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實測KEEN Explore登山鞋 體驗越野跑鞋難比擬的肌力支撐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越野跑運動愈見普及,愈來愈多山野愛好者喜以越野跑鞋取代傳統的高筒登山鞋,取其輕巧靈活的特性,跑行皆可。加上普遍香港大眾經常遊歷的山徑都不算特別險峻,一般Day Trip的話足夠應付有餘,直至今年疫情下的盛夏,我對這種見解有了重新的想法。
近期一次行山旅程中,實測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性能,感受一直以來習慣穿著越野跑鞋的分別。

新運動App「齊動 LetZ Goal」登場!按此下載,將汗水換獎賞!

測試鞋款: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按圖放大)

+2

測試路線:約12公里,從鰂漁涌出發,經柏架山道、港島林道哥連臣山段、砵甸乍山郊遊徑,先到哥連臣角砲碉堡,再折回小西灣;路途上包括水泥路、手作步道和沙石路。

是次測試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路線,約12公里。

鞋款簡介

如果要數KEEN予大眾的直接印象,首先定必想起那款「兩條鞋繩、一個鞋墊」構成的涼鞋UNEEK,UNEEK既像波鞋又像拖鞋的設計,非常通爽亦極度「易襯」,無論戶外休閒還是日常配搭都一流;我想正因為品牌由涼鞋起家的關係,即使近年開發起登山鞋等產品時,通爽透氣的品牌形象依然是主要考量。

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品牌圖片)

例如去年品牌曾推出過的Explore UNEEK,已嘗試一改傳統登山鞋的物料手法,以襪筒狀的編織物料製作鞋身,輕巧、透氣亦時尚的設計非常破格,但評價好壞參半,主要是鞋身的保護性能不足,反而失去了登山鞋的原意。如何從靈活、輕巧、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偏重什麼方面性能的拿挰,總是一款登山鞋好壞的關鍵。今年推出的Explore Waterproof Boot,我會形容就是KEEN吸取了以往經歷,重新交出的行山鞋方案。

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主要結構跟Explore UNEEK非常相似,緩衝的EVA中底、鎖定腳踝的Konnectfit系統、支撐足弓的拱形PU鞋墊等等,整個緩震系純的分別都不大。最主要的不同在於鞋身,用作透氣的位置改為使用網眼布,加上KEEN DRY防水透氣膜製作,令鞋子不易吸收外來水份之餘,汗水亦容易散發。鞋頭和鞋側則配上大面積包裹的保護部件,阻擋外來的撞擊。鞋領位置亦有4個扣口,令行山人士更自如地調整腳踝鬆緊。整體保護性能不俗,重量約962克,用現代越野跑鞋的標準評價當然很重,但以登山鞋來說,即使不算特別輕,也無法稱之為重。

盛夏中穿著走Explore Waterproof Boot完成整個路程後,感覺依然通爽。

試後感

利申,或許跟自己有跑步習慣有關,加上行山不會選擇特別偏門的路線,所以多年來我都習慣以越野跑鞋應付日常的Day Trip。認為只要抓地與緩震性能足夠的話,自己的體能足夠應付,不需要額外支撐輔助,尤其偏好HOKA ONE ONE Speedgoat這類越野跑鞋,感覺時跑時行皆可,更加靈活自如,走個大半天的行程亦足夠有餘;首次覺得自己需要一雙登山鞋,來自兩年前的長距離賽事「逆走100」,連續走了20個小時,體力透支兼肌肉非常疲勞下,需要用盡身體每一分肌肉時,連小腿等平日較少訓練的肌肉都要運用,就會幻想到多一份支撐以節省體力的重要。

誠言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少了練跑,多了行山,本身體能狀態已大不如前,後來再加上口罩令,郊遊都要戴上口罩(編按:周五(28日)起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市民在郊野公園不必佩戴口罩,措施暫為期7天),加上盛夏的氣溫,對體能的消耗直線上升,上山亦只有慢慢行的能力,於是再次想到穿登山鞋,或許可以減輕過程痛苦。

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細節:(按圖放大)

