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訪問|非洲中醫「第一人」把脈中醫藥海外發展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經歷了11年的寒窗苦讀,來自非洲馬里的迪亞拉(Diarra Boubacar)最終在1997年獲得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內地首位獲得中醫博士學位的外國人。畢業後,他除了在私營部門工作外,多年來還和無國界醫生組織合作,在落後的內地村莊治療貧困患者,為村民治療麻風病等疑難雜症。《香港01》近日與這位內地中醫「第一人」,談到了其數十年的中醫之路,以及其對中醫推廣至全世界的看法。

現年59歲的迪亞拉, 1964年出生於非洲馬里的一個醫生世家,爺爺曾是著名草醫,父親則是當地一間醫院的院長。上世紀60年代,中國援非醫療隊將中醫帶到了他的故鄉,中醫師使用的針灸、拔罐等物品,讓當時年紀輕輕的他感到十分有趣。

1984年,迪亞拉從馬里醫學院全科專業畢業,同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參與了在北京語言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交流項目。兩年的課程結束後,他原本打算考入北京醫科大學,惟後來改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學習中醫之路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啟發他繼續前進的是中醫和傳統非洲醫學的相似之處,例如使用某些草藥治療相同的疾病和放血等。

迪亞拉向記者表示,外國人當中醫並非容易的事,坦言學習中醫之路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受訪者提供)

自1990年代末以來,迪亞拉的足跡經已遍及雲南紅河、怒江等地偏遠山區,至今還培訓出3,000多名村醫。2001年,他受到當地政府的邀請,開始為雲南紅河縣三村鄉的一足村的村民義務診療,三村鄉為雲南省最貧困的鄉村之一,也是國家級貧困鄉。「自小,當我父親在家看病人時,他從不向他們收錢。他總是告訴我,醫生的工作就是愛護病人,為自己的社區服務。」他說。

這些年間,迪亞拉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四川話和廣東話。近年,他還經常獲得內地慈善獎項等不少殊榮,包括2013年他獲得中國中央電視台評選的2013「CCTV年度慈善人物」稱號,也曾獲得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接見,並被不少內地民眾稱作「黑求恩」*

註:「黑求恩」主要是比作上世紀30年代援助中國內地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Henry Bethune),當年後者來華參與抗日革命,率領一隊醫療隊從事戰地救治、醫療教育等工作,其犧牲精神、工作熱忱等均稱模範,直至以身殉職,他的事蹟受到內地民眾普遍讚揚。

迪亞拉在內地行醫多年,已經是十分有名的中醫師,近年亦屢獲殊榮。(網上圖片)

「有病人曾一見我便『砰門』走人」

迪亞拉向記者表示,作為一位外國人在中國內地當中醫肯定是有難度,因為一般人看中醫都想找中國人來看,故對一個黑皮膚的外國人中醫可能會心存懷疑。他坦言:「這只能夠通過自己真正學到的本領和功夫,加上擁有良好的醫德,才能夠慢慢說服患者,或者得到他們的肯定。」

在近30年的中醫生涯中,迪亞拉表示有過不少難忘的經驗。其中一次發生在他最初於廣州擔任中醫的時候,當時其任職的診所就只有兩名醫師,他憶述上班頭幾天,即使診所門口排滿了病人也沒有人來找他看病,「直至一個手拿菜籃的阿姨有天急着來找我,我心裏就知道她趕着回家給家人買菜煮飯。我為她看症施針後,她第二天回來說有些好轉,之後還帶了另一位患者來看病。」

另一次發生在成都,雖然當時他已是有名的中醫師,但同樣是頭幾天一個病人也沒有,好不容易來了一位病人。

「他一打開門看到我就嚇壞了,『砰』一聲關上門就跑了,我就去追他,然後跟他說,『我就是你要找的醫生,如果看後沒有效果就不收你錢』,之後他才跟我回診室裏讓我施針。」
迪亞拉憶起說
在中國內地從事中醫近30年,迪亞拉表示有着不少難忘的經歷。(受訪者提供)

最近一次則是五年前的事,當時在成都醫院老年病科任職的他,有天部門主任安排了一位女士帶同媽媽來找他看病,他被誤會是中醫學生而被拒絕看診。事後,這位女士得知迪亞拉的身份背景後,最終還是來找他看症。他於是不禁跟對方說:「沒關係,但如果我們的患人都不讓年輕的醫師看病,那怎麼行呢?當年若非老師和病患給我機會,我也不可能變得現在一位有成就的醫師。」

馬里設中醫魯班工坊 望長遠推至整個非洲

近年,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迪亞拉也看到其對中醫的巨大變化。他指疫情確實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不便,也對人的健康、生活、經濟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但他補充:「這也有好的方面,它讓我們對自己的健康、生命更加重視,其次是我們也開始關注家人的健康,還有是對中醫藥增加了認識。」他表示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多了使用中藥,效果亦不錯,故認為疫情讓許多人都對中醫藥重新增加了一些信心,算是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迪亞拉如今的夢想,是希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帶回故鄉,籌建非洲中醫魯班工坊項目。該計劃先從小規模開始,希望仿效在中國農村的方式培訓非洲醫師,以非常便宜和有效的方式治療非洲人民。他說:「我的願望是成立一個中醫中心,它不僅是間醫院,同時是個教育中心,人們可以在這裏學習中醫,此外還有對中醫和非洲草藥的高級研究設施。」

迪亞拉希望未來將中醫推廣至非洲各國。(網上圖片)

目前,這項計劃初步已在其家鄉馬里的馬里大學設立,並以教育為主,惟因疫情原因而受阻使用,直至近日才重新啟動。身為中非友好協會聯盟副主席的迪亞拉,表示上述的項目主要是作為一個試點,長遠在更廣大的非洲地區推廣,作連鎖式經營。他希望這個魯班工坊日後能夠幫助區內培訓更多年輕中醫師,供應未來區內所有的服務網點。他強調:「這個項目一旦啟動,相信會是個非常好的民生項目,也是關係到非洲人民健康的一個項目。」

推廣中醫最理想的地方是?

從事中醫近三十載,這位黑人老中醫如何看待將中醫藥推廣到全世界?首先,迪亞拉指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快便會想到歐洲、美洲,但他強調:「我可以坦誠地跟大家說,非洲是最適合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地方,因當地20%的人會使用傳統醫藥,而且在那裏使用植物草藥、針灸等都沒有問題。」相反,歐美許多國家將中藥當成是食品、藥膳來看待,存在許多限制。

迪亞拉認為,中醫在全世界推廣仍面臨不少的困難。(受訪者提供)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問題。迪亞拉提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目前在國際上宣傳中醫的幾乎99%都還是中國人跟華人。他表示:「若想要中醫藥在國際上做好宣傳的話,必須要本地化。正如我一樣,別人看到我在中國也能夠把中醫學好做好,才會認同外國人也可以學習中醫,而非只有華人才可,這將更有利中醫藥的傳播。」還有就是,他認為需要提高中醫藥產品在各國的接受程度。

最後,他亦不忘提醒我們注意中醫藥推廣的一些問題。迪亞拉表示:「比方說一直以來有很多欺詐的情況,不少人未有學好中醫卻走到外國行醫,使得許多人誤以為中醫的水平差。還有一些華人,經常在外地以中醫的名義招搖撞騙,這些都對我們中醫的名聲起到很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