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鞋實測|3大高緩震山鞋比併 大廠出品睇得未必「好打得」?
經歷2020年的洗禮,出國旅行不再是生活日常,更多人嘗試留守本地,遊山玩水,某程度上亦是進一步普及香港山野文化的契機。相信即使2021年社會衛生環境有所改變,不少人亦早已習慣讓山野融入生活,繼續山野遊。
如是者,隨著經驗累積,新手對裝備的要求,只會愈來愈高,尤其是一對高緩震的舒適山鞋,從享受山野慢活的山客,到資深的越野跑高手,無論是實踐何種程度的目標,都同樣需要的裝備。近年山界興起高緩震山鞋潮流,大量品牌各自出招。數月來,我分別測試過幾款設計相近,要求相似的款式,發現優秀的高緩震山鞋,並非傳統大品牌專利。
3款越野鞋性能評分:(按圖放大)
Urban Outdoor的潮流盛行,無論是因為時尚因素還是山野性能,近年連adidas這類並非針對戶外裝備的運動品牌,都積極開發山系出品;加上像TOPO這類新晉品牌亦在這段熱潮中順勢冒起,挑戰HOKA ONE ONE等等的領導地位,一時間令山鞋設計百花齊放。但總結起來,不難留意到「厚底、高緩震」,是這個年代的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特色元素。
近月我分別測試過3個品牌的出品,分別是TERREX Two Ultra Parley、Speedgoat 4和Ultraventure Pro,同樣是高緩震的款式,標榜的中底性能固然重要。但其實走在山野,針對耐磨、抓地、靈活等性能的部件配合,同樣重要。
公認性能優秀的品牌出品,或者是入手時的參考指標。但其實,再「全能」的設計,相互間其實還是有點差異。最重要,依然是先了解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和目標,因為越野鞋這回事,歸根究底,其實並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實至名歸的當代山野神鞋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3 透氣:3 防水:3
靈活:4 舒適:4 緩震:5
抓地:5 穩定:4 足弓支撐:3
利申,測試HOKA ONE ONE Speedgoat 4的背景跟另外兩款有點不同,並非因為工作需要而著用。這個系列本來就是我幾年間的常規山鞋。基本上,當我預定的山野旅程並無特別目的,沒有需要加強應付某方面,Speedgoat 4就是我不用多加思索,穿起就出發的選項。作為一款當今山界公認,數一數二的優秀山鞋,是非常「大路」的配搭。
Speedgoat是由超馬跑手Karl Meltzer參與設計的系列,順理成章地以他的綽號命名。至今已推出到第4代,屬於HOKA ONE ONE中眾多鞋款之中,最高知名度的系列之一。所以令它在實力主導的山野世界中「長出長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它面對不同環境、地貌之上,各方面的表現均十分全能。
例如33毫米的輕量化泡棉製作的厚中底,這種絕佳緩震性能的要求,基本上就是HOKA ONE ONE開創先河製造出來的山系潮流,務求令登山者不受地貌的影響,得到「飛一般」的跑感。配合了Vibram Megagrip的外底,令鞋子不論在濕滑、砂泥上,全路面皆不大影響抓地力發展,真正舒適又安全。
HOKA ONE ONE Speedgoat 4的細節:(按圖放大)
第4代的Speedgoat跟上一代的設計風格大致相同,最大的改變在於鞋身的調整,由於部份用家認為上一代鞋頭太窄,長時間運動後肌肉膨脹或不太舒適。因此,品牌便以調整編織網布製作鞋身、改變鞋舌等結構應對,配上3D列印技術的包覆,增加中足支撐及鞋身穩定,同時維持輕巧。
當然吧,由於我本來就是那種偏好腳掌受「約束」的山友,感覺較穩定自然,較安全。加上一般情況下,我的日常行程不過8至18公里左右,很錫身,不會操死自己。個人對於3、4代之間鞋身的調整,並無特別感覺。總括而言,除非是要求多一點腳踝支撐而選擇行山靴吧,否則以Speedgoat 4這程水平的設計,對普羅大眾無特別目的的假日行程來說,實在游刃有餘,可以無慮即決。
「貼地」的入門緩震山鞋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2 透氣:5 防水:1
靈活:4 舒適:2 緩震:4
抓地:2 穩定:2 足弓支撐:3
我本身對TERREX系列的認識不多,但對Boost方面,從2013第一代面世的Energy Boost,到歷代Ultra Boost都有穿著過,總算是有點心得。總括而言,我是不太喜歡穿Boost中底物料的鞋款來「跑」,純粹是不喜歡它那的跑感「太膩」。養腳歸養腳,腳掌在回彈之前,卻像踩進了泥濘中跑一般,太沉太重的跑感令人愈跑愈沒精神。
