但是捲的同時還在做加法,正所謂:千方百計勃勃生機,雖捲但漲萬物競發。

而東部的外貿調結構也正在深化,就以上文提到的蘇州為例,正在迎來從來料加工向產業升級的蛻變:今年1-4月的進出口總額又跌了近10%,可見對美歐日韓的來料加工模式調整絕非一朝一夕;但光伏電池、智能手機、電梯、光學儀器等高新技術產品的漲幅都達到了30%以上,有些甚至能達到2/3。

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基建領域為例,一季度全市投資完成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效益釋放後續可期。其下屬縣級市,昆山市一季度完成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70.1%。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高達315%,張家港的太陽能電池出口連續4個月增速超200% 。

相隔不遠的另一個外貿重鎮寧波,2023年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已經占到外貿總額的56.8%,「新三樣」產品中,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5.4%和27% 。而在此基礎上,2024年一季度鋰電池出口增速還繼續增長了16%,集成電路出口的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84.5% 。

還應該指出的是,外貿也只是外向型經濟的其中一部份。而能夠支持我們破局的外部經濟因素,還遠不只是貿易一途。

這里筆者首先要讚美頂層設計的高瞻遠矚,就在貿易戰白熱化,我們身邊很多朋友出於義憤希望對等報覆,更兼一些別有用心的鍵政段子手推波助瀾,對蘋果、微軟、特斯拉等等外企如何反制的輿論甚囂塵上。但是呢?我們不僅沒有關門,在有節制地推出一些反制措施的同時,反而還加大了對外企來華投資的支持力度。

直到今天,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50%的受訪企業依然將中國列為全球首選或前三位投資目的地。滙豐銀行統計結果是,87%受訪海外企業表示將拓展中國業務佈局,88%的企業表示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為他們開啟了新的業務機遇,3/4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三年將加大中國供應鏈佈局,其中,1/4預計會大幅增加([16]滙豐銀行:海外企業看中國2023

在貿易戰開打最為劇烈的時候,它們反而成為了同盟軍 ,對本國政府的大量質疑乃至抵制延續至今 ,連一貫對華陰陽的那些外國媒體都不得不承認,這些外國企業都成為了本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對者 ,甚至開始質疑本國的貿易保護政策 。

更何況,中國的外向經濟是有自己的通盤大戰略的,不是散兵遊勇、各自為戰。整個外貿投資的規模、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乃至港口合作,都依然在震蕩中保持著總體強勁的增長 。

圖表來源:黃文濤《中國經濟新動能》,2023-9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讓海外供應鏈產生的粘性,已經遠遠不是一個勞動力或原材料便宜所能概括的了。事實上所謂的雁行理論在亞太地區能夠成立,也遠不是一句「便宜」所能概括的。

不管是中國的龐大基數、產業鏈條、基建配套、營商環境、人員質素,還是消費群體,中國的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也確保了內部產業遷徙的空間,向外轉移並非唯一的選擇。而且對很多行業來說,隨著技術曡代和產業之後,未必非要以遷移來達到利潤擴大的目的。

雖然從短期看,我們還將面臨一些產業轉移、外貿訂單減少、制裁升級的壓力。但從長遠來看,我們這一系列優勢終將會消化這些問題,並用經濟規律報覆這些發動貿易戰的國家。

君不見,在保護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心魔上,外貿與技術的「小院高墻」都已經連成長城了,可在現實世界,它們卻終究連一堵薄薄的邊境隔離墻,都能花費百億建成豆腐渣 。

就這面墻,報價2700萬美元,而整個邊境墻報價至少不低於150億。所以要知道,什麽樣的國家在對我們發動貿易戰。

筆者又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終止的原因不僅是鎳價的下跌,而且替代品也已經產生了,這替代路徑又是誰家提供的呢?

