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世界.五|港醫管局「零中醫師」:主流化只是空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在基本法指引下,政府立法確認中醫的合法地位,三間本地大學開設五年全日制中醫課程,培育正規中醫人才,至今25年,現代中醫藥人才輩出,大學更設網課向海外推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然而有業內人士批評,公營體系上中醫藥仍然地位低落,醫管局內「一名中醫都沒有」,談何推動中醫發展甚或「主流化」?
此為「中醫藥在世界」專題系列之五

世衛2012年發布的《傳統醫學戰略 2014-2023》表示,全球對於中醫藥的研究及培訓需求殷切,以針灸為例,有八成受訪成員國表示其國內醫療服務認可使用針灸;惟同時指出國際間發放中醫研究數據、相關資訊或提供培訓的平台仍有不足,阻礙中醫藥服務的發展。為加強海外大眾與醫護人員的中醫基礎知識,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學團隊於2017年9月於大型網課平台Coursera設立英語中醫課程。

五年來,已有逾47,000人士註冊上堂,學員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及印度。中大再於2019年上載第二期課程「日常中醫藥2」(Everyday Chinese Medicine 2),主要講解中藥學、針灸學、中醫養生學(包括食療、八段錦等) 及中西結合醫學等,至今亦有近6,800人註冊。負責課程的中大中醫學院發展部主任鍾志豪教授向《香港01》坦言:「中醫的理論用英文教是困難的,故並非許多地方可以教授得到,坊間也鮮少有類似的課程。」

中大於2017年推出英文中醫網課「日常中醫藥」(Everyday Chinese Medicine)。(Coursera)

英美針灸治痛症 香港主張「食藥」?

舉辦英文網課固然是想將中醫推廣至世界,然而也點出了本地中醫界的無奈。身兼特區政府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成員的鍾志豪向《香港01》記者指出,1997年之後《基本法》第138條已訂明中醫藥未來發展的政策:「其原意的一個方向是利用香港的國際地位幫助中醫藥走出去實現國際化,惟25年過去,因着種種歷史原因,還有許多地方做得不足。」

鍾志豪認為,自回歸以來,中醫藥的發展相當停滯,中醫不僅未有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本科課程亦削減學額,相關發展感覺越做越差。「我們現時主要集中做研究工作,尤其是臨床研究,因為在香港推動中醫藥不能單靠教授外國人,還得靠香港自身的發展。」鍾志豪補充:「大學除了辦網課外,必須從事更多能證實到中醫價值和療效的臨床研究,從而讓大眾和西醫願意採用中醫。」

今天,外國許多地方針對痛症的一線治療為針灸,包括英、美,但香港不是。鍾志豪表示:「香港的西醫門診會建議病人服藥,但食藥始終有副作用,難以長期服用;相反針灸治療成效佳,惟本地西醫卻沒有轉介。」他認為中醫發展如今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西醫主導的醫療系統中作定位。其次是要做到橋樑的作用,將病人分流到中醫去。

鍾志豪說:「我們一直在說香港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和醫生,專科門診經常大排長龍,卻又不會找中醫幫忙。這是香港需要努力的地方,不論是大學、政府,這是首先要做的事,否則走出世界無從談起。」

鍾志豪教授指出,必須從事更多能證實到中醫價值和療效的臨床研究,從而讓大眾和西醫願意採用中醫。(受訪者提供)

中醫在香港「不是自己人」

近年,雖然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也有許多舉措推動中醫發展,如興建中醫院、內地中醫團體來港協助抗疫等。不過,鍾志豪認為,每一屆政府也「支持中醫」,問題是政策無法落地及貫徹執行。

另外,醫管局內全是西醫,本地中醫則大多是私人診所,反是靠三間大學(港大、中大、浸大)、賽馬會及東華三院大力推動,為民間提供中醫治療服務。鍾志豪又批評醫管局內目前只有一個中醫藥處,惟部門人手不多。「中醫藥處處長是個政務主任(AO),也是不懂中醫的。在既沒有藍圖,也不知如何著手的情況下,發展中醫實難以做到。」他抱怨道:「回歸25年,中醫在香港也不是自己人,醫管局內連一個中醫也沒有,全部也只是外判。這如何可以發展到中醫?」

鍾志豪建議,可以趁疫情推動更多中西醫的公私營合作,如針對新冠和長新冠後遺症,「讓這些病人可以去看18間中醫門診,或者可透過計劃去看其他私人中醫診所,這便可以令中醫發展起來。」始終中醫藥發展不能單靠私人市場,政府部門的統籌、協調及數據分析缺一不可,包括中西醫之間如何互相轉介。「這需要醫務衛生局去做,大學則幫手做設計、評估和試驗,才能示範在一個西醫主導的醫療體系中如何發展中醫,長遠解決醫療負擔。」

中醫在香港的角色有待加強。(Getty)

2024年為「大限」?

立法會議員(醫療衛生界功能界別)林哲玄醫生也認同本地中醫的發展很慢:「尤其基層醫療的發展真的經已很遲,若我們現時仍不著手處理,倒不如不要做了,我們回內地就醫好了。」

上任九個多月以來,林哲玄不時和中醫界會面,討論行業發展及中西醫協作等議題。他認為,香港在中醫發展有一定優勢,首先是我們中西醫都有,市民也大多習慣兩者都看。「另一個優勢是,不論中西醫都慣常利用循證醫學*來發展我們的醫療服務。暫時欠缺的是,中西醫如何合作醫治常見疾病,因其量大且對社會健康影響大,如血壓高和糖尿病。」另一個優勢是中藥,本地中成藥國際知名,品質認證和檢測方面也走得很前。香港有能力做一套相當完善的中藥檢測認證,作為其中一套世界標準。

註*:循證醫學是一種醫學診療方法,強調應用完善設計與執行的研究證據將決策最佳化。

他又認為,社區目前缺少了一個網上平台,讓中西醫都能觀看同一套病歷數據;醫院方面,未來各院的中醫師應一同巡房或討論病情,希望見到日後中西醫能在病房內一同照顧病人,初期可針對痛症、癌症、中風康復治療等方面。

此外,加強中醫「治未病」(即西醫的預防性治療)、全面向中醫開放電子醫療病歷記錄系統(eHRSS)、教育社會大眾中醫在醫療系統的角色。其中,人才也是問題,「現在公立醫院和衛生署的中醫師,我們都希望其待遇方面能得到提升。不單止是薪金方面,還需有晉升階梯,這樣才能留住人才。」

事實上,留給香港的時間其實沒有很多,眼前的一個重要時機是2025年頭香港首間中醫院落成並投入服務,但現時,中醫師在本港連簽發死亡證的法律效力也沒有。林哲玄補充:「我們如何在社區內增加中醫的認受性,增加公營中醫的服務,包括普通科和分科診所,加強其在社區內治未病的角色。」未來兩年,香港如何制訂相關法規、轉介方式,乃至決定中醫院如何運作?須做的很多,時間也非常緊迫。

林哲玄醫生強調,未來兩年對香港中醫發展十分關鍵。(資料圖片/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