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世界.三|遠在非洲也火熱? 由黑人中醫「第一人」說起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中醫藥近年在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常見,其中在非洲大陸尤其普及,除了因為當地也有類似的傳統草藥歷史和文化,隨着中國一帶一路計劃近年在當地的推展,相關產業亦大舉輸出,中非的中藥貿易變得日漸頻繁。
然而,在一片利好中醫藥發展的環境下,販賣假藥、無牌行醫、偷獵野生動物等業界固有的種種亂象和弊病亦陸續浮現出來,成為未來發展無法迴避的切實問題…
此為「中醫藥在世界」專題系列之三

現年58歲的迪亞拉(Diarra Boubacar)1964年出生於非洲馬里的一個醫生世家,爺爺曾是名草醫,父親則是當地一間醫院的院長。上世紀60年代,中國援非醫療隊將中醫帶到了他的故鄉,中醫師使用的針灸、拔罐等物品,當時讓年紀輕輕的他感到十分有趣。他憶述:

小時候看到中醫師用一根銀針就能治病,感覺很神奇。那時候或許心中就埋下了中醫的種子。

1984年,迪亞拉從馬里醫學院全科專業畢業,同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參與了在北京語言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交流項目。兩年的課程結束後,他原本打算考入北京醫科大學,惟後來改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學習中醫之路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啟發他繼續前進的是中醫和傳統非洲醫學的相似之處,例如使用某些草藥治療相同的疾病和放血等。

迪亞拉是內地首個獲得中醫博士學位的外國人。(網上圖片)

首名外國人在內地考獲中醫博士

經過11年的寒窗苦讀,迪亞拉最終在1997年獲得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學位,成為內地首個獲得中醫博士學位的外國人。畢業後,除了在私營部門工作外,他多年來還和無國界醫生組織合作,在落後的內地村莊治療貧困患者,為村民治療麻風病等疑難雜症。

自1990年代末以來,迪亞拉的足跡經已遍及雲南紅河、怒江等地偏遠山區,至今還培訓出3,000多名村醫。2001年,他受到當地政府的邀請,開始為雲南紅河縣三村鄉的一足村的村民義務診療,三村鄉為雲南省最貧困的鄉村之一,也是國家級貧困鄉。「自小,當我父親在家看病人時,他從不向他們收錢。他總是告訴我,醫生的工作就是愛護病人,為自己的社區服務。」迪亞拉說。

迪亞拉的足跡經已遍及雲南紅河、怒江等地偏遠山區。(網上圖片)

迪亞拉近年見證到中醫藥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更因從中醫古籍中提出治療瘧疾的方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些發展皆鼓舞了他,「中醫藥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迪亞拉如今的夢想是希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帶回故鄉,計劃先從小規模開始,希望仿效在中國農村的方式培訓非洲醫師,以非常便宜和有效的方式治療非洲人民。目前,他正與15名同樣在中國學習的非洲醫師聯繫,希望他們能夠參與他這個項目,還在中國和其他地方尋找投資者。

我的願望是成立一個中醫中心,它不僅是間醫院,同時是個教育中心,人們可以在這裏學習中醫,此外還有對中醫和非洲草藥的高級研究設施。
馬里中醫師迪亞拉
中醫藥產業在非洲迅速拓展版圖,目前約有2,000名中醫師在非洲45個國家執業。(Getty)

疫下中非醫藥貿易有增無減

像非洲人迪亞拉前往中國學中醫的例子其實並不多,但中醫在非洲的發展卻是另一番景象。

事實上,雖說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在新冠疫情下銳減,工程建設接二連三停擺。不過,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中非貿易整體下滑的情況下,雙邊醫藥貿易額逆勢增長至16.02億美元(約125.75億港元),同比增加近14%。而自2013年起,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帶領下,2017年中非之間中藥進出口總額高達約8,000萬美元(約6.28億港元),較5年前增長了兩倍。