巧合的是,一海之隔的對岸,湛江東海島上巴斯夫已經列了三期計劃了。
圖文來源:公眾號「前HR隨筆」:《大項目泡湯,印尼小聰明抵不過中國科技進步》,2024-7

一方面中國的配套還能繼續吸引外資,另一方面,在配套中凝結成的商品還在不斷增量,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在整體上並沒有重大變化的趨勢,隨著科技革命與產業互聯,相信我們在區域市場的整合與工農業商品的定價上還會有更亮眼的表現。

筆者四年前曾對越南經濟寫過一篇提綱,雖然只是拉了個提綱,但這個提綱的因果律至今仍在被現實不斷觸發:

圖表來源:黃文濤《中國經濟新動能》,2023-9

某些人在抨擊時總喜歡說「經濟是個覆雜的系統」,可是他們在炒作此類話題時卻又永遠浮於表面,永遠不講系統,永遠一個大新聞「在轉移了,我們要完了」。

自貿協議還在簽,中歐班列還在加,在簽約場和列車頭上,沒有唱衰者。

圖表來源:黃文濤《中國經濟新動能》,2023-9

第七,新模式牽引下的以舊換新,會將原有火車頭改造為經濟發展的新車廂。

前文已經覆蓋了第三章所列的前三組關系,在協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雙循環戰略與內外大市場這些核心要點上,有挑戰、有沖突,但是危中有機,有足夠的條件轉危為機。這不是空中樓閣畫大餅,而就是現在實實在在發生在眼前的真事。而它們已經在向我們發出新動能這只大公雞破曉時的打鳴聲。

但是不限於此,隨著新動能的形成,隨著由此帶來的新經濟增長模式的鋪開,舊模式中那些看似到頭的行業與動力,會在新模式的牽引下,開出自己的第二春。

首先就是基建,基建又有新舊之分,新基建的範圍,國家發改委早在2020年就已經標示過了。

當前在新基建領域,我們的進步很大,每年百分之十幾的增加,像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更是十倍、幾十倍地增長,吸引著大批政府和社會投資。僅僅像上海深圳,每年投資額就能在上千億左右 。

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建成運行3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重點領域佈局建設了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均超過60%。全國110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千兆光網具備覆蓋超過5億戶家庭能力。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到18.45億戶,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

中國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650萬標準機架,5年年均增速超過30%。在用數據中心算力總規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工業互聯網已覆蓋工業大類的85%以上,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重點平台連接設備超過8000萬台(套)。車聯網由單條道路測試拓展到區域示範,已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過5000公里。約有8400萬勞動者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約占全國就業人數的11% 。

這已經展現了它巨大的經濟拉動前景,但是即使這樣,依然面臨著供應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相互融合不到位、人才供應不充足等問題,後續潛力巨大 。

傳統基建領域,已經讓我們一次次感受到來自大國工匠的鬼斧神工,但也並非飽和。像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 就給我們找了一堆短板,覆蓋了道路質量、航空運輸服務效率、港口服務效率、供水穩定性等等,都在40甚至70開外,有些指標甚至還不如印度。

因疫情原因,該報告已停更。目前還能看到的一個比較新的報告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的《2023年世界競爭力排名報告》 ,其中中國的基建排名第18位,但該報告對此的指標測算相對粗糙,僅列示了科技教文衛環這幾個維度,並無進一步展開,中國在教育、健康、環境等領域的基建排名相對靠後。

按照筆者自己全國調研的感覺,中國的基建在一些具有極強外部效應、社會關注點偏弱的民生工程,或者回報周期跨越地方任期的項目上確實還存在短板,而且近年來由於地方財政的吃緊,這些問題還有擡頭之勢。不管是西北有些大城市的斷頭路,還是西南某些產業園農場的進出與通訊配套,確實都還有改造空間。

情不自禁想貼張某市夜景了,在這里,我既能感受到現在的鬼斧神工,當我走出市區面向那大江大山時,我仿佛還看到了未來的鬼斧神工。

此外,基建還有一塊很重要的後手,便是持續走出去,並能和外貿與技術輸出互為表里。

「十三五」期間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新簽合同額約1.27萬億美元。2021年,有78家中國內地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評選的「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占250家上榜企業的31%,在全球基建中我們至少占到了1/4的份額 。而且在我們技術突破、產業互聯與對方無法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空心化中此消彼長,尤其是我們的地緣佈局有聲有色,後續同樣前途可期。

