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胎|懷孕每月養胎重點各不同 這階段屬流產高峰 飲食有何注意?
對不少新手媽媽而言,懷胎十月的養胎過程是緊張而漫長的。不過原來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醫體系內本身已有一套源遠流長、名為「逐月養胎」的理論流傳至今。
「逐月養胎」主要指導孕婦在懷胎十月期間,每月不同的調理身體重點,不過這套古老的養胎法,是否仍可切合現在都市人的生活習慣?
懷胎次月屬流產高峰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本港注冊中醫師倫中恩受訪指,中醫的「逐月養胎」理論是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名醫徐之才所提出,理論提倡孕婦在懷孕的不同階段,需因應身體的轉變,作出適合的調理護養,每月的具體調理重點如下:
懷孕4周(第一個月):
以最後一次月經第一日計,到第4周原本應該要來月經但沒來,懷孕試紙陽性,此時未必有任何懷孕的身體不適。
中醫把脈或開始見喜脈,即雙手寸關尺脈動滑利流暢的感覺。有些婦女原本有月經來潮的徵兆,例如痛經、乳房脹痛、腰痛、泄瀉等,如今未見有。以往曾有流產的孕婦,這時候就要開始服中藥安胎。
懷孕8週(第二個月):
超聲波檢查胎兒有心跳。有些孕婦開始出現作嘔作悶,甚至嘔吐,飲食嗜好或有改變。可以少吃多餐,多喝湯水補充水份。
這個月是流產的高峰期,忌寒涼生冷飲食,忌性質向下、通大便、利尿、活血化瘀的食物或藥材,避免劇烈運動。
覺得勞累則要多休息。認識先兆流產的症狀,例如陰道出血、啡色分泌物、腰骶痛、小腹下墜痛等。以往曾有流產經歷的孕婦,則仍需服中藥安胎。
懷孕12週(第三個月):
因子宮逐漸脹大,壓迫膀胱,孕婦有機會尿頻。有些時候孕婦感到下腹牽扯感,是子宮脹大的原因,不必過份憂慮。
到第3個月孕吐反應慢慢會減輕,食慾開始增加。傳統上安胎一般著重於頭3個月。3月後懷孕傾向穩定,流產風險減少。
懷孕16週(第四個月):
胎盤完全成形,流產風險降低,孕吐消失,胎兒急速成長,孕婦要留意飲食營養,飲食均衡,需要適量補充鈣和鐵。
▼同場加映,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四招自我檢測(按圖👇👇👇)
相關新聞:卵巢癌|75%患者第3期後才發現!高危族4招自我檢測常肚脹或先兆
懷孕20週(第五個月):
胎兒的身體及各器官基本成形。孕婦開始感受到胎動。孕婦因腹部負荷加重,有機會開始感到腰酸疼痛,有需要可開始使用托腹帶。
懷孕24週(第六個月):
腹部隆起,胎動越來越明顯,乳房脹大,伴色素沉著,有可能見到少許乳汁,即初乳,陰道分泌物增多。
開始留意及預防妊娠常見併發症,生活作息有規律,不宜過份攝取營養,避免過鹹過甜飲食,留意胎動、血壓、血糖、蛋白尿。
懷孕28週(第七個月):
踏入妊娠晚期階段。繼續檢查胎動、血壓、血糖、蛋日尿等。有些孕婦可能出現熱象,例如身熱、皮膚紅疹、生瘡等,有需要則服中藥清熱,開始展開「清胎毒」階段。
有科學研究表明,此時期胎兒對外界開始有反應,可以展開胎教。另一方面,繼續護養胎兒,避免早產。
懷孕32週(第八個月):
子宮脹到肚臍與心窩的中心,孕婦的心、肺、胃、腰或許有壓迫症狀,感到不適。腹部或出現妊娠紋。
繼續監測胎動、血糖、血壓、蛋白尿等。中醫繼續跟進清熱、清胎毒的情況。除了出現熱象之外,由於子宮脹大壓迫下腔靜脈回流,有機會出現下肢水腫,中醫也可治療水腫情況。
懷孕36週(第九個月):
在現代醫學上叫「足月」,胎兒倒置頭向下。孕婦腹部膨隆到最高峰。孕婦感子宮脹大壓迫內臟有所不適,腹大便便,或出現水腫及痔瘡等問題。