去年有研究亦指出,中醫藥產業在非洲迅速拓展版圖,目前約有2,000名中醫師在非洲45個國家執業,中醫藥企業、中醫診所積極在非洲各地設立;中非論壇大力支持中醫藥和非洲傳統醫學合作交流,還有當前的疫情亦讓中國政府強化中醫藥在非洲的推廣。

中醫隨「一帶一路」的發展推廣至非洲各國。(Getty)

隨一帶一路進入非洲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計劃也將不少中國人吸引到當地發展設廠,或者參與非洲各國的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大量的中國人來到非洲,自然也就加強對中醫藥的需求。中國政府不僅與許多非洲國家簽署正式協議以支援中醫藥發展,同時也爭取某些國家在法律上認可中醫,如納米比亞和南非。以南非為例,該國於2001年通過聯合健康法,由當局實行對中醫師和針灸師註冊管理,發放執業執照。

今天,許多非洲國家都歡迎中醫藥,很多人特別喜歡針灸。世界衛生組織(WHO)分析認為,中醫藥在非洲受到歡迎的原因,80%的非洲人仰賴當地傳統醫療,當地人普遍相信傳統醫生,視之為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故傾向不會排斥中醫藥

不過,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法律並未認可中醫,也缺乏相關認證法規。迪亞拉曾向內地傳媒表示:「隨着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中醫藥也隨之而來,其中很多無牌的中醫師、不合格的養生專家和他們的假藥假產品也到處可見。」

非洲有傳統醫學的文化,對中醫藥較易接受。(Getty)

售賣假藥、無牌行醫以外,在非洲引起更大爭議的還有偷獵野生動物問題,且惹起來自全球動物關注組織高度重視。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等非洲大城市,店舖銷售含有動物成分的中藥產品或中藥材,包括虎骨、龜殼、犀牛皮等,當地市集還公開販售象皮、穿山甲鱗片等。由於許多這些動物性的藥材主要是來自非洲,外界因而關注中醫藥企業在區內計畫建構從採購到販售的完整供應鏈,恐將進一步影響當地瀕危的野生動物,比如南非的犀牛。

關注動物權益的旅遊作家上田莉棋表示,當中藥需求量增加,這些動物的生存壓力肯定會增加。她回顧象牙貿易歷史指出,象牙貿易曾經很長時間被禁止,後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一度把象牙貿易列為合法,大象的盜獵數字出現誇張急升。

偷獵野生動物的問題在非洲引起關注,犀牛皮等中藥成分正是引起獵殺的原因。(Getty)

科研「無影」礙發展 香港能助扭轉乾坤?

由非洲的例子可見,中醫藥不論在行醫規管、藥材原料、藥材來源合法性等方面,都有不少問題待解決,才有望推向「普及」。近年,世衛雖以「傳統醫學影響上萬人、普及全球」為由,希望將傳統醫學編入國際疾病分類(ICD)。該組織花費十多年時間,才讓亞洲國家的各個代表,把發展數千年的傳統醫學知識濃縮成一個分類系統。ICD記載數千種疾病及診斷方式,在醫學研究方法、醫療保險範圍有重大影響力。

然而,由於中醫等傳統醫學的診斷紀錄相當少,至今世衛以至科學界仍無法完全認可其治療上的科學性或療效。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藥理學與醫學教授Arthur Grollman表示,中藥的療效多數未獲得證實,只有少數草藥經過毒性或致癌性檢測。倫敦大學藥理學教授David Colquhoun則認為,許多研究發現針灸僅具微小的影響,但「沒有臨床意義」,許多證據反指出「針扎在不同處,結果仍是一樣的」。

這些批評多少反映出,缺乏科學驗證似乎成為中醫未來長遠發展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從記者與多位中醫藥業界人士、專家學者等了解,中醫藥業面對無牌行醫、售賣假藥、偷獵野生動物也需要長遠監管,因應各國的發展、政府之考量而定。

更讓人關注的是,中醫藥發展現時仍鮮少涉及臨床科研,在缺乏充足科學實證的情況下,行業要推廣至世界難免將困難重重;而這方面在香港卻是大有可為,有望扮演其中的重要角色,這方面將在後續的文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