作為經濟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份,新型城鎮化是與產業發展、技術推廣和基建提升息息相關的大方向。筆者自己走訪過中西部一些產業聚集地,它們隨著自身的自然資源稟賦、曾經的產業規劃、如今的產業遷徙所形成的產業集群,以及由這些集群帶動的城鎮繁榮讓筆者印象深刻。而且隨著疫情結束,這種繁榮的印象與前文所述部份三四線活躍的記憶聯繫到了一起,讓我相信新型城鎮化非但不是扶貧,還有其肥沃的市場土壤。

近年來通過對滬深廣蘇蓉漢等城市的觀察,筆者並不認為大城市會無限吸附人口,一些為了附加屬性而提升的生活成本必然會導致人口流出。此外,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技術進步後未必要天天趴在大城市才能取得資源,這都為人口的均衡佈局創造了條件,由此必然帶動新型城鎮化的推進。

當前對於像農村水利、農業產業現代化投資、生鮮倉貯物流的投資和佈局已經有聲有色 ,而新型城鎮化的內涵遠不止於農村和農業,它是一個包括了三線以下城市直到農村,圍繞產業佈局和市場發展所形成的區域集成,已經從「兩橫三縱」格局向「四極支撐,中部強化」的「鉆石型」結構演化,由此覆蓋從經濟生產,到醫療養老、生態環境、文化生活、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領域的協同開發([17]尹稚:城鎮化改變中國 新型城鎮化未來可期

所以,在舊有的發展模式下,資源如金字塔一樣向一二線集中,那麽當前66%的城鎮化率,可能只有4%的增量。但是在新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回頭去對已經達到的66%去做鞏固提升,那就是面向至少40%增量的再出發與再提升。我們在這方面有著具有較大投資空間和潛力,正待在新模式的基礎上一一實現 。

而在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上,房地產行業也將迎來自己除了保障房、長租公寓和產業園 的新空間——精品化住宅。在社會主義國家,精品不該是、也不會是少數人的特權。正像知乎上有個問答「要不要在農村老家建房」,向我們所展現的那樣:

這個問答,所蘊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甚至遠遠超出題目限定的農村本身,這將是房地產下一程圍繞住宅精品化的起點。而這種精品化不只是基於返鄉自用與生活舒適的考慮。

筆者有些好友也正是業內人士,反覆宣導並來回體驗著一種新型的、又沒有脫離工薪階層的新型居住模式,它是建立在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基礎之上的、產業與生活資源有序分布(不是生硬地在一大片區域劃分居住區、生產區、商業區)、基礎設施鋪設並能夠升級疊代、通過大工業傳導與智能化賦能的生活環境。

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農村中,也不僅只出現在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沿海發達地區,甚至在一些中西部區域也已經開始萌發。

早在約十年前,筆者在看寶島台灣一些地產企業報表時,實在難以理解這種龜速的開發對於企業效益究竟有何益處。但隨著這些年的從業經歷,尤其是在上述地方的走訪,讓我看到了這種模式對房地產行業可能的重塑。

這條道路似曾相識,因為某些擁有大面積土地資源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大豪斯大牛排曾帶給我們帶著香味的感性印象。但這條道路會在中國昇華,因為它將會建立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之上,根據我們對新型城鎮化的開發探索,以產業為基礎、以交通為骨幹、以技術為引領,將居住環境與建築設計、工作環境、通訊互聯、交通出行相融合的新業態。而首先接觸並投身於該類業態的,將會是地方上那些沒有高槓桿、順利度過本輪行業周期、並能夠將建築業的專業與對高科技的洞察結合起來的那一批人。

雖然這種新業態還需要頂層設計,在包括土地、規劃等方面創造更多空間,雖然眼前地產行業還如同白堊紀末世,被撞擊、火山與森林大火渲染得滿目血紅,但那些與恐龍相比看似不起眼的、匆忙搬運堅果的小小身影已經在預告著下一紀的風起於青萍之末 。