+5

正式測試KEEN Explore Waterproof Boot步上山徑,首個感覺是EVA中底偏硬,當然不排除這種著用感或許跟自己是多年HOKA ONE ONE用家有關。但事實上,由於柏架山道上大風坳的道路全為水泥路,EVA中底在這種路況下的表現確實相對平庸,4毫米抓地坑紋在未能反映出它的抓地性能之前,受壓時反而令腳掌略見凹凹凸凸的觸感,要知道水泥路在香港是非常常見的山徑地表,如果閣下平日走的山徑,都以硬路面為主的話,Explore Waterproof Boot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原始的地表才是真正測試Explore Waterproof Boot性能的地方。

當然,很難要求一款登山鞋完全滿足全地表,最多亦只能在多與少之間調節,從大風坳步入野豬徑這類地表較原始的手作步道時,才是真正用測試到Explore Waterproof Boot性能的時間,在滿佈碎石、泥沙、濕泥、樹根的路上,鞋子的外底在交錯的路上的確有發揮出不俗的抓地能力,即使沾上了濕滑泥沙,亦沒有影響性能表現。及至當我從哥連臣角道往哥連臣角砲碉堡的路上,會經過一段已嚴重水土流失的斜坡,需要拉著有心山友留下的粗繩借力下行,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鞋子依然沒有出現打滑的狀況。腳掌的觸感足夠,加上向後傾斜的鞋領剪裁和富彈力的鞋帶配置,即使是包裹腳踝的高筒鞋,令落腳的即時反應亦能保持不俗靈活性,對跨步沒有明顯阻礙。

小腿的支撐增加,解決了我小腿肌力不足,腳踝容易向內拗的問題。即使緩震不算特別出色,反而更合個人需要。

此外Explore Waterproof Boot的穩定性能亦不俗,這方面絕對需要歸功於鎖定腳踝的Konnectfit系統上。一直都知道自己小腿肌力不足,這問題在疫情發生後,訓練量減少而更加明顯,每每在肌肉開始疲倦後,腳踝便很容易向內拗,不良的動作習慣亦直接影響到我的膝蓋,令我經常行山、跑步的過程中膝痛復發。這情況在原始山徑發生的頻率就更高,基本上每次當我走了近10公里左右,就會連慢慢步行都會突如其來的失去重心腳踝內拗,極易增加「拗柴」風險。加上行山總會遇到大量上下坡與樓梯,對本身就因肌力不足導致步姿不良的我來說,膝蓋負擔進一步增加。可是這次穿起Explore Waterproof Boot走過12公里後,不能說完全沒有以上狀況,但並不明顯。腳踝與膝蓋的狀態,甚王比平日穿慣以超強緩震的厚底HOKA ONE ONE Speedgoat行山後更舒暢。

目的地是哥連臣角道往哥連臣角砲碉堡,路上會經過一段已嚴重水土流失的斜坡,

總結起來,這次測試引證了越野跑鞋並不能完全取代登山鞋,原因是兩者的針對性不同,無法完全類比。例如Explore Waterproof Boot明明比跑鞋重得多,緩震亦不可能比大多數越野跑鞋優秀,卻憑藉高筒的小腿支撐,以及設計上平衡好靈活與保護性能的取捨後,用作一段12公里的行山之用,完成後的整體感覺還是十分舒暢。亦證明了每個人的體能、行山目的等等都不同,緩震與抓地性能並非應付複雜的山野路況中唯一的指標,更重要是「對症下藥」,按個人的能力和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鞋類。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很多人都減少外出,肌力狀態不足。若果現在決定重歸山野健行的生活,穿上一款支撐腳踝的登山鞋,還是重新起步前的一個不俗選擇。

不同配色的Explore Waterproof Boot:(按圖放大)

+20

全新運動App「齊動 LetZ Goal」已在IOS及Android登場!立刻按此下載「齊動 LetZ Goal」,登記成為「齊動跑手」,綁Device、Sync數據,將運動里數變獎賞。

關於外科口罩的9件事:(按圖放大)

+4

適合跑步的訓練口罩,要注意的9件事:(按圖放大)

+4

「01測試」持續更新跑鞋評測評分:

+7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

夏天行山必備12件小物(按圖放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