然而,如果純粹用它來行路、或者慢跑吧,結果就不一樣了,這種舒適的承托力,對長時間走動對節省體力有直接幫助,亦令我很好奇Boost中底在山野間到底有多少能耐。
測試這款鞋子時,首印象的確挺壞,或許跟山鞋配置必須比跑鞋堅固的關係,上腳時感覺的中底硬得非常不似Boost。加上它採用的Primeknit鞋面,雖然輕巧亦時尚,保護性能本身卻不足夠應對山野間的硬物撞擊,因此而必須額外添加補強的縫線、塗層,增加鞋面的耐磨度,代價就是,大大影響踏步時鞋子屈曲的流暢度,鞋面的線頭和Primeknit出現「格、格、格」聲的磨擦,阻礙步伐靈活。
adidas TERREX Two Ultra Parley的細節:(按圖放大)
幸好走了一定距離之後,鞋子的物料得到充分的「熱身」,表現是有明顯改善的。本來偏硬的中底逐漸回復正常的Boost觸感,而且相對Hoka One One Speedgoat 4這類高緩震厚底山鞋比較,Boost中底不「離地」,亦有媲美厚底山鞋的緩震,山路地表之間的觸感更立體,是它獨特的優勢。但是Continental橡膠外底的抓地力只屬「不過不失」,遠不及Vibram Megagrip般全面。
要是山客只要求輕鬆休閒的路線著用,走香港打理良好的郊野公園道路,TERREX Two Ultra Parley依然不失為一款目標鮮明的設計。你可以感受到它舒適的回彈性能,而adidas出品的外觀設計,對造型配搭上依然有相當吸引力。
令人驚喜的山系新晉
TOPO Ultraventure Pro
綜合評分(5為滿分)
防撞:2 透氣:3 防水:2
靈活:4 舒適:5 緩震:5
抓地:5 穩定:4 足弓支撐:3
創立不過7年的美國新晉山系品牌TOPO,當中的旗艦款越野鞋Ultraventure Pro,絕對是近期其中一款令我驚喜的山鞋。及至身為Speedgoat的多年「忠粉」,個人認為兩者甚至有資格作直接比較。
先比較緩震方面,Ultraventure Pro擁有30毫米厚的ZipFoam中底,比Speedgoat 4薄3毫米,但應用上的性能分別卻毫不明顯,回彈力比大多數品牌常用的EVA中底表現都要鮮明。而且,品牌刻意補充鞋子在足弓位置的支撐,整體承托感非常充足,絕對是當代最流行的山鞋觸感。
加上創辦人Tony Post作為前美國Vibram總裁的身份,基於他對這種鞋底物料的深刻認識,鞋子採用Vibram Megagrip外底可說是必然的配置,亦令它的外底跟Speedgoat 4毫無分別,及至整體的抓地和緩震表現上,亦跟這款「名作」的表現沒有明顯差異。
如果純粹複製Speedgoat 4的特點,只會是毫無品牌性格的表現。Ultraventure Pro在鞋身設計,才是這款山鞋與別不同的地方。這款鞋子的形狀,有點像「鴨掌」般,呈由鞋跟向鞋頭左右擴展的輪廓,預留給腳掌的位置很寬。前面講過,由於我向來都偏好較合身的跑鞋結構,所以我最初都有點質疑這樣的設計。鞋跟雖然十分貼合,前掌卻鬆得有點「不真實」,穿上後,甚至懷疑過是否需要穿細半碼?
TOPO Ultraventure Pro的細節:(按圖放大)
但是經過一定路程之後,這個疑慮卻得到非常充分的解答,很難確切地形容這種腳感,只能說腳掌未經運動熱身前,鞋子確實有點游離。但當肌肉開始膨脹後,才可感覺它的好,鞋子預留的闊度實在「恰到好處」,尤其下坡時,每一步當前掌受壓而向橫擴展,鞋頭的鬆緊實在拿捏很好,不局促也不會移位。
亦因此,我並不建議採取全程慢行或太短程的山客著用,全因為肌肉運動量不足時,就只會感覺到鞋頭太鬆的腳感,甚至會嫌它不卻穩定。總之,記得它始終是一款偏向「快鞋」的性質就是了。
然而,近日當我多穿了幾次Ultraventure Pro後,卻發現它作為一款「快鞋」的時,還是有一個較明顯的問題,就是它僅得232克的重量,卻換來了鞋身強度不足的代價。鞋面耐磨度和彈性不夠強,較容易撕破磨損,如果是經驗不足的新手,或者走一些地表環境較極端的原始山徑,鞋子或會較易破損。整體來說,鞋子的設計在多方面已非常高分,但作為一個新品牌,依然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想知更多行山資資訊?「咖喱山」為你實景導航香港各區行山路線!立即按此!
$2600的二人露營裝備清單:(按圖放大)
10款露營椅性能比拼:(按圖放大)
跟人行山,出發前不要只問「難度幾多粒星」,要識問這8條問題:
咖哩山向你推介行山裝備貼士,立即按圖:
5件「editor choice」SnowPeak入門小物特色,按圖放大:
8款「Editor's Choice」行夜山裝備小物,按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