仍然繼續監察妊娠晚期合併症出現的情況。繼續留意胎兒生長的進度及羊水的情況。有熱象的話,仍可服中藥清熱。
懷孕40週(第十個月):
胎兒下降至骨盤,隨時分娩。膀胱受壓,因此又出現尿頻。留意胎動有否異常、子宮收縮痛、陰道出血、甚至穿羊水等情況。
▼同場加映,卵巢多囊症知多啲!(按圖👇👇👇)
相關文章:昆凌克服卵巢多囊症迎第三胎 患者排卵障礙恐不育三類食物可預防
「逐月養胎」現代版
不過,現今香港人節奏生活忙碌,孕婦的飲食很多時都不患缺乏,甚至恐營養過剩。因此倫中恩博士亦強調,現今中醫對妊娠的調理護養也未必死板跟隨「逐月養胎」,而是大體分幾個階段進行。
懷孕初期:
一個準備懷孕的婦女,如果過了預期月經日期而沒來月經,就可以進行懷孕測試。從確診懷孕到懷孕第12週,稱為懷孕早期。
這段時間是流產的高峰期,尤其是第7、8週。懷孕早期有些婦女也會出現害喜的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食不下、返酸、胸胃不適等。這個階段的覆診可能會較為頻密,大概兩星期覆診一次。這個階段中醫可紓緩早孕不適,以及處理先兆流產,安胎保胎。
當中也強調忌口,忌生冷寒涼、雪櫃取出的食品、性質向下、利小便通大便的食品例如冬瓜、薏米、赤小豆等。
懷孕中期:
懷孕13週到28週。這段時間一般傾向安全,不過亦要留意幾方面的情況:
. 胎兒的生長發育是否符合預期,結構是否正常
.胎動情況
.羊水與胎盤位置
.孕婦有否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蛋白尿等情況
這個階段的覆診時間可以較疏,大概4-8星期覆診一次。
懷孕晚期:
從懷孕28週以後到生產,屬於懷孕晚期。這段時間中醫通常會處理孕婦「過熱」的情況,例如出現皮膚瘙癢、濕疹、紅疹,所謂「清胎毒」,也有其他的情況例如腰痛、水腫等需要處理。這個階段視否情況,大概2-4週覆診一次,期間也會預先叮囑產後調理與坐月安排。
▼同場加映,5大類傷害子宮食物:(按圖👇👇👇)
相關文章:18歲女愛炸物甜食患子宮肌瘤 5類傷子宮促衰老食物豆腐別亂吃?
三類孕婦須配合額外治療
不過,上述調理重點僅適用於常規的孕婦情況,倫中恩博士特別提到一些個別情況,都會牽涉一些額外的中醫調理和治療:
1. 年高、反覆多次流產病人:
年紀大,大於38歲,證屬腎虛,從未成功懷孕,或曾出現2次以上自然流產,體弱早衰的病人,倘懷孕後需要服中藥安胎至最少12週或超過曾經流產的週數。
2. 現先兆流產:
無論任何時期,如果出現陰道出血,可能是流產的先兆。留意如果出現粉紅色或啡色陰道分泌,也應視為出血的一種,只是程度較輕,應等同先兆流產看待。
關於中醫針對先兆流產的治療,即所謂保胎、安胎,其實不一定只有補腎一途。除了補腎,益氣、清熱、甚至活血、涼血,都可以安胎,應視乎個體當下的體質而定。
3. 懷孕期間出現任何不適:
在懷孕的40週內,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不適,如作嘔、頭痛、頭暈、感冒、咳嗽、胃不適、便秘、泄瀉、風疹、濕疹、關節痛、腰痛、水腫等等,都應該治理。不過,有時孕婦都會忽略這些情況,以為只是小事,甚至有些孕婦認為懷孕期間應中西藥都不要服。
但原來當一個人出現不適,尤其常見是懷孕期間的惡阻(害喜)作嘔、感冒、出紅疹/濕疹等,不服藥的話,身體也會自動去嘗試修復,即是嘗試自癒,但過程中其實是調動了自己的正氣,正氣被虛耗就會傷氣,甚至是傷胎氣。胎氣受損,輕則嬰兒出世體質較弱,重則懷孕時引起流產。所以孕婦有不適時,應該值得關注,早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