攝於某GDP萬億規模的城市,在上文所設想的 「精品住宅」雛形前,看著金霞滿天、垂釣泛舟。

有時候經濟和自然演化真的是很像的。身邊已經不止一個學經濟的最後自學了生物學。

就這樣,我們會看到,沿著正在發展中的新經濟,由大基建,再到城鎮化,再到現在還硝煙彌漫的房地產,舊模式在退出模式主導權後,反而也會迎來自己的解放。又想起入行初期師傅的話,只有會做垮的企業,沒有會做垮的行業。在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推動下,任何行業都會迎來自身的重塑與疊代、

就此,已經把第三篇文中制約新動能的四組關系重新進行了梳理,論證它們在困難中依然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已經展現出的前景。這遠遠不只是我一個人的觀點,正像寧南山在新作中說,中國的隱患絕不是製造業無法升級,技術無法突破的問題,而是生育率以超速度下滑帶來的中國未來市場規模、社會活力等下滑的問題。

筆者更樂觀一些的,因為堅信隨著新模式的推廣,我們的人口會有修覆,而且還可能會是三四線先於東部沿海修覆[18] 。在建立具有積累功能的養老保障體系、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參與率擴大的基礎上,我國也有可能實現第二次人口紅利[19] 。而且如上文推導後的結果,隨著技術進步,我們也未必須要保持現有的人口基數,要做的只是用先進生產力為支撐,讓人口基數有序後撤。

上述,對經濟發展新動能做了基本的梳理,這是我們新階段經濟發展的生產力動力所在。

當然,在實現經濟破局之時,好的政策供給無疑能實現良性加速,諸如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改革,對地方財政和地方治理形成符合經濟發展新模式的政策方向引導和激勵;通過對金融監管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促進金融行業與當前形勢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並形成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高質素金融人才隊伍」 ;通過完善市場公平競爭機制、落實完善減稅降費退稅緩稅、減少信貸雙軌制、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來提升民營企業的信心和積極性。通過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增加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的獲得感。

這些方向的供給側改革作為上述七點以外的制度保障部份,如果能夠加以提高完善,將會助推新經濟以更快速度到來。

回港的航船已見得開來的身影,早晨六七點的太陽正在穿破烏雲,樓梯上的人兒正在精益求精地描摹最後的妝容,仲夏之夜,我們將看到她最為閃亮的登場。

註釋:
[1]基於可支配財力視角下的地方債務情況分析,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1249234。
[2]地球知識局:人口拐點,肉眼可見,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c400d7cfed1003d3041ad44b。[3]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給出的測算結果,根據新增家庭數量估算,存量住房恐需十年左右才能消化完。
[4]世界銀行:Real Estate Vulnerabiliti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2022-6
[5]「超長期」遇到「特別」 國債之力蓄勢待發,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4/t20240409_1365551_ext.html。
[6]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長征:2023年度中國宏觀金融,2024-2
[7]如何看待印尼擬加征關稅的意圖與影響,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430807/answer/3549570207。
[8]IRENA:可再生能源和就業2020年度回顧,https://www.irena.org/-/med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20/Sep/Key_Findings_Jobs_Review_2020_ZH.pdf?la=en&hash=99B81B5192B75AC84EC90503802D16DF7CB93106。
[9]中科院院刊:加速能源轉型,將給經濟社會帶來哪些效益?如何評估?https://new.qq.com/rain/a/20210926A040I700。
[10]資料分別見中國建築業協會發佈的2021年和2023年建築業發展統計分析。
[11]China’s leading researchers set their sights on new frontier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405-0。
[12]三個指標看中國科技實力,哪些領域已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https://www.sohu.com/a/397006632_669860。
[13]專訪曹遠征:中國企業「捲」的背後暗藏經濟增長的秘密,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J5KN4TJP00258J1R.html。
[14]麥肯錫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預期謹慎存在潛力,2024-5
[15]思略特:2023年數位化汽車報告(首篇),2023-4
[16]滙豐銀行:海外企業看中國2023,https://www.business.hsbc.com.cn/-/media/media/china/pdf/articles/hsbc-ciie-report-2023.pdf。}
[17]尹稚:城鎮化改變中國 新型城鎮化未來可期,https://zhuanlan.zhihu.com/p/708110168/edit。
[18]【評論】我國人口觀新論:https://user.guancha.cn/main/preview?id=1132315。
[19]費兆奇:擴大內需的潛力展望與實施路徑,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