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Cross Hike Mid GTX既靈活又輕巧 顛覆傳統登山鞋的體驗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踏入秋天,社區疫情略為改善,郊野公園口罩令亦於早前解除,看來重回山野的季節可以順利展開,是時候打點一下出發前的新裝備。
雖然近年愈來愈多山野愛好者喜好以越野跑鞋取代傳統的高筒登山鞋,但其實每個人的體能、享受山野的形式等等都不同,不同鞋款設計上亦有各自針對的性能特點,最重要還是選擇適合個人用途的鞋款。
早前測試山界名廠Salomon的旗艦級登山鞋Cross Hike Mid GTX,發現原來可有一個鞋款同時混合越野跑鞋和登山鞋的部份特性,令人對登山鞋的規格有了另一種定義。

新運動App「齊動 LetZ Goal」登場!按此下載,將汗水換獎賞!

測試鞋款: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按圖放大)

+2

測試路線:約5公里,從大澳道靈隱息肩亭旁邊的小路出發,穿過322米高的獅山、449米高的象山後,向西面東澳古道出發,回到大澳村內以楊侯古廟為終點;路況原始,需要穿過草叢和泥濘地,多數以原始沙石路為主,少有人為修繕。

是次測試Cross Hike Mid GTX的路線,約5公里。

鞋款簡介

作為越野跑界別的龍頭品牌,Salomon向來都是本地以至全球山野愛好者的主流選項,如Speedcross等越野跑鞋系列,性能一直得到大量國際級跑手以成績引證。

品牌的登山鞋出品方向,相對越野跑鞋卻較少看到坊間的評測與回饋。今次的測試對像Cross Hike Mid GTX,其實亦是本人首次穿著Salomon山野遠足,結果亦感覺甚有驚喜。

Salomon Speedcross 5(網上圖片)

Cross Hike Mid GTX其實並非從零開始研發的登山鞋款,而是從極具人氣的越野跑鞋Speedcross中調整出來的版本,因此單從外表比較,Cross Hike Mid GTX與Speedcross 5的外底、中底系統幾乎相同。

兩者的中層吸震物料同樣是Energy Cell+,尤其是後跟的回彈感覺便更明顯。掌跟差亦有10毫米,是越野跑鞋常見加強前向推力的物理結構。外底方面同樣是Salomon自家研發的Contagrip抓地物料,配以誇張的「人字型」抓地坑紋,以免黏附沙泥影響抓地性能。簡單理解,如果就一雙運動鞋的靈魂是中底的話,Cross Hike Mid GTX擁有登山鞋外觀,卻有越野跑鞋之魂的鞋履。

Cross Hike Mid GTX(網上圖片)

作為一款「換上了登山鞋結構的Speedcross」,Cross Hike Mid GTX沒有因靈活性的局限令優秀的中底得物無所用。

相反,這款登山鞋的重量只得396克,幾乎是一般未有刻意輕量化的跑鞋重量,但是中筒的結構,卻又令它一定程度上兼得登山鞋對小腿和腳踝的支撐力,配上鞋面高效防水的Gore-Tex膜、越野跑鞋中常見的Quicklace綁帶系統,鞋子的靈活度與坊間多數的登山鞋著用感都截然不同,顛覆傳統上對登山鞋的笨重印象。

Cross Hike Mid GTX只得396克,幾乎是一般未有刻意輕量化的跑鞋重量。

試後感

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少了練跑,多了行山,本身體能狀態已大不如前,加上一直以來小腿肌力又不爭氣,尤其在疫情後訓練量減少,這個問題便更加明顯,每每在肌肉開始疲倦後,腳踝便很容易向內拗受傷。

不良的動作習慣亦直接影響到我的膝蓋,令我經常行山、跑步的過程中膝痛復發。本來盛夏的氣溫加上近日才取消的郊野公園口罩令,行山的體能負擔本已大增,最終令一心想輕鬆享受山野的我,決定脫下越野跑鞋,換上行山鞋,換取更輕鬆的假日旅程。

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的細節:(按圖放大)

+8

一般來說,高筒的登山鞋對比越野跑鞋,無疑擁有更高保護性能,同時伴隨「副作用」,就是負重增加,應對複雜地表的反應靈活度亦會降底,影響前進速率。如果預期行程中針對本來就較原始複雜的路況,甚至需要攀爬等的話,高保護性能固然有價值。要是針對的目標是競速型的山系活動,登山鞋沒什麼優勢。然而當我今回試過Cross Hike Mid GTX,一定程度上扭轉我對登山鞋的既有印象。

這次做山鞋測試的路線只有5公里左右,從大澳道靈隱息肩亭旁邊的小路出發,穿「大澳四靈」之二的獅山和象山,回到大澳村為終點。路程不長,但由於山與山之間爬升的傾斜度大,路況絕多數都是鮮有人為修築的原始沙石路為主,過程中亦要穿過高及半身的草叢、淹過鞋面的泥濘地等,加上出發當日正值下雨前的悶熱天氣,都令這條路線不易應付。好消息是,這樣的環境反而令我對鞋子的能耐有更深刻體會。

山鞋測試的路線只有5公里左右,但原始的地表、天氣、攀升幅度等等,都令路程不易應付。

穿上Salomon Cross Hike Mid GTX的首要印象已經令我有點驚喜,就是作為一款登山鞋來說,它實在輕巧得有點不真實,如果不是腳踝擁有中筒包裹的話,腳感上實在跟越野跑鞋的分別不大。同時間它的鞋領結構亦有刻意考量,前後屈曲扭動腳踝的空間充足,前掌闊度適合東亞人腳形,運動後腳掌膨脹仍不覺逼狹,舒適靈活的程度是我意料之外。

剛才說過測試當日天氣非常悶熱,中途亦要走過泥濘地,及至行程的尾段更下出雨來,這樣的環境正好試盡鞋面的無縫密閉網眼布與Gore-Tex防水透氣膜的能耐。結果亦令人十分滿意,腳掌無論外在環境是濕是熱,最後都能維持出發初期的通爽,連走過泥濘地的痕跡都一點不留,正是因為它的防水性,泥濘的水份被日照曬乾後已在過程中自然脫落,過程中腳掌連半點透水的濕滑感都沒有,這些都是鞋子的優點,但當然它亦非完美。

浮沙碎石遇上雨水令鞋子的抓地力開始不穩。

當我接連走過獅山和象山之後,已經在毫無樹蔭的原始斜路上,走了3個多小時上坡下坡,身體多少開始疲倦。前面提過,我本身正是因為小腿肌力不足,才嘗試換上加強支撐腳踝的行山鞋。但在這個環節中,結構上選擇偏向靈活性能的Cross Hike Mid GTX,對於腳踝的支撐不太明顯,只足夠減低腳踝向左右內拗的風險,最起碼對每次行山幾乎都一定拗到腳踝的我來說,今次亦絲毫無損。

可供腳踝前後靈活屈曲扭動空間,反而對用家本身的小腿肌力方面還是有點要求,亦在穿過無數草叢之後,縱使鞋面不入水,鞋領卻會跌入細小樹葉、樹枝等異物,Quicklace綁帶系統雖然令穿脫更方便,卻好像未能如傳統彈性鞋帶般有效收緊鞋領。

但防水與通爽性能絕對一流。

緩震方面,始終是移植自Speedcross的Energy Cell+中底系統,走在原始地表上腳掌的反應和緩震比例拿捏得不俗,步伐的流暢度很高,即使回到水泥硬地,外底的抓地坑紋亦無礙手礙腳的凹凸觸感,對於已穿慣越野跑鞋的人來說,並無適應問題,但是外底抓地上,還是有點本地山友評價Salomon的老毛病,就是在部份環境之下會出現抓地力不足的問題。

Cross Hike Mid GTX跟Speedcross 5一樣,外底物料採用品牌自家的Contagrip,並嘗試在抓地坑紋上調整,除了加大了「人字型的」抓地紋外,釘與釘之間的空間亦較大,改善黏附沙泥後影響抓地力的情況。因此在乾的沙石地,甚至在踏過泥濘後回到沙石地地環境下,Cross Hike Mid GTX的確發展出不俗抓地力,主要旅程中不論上山下山都鮮會「跣腳」。

可是當旅程接近完結,天空下起雨來之時,正在下山的我走在愈見濕滑的沙石地上,浮沙碎石遇上雨水令鞋子的抓地力開始不穩,滑倒兩、三次之後,我亦不得不多注意每走一步時的落腳點,加上腳踝的支撐力本來就不算強,雨中下坡明顯會令鞋子的「登山鞋」優點打了折扣。除此之外,絕多數環境下Cross Hike Mid GTX總結我的體驗還是相當不俗,稱得上兼得登山鞋和越野跑鞋特性的水準作。

不同配色的Cross Hike Mid GTX:(按圖放大)

+7

全新運動App「齊動 LetZ Goal」已在IOS及Android登場!立刻按此下載「齊動 LetZ Goal」,登記成為「齊動跑手」,綁Device、Sync數據,將運動里數變獎賞。

關於外科口罩的9件事:(按圖放大)

+4

適合跑步的訓練口罩,要注意的9件事:(按圖放大)

+4

「01測試」持續更新跑鞋評測評分:

+7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

夏天行山必備12件小物(按圖放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