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期待施政報告對中醫藥有更多著墨
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即將發佈,在經歷了第五波新冠疫情洗禮後,相信不少港人對於醫療方面的政策會更為關注。無論是新冠還是其他疾病,不少臨牀證據均顯示,中西結合方式對於治療患者可有理想療效。但中醫藥在本港向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展一直過於緩慢,同時,中醫藥市場龐大,本港的建樹卻相對有限。
李家超特首在競選政綱中提出,要研究進一步促成中醫在預防、治療到康復方面有更廣泛應用和發展,筆者十分期待在施政報告能見到具體的政策出台,在未來撥出更多資源扶持發展。
來稿作者:邵家輝議員
中醫藥在香港抗疫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據悉內地更有逾九成確診個案曾使用中藥治療,例如連花清瘟可謂是一戰成名,在幫助無數患者減輕痛苦的時候,也讓更多人體會到中藥的成效。因此,無論是從病患的角度考慮,還是從經濟的角度審視,香港發展中醫藥都是有必要性的。
政府雖然早在1999年便制訂了《中醫藥條例》,確立中醫法定專業地位和中藥質量成效,但至2018年施政報告才將中醫藥納入醫療系統,首家中醫醫院及中藥檢測中心還待數年後始投入服務,可見發展之緩慢。而且政府投入的資源亦嫌不夠,2019年設立的5億元中醫藥發展基金,對整個行業而言根本不敷應用。
發展中醫不能只靠自由市場
說到底,還是過往政府對中醫藥業未有足夠支援。以現時十八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中醫門診服務為例,一般收費每次一百二十元, 較醫管局西醫普通科門診五十元收費為高,令不少基層市民卻步。有人因此指出現時的「公營」中醫服務較傾向自負盈虧。而日後的中醫院,醫管局仍然堅持同樣採用自負盈虧的模式運作,令人擔憂中醫院的成效。
在香港,中醫是一個正待發展的行業,同時又關乎市民生命和健康,不可能完全靠自由市場模式帶動,需要政府扶持並投入更多的資源。現時在政府公務員架構中,不論是醫務衛生局、衛生署還是醫管局,似乎都未見有中醫師擔當主要角色。所有中醫相關政策,一直只靠行政官員和西醫主導,中醫多只有義務性質的委員會為政府提供意見,不可能真正有效推動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對不少常見病以及西醫頑疾都有較好的療效,不但備受華人推崇,在日韓和東南亞也有相當大的市場,隨著中國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未來還可拓展全球市場,潛力無限。
本港中醫藥產品信譽良好,除了服務本地市民,完全有條件做到立足香港、服務大灣區、輻射全國、影響全球。在良好的法治制度、公平的營商環境及完善的金融體系下,投資者可以安心在香港進行各類型中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貿易等活動。如果香港能夠成功推動中醫藥的健康發展,發展成為領先世界的中醫藥基地,更可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將中醫推廣至世界。
作者邵家輝是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自由黨主席。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