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辦:4電訊商合共投得120兆赫頻譜 使用費共60億元

通訊辦:4電訊商合共投得120兆赫頻譜 使用費共60億元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通訊辦宣布,4家流動網絡服務商合共投得120兆赫頻譜,包括900兆赫頻譜帶內50兆赫頻譜,以及1,800兆赫頻譜帶內70兆赫頻譜,頻譜使用費用為60億元。

4名參與拍賣的競投人均為現有頻譜受配者,拍賣昨日開始,經16輪競投,在今日完成。

通訊辦發言人指出,連同早前透過行政指配予每名現有頻譜受配者的各20兆赫頻譜,中移動香港﹑HKT﹑和記及數碼通,將於900兆赫及1,800兆赫頻帶內,分別獲指配50兆赫﹑60兆赫﹑40兆赫及50兆赫頻譜。有關頻頻指配,為現有指配期屆滿起計15年。

寰海明察|如何令港人更願意留港消費

撰文: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近年來,香港本地市場面臨消費力持續外流的壓力。大量港人傾向前往鄰近城市進行消費,導致本地零售、餐飲及服務業增長乏力,市場整體活力有所下降。如何有效引導市民留在香港消費,已成為當前促進經濟復甦、增強本地經濟韌性的重要政策議題。要應對這一挑戰,特區政府亟需從消費行為深層機制出發,科學設計政策工具,系統提升本地消費意願,推動香港市場的可持續繁榮。

不少外國學者曾研究過相關的話題。例如,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教授葛尼奇(Uri Gneezy)與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李斯特(John List)在著作《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The Why Axis)中,提出了動機與激勵機制理論。又例如,英國知名心理學作家哈蒙德(Claudia Hammond)在《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一書中,則總結了消費決策心理規律。這些學者的研究分別從行為動因與心理認知角度,揭示了市民消費行為的潛在邏輯,此類研究或許對特區政府未來如何系統性提升港人留港消費有啟示。

超越傳統價格激勵 設計多元化獎勵

葛尼奇與李斯特在《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中指出,個體行為受制於複雜的動機系統,單一的價格激勵往往只能帶來短期反應,難以促成持續性的行為改變。針對這一點,特區政府若希望有效提升港人留港消費意願,一方面可考慮設計更符合人性動機結構的多元激勵機制。例如,除了傳統的打折促銷外,可引入即時獎勵、小額返現、消費積分兌換和消費抽獎等方式,滿足消費者對即時回報與趣味體驗的需求。同時,還可結合科技手段,通過移動支付平台、會員應用程序等,實時反饋消費獎勵,增加消費過程中的互動感和成就感,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參與積極性。

另一方面,光靠物質激勵遠遠不夠,更需要通過強化社會規範引導,將留港消費賦予更深層的集體意義。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在宣傳中著重強調,支持本地消費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促進社區繁榮、保護就業機會、守護香港獨特生活方式的一種責任感體現。通過講述真實案例、推出「支持本地」標誌認證、舉辦留港消費主題活動等方式,逐步建立起「留港消費即參與建設家園」的社會共識。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當消費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明顯的積極外部性時,不僅消費意願更高,而且消費行為的持久性和自發性也會顯著增強。這對於構建長期穩定的本地消費基礎至關重要。

將「留港消費」提升至集體責任層面

在消費心理學層面,哈蒙德在《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中提出,消費者在支出決策時往往會將資金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並根據賬戶屬性調整消費行為。基於這一研究,特區政府可考慮積極引導市民設立「本地消費賬戶」,通過與金融機構、商戶合作,推出專屬積分獎勵、現金回贈或優惠計劃,使留港消費在市民心理上獲得獨立定位與附加價值,從而提升市民在本地消費的優先級。同時,也應結合移動支付、電子錢包等工具,簡化獎勵獲取流程,增強消費者對本地消費的即時感知與投入感。

此外,特區政府還可考慮充分利用小額消費的心理優勢,推行「小額多頻」激勵模式,降低消費門檻,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而頻繁地參與本地消費。特別是在傳統節慶、文化活動期間,可以通過情感營銷,結合本地文化元素,營造更具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消費情境,進一步激發情緒性消費熱情。通過在情感與理性兩端共同發力,不僅能增加即時消費動力,更有助於培養市民長期支持本地經濟的消費習慣。

拆解並應對「搭便車」心理

針對消費外流中的「食客困境」(unscrupulous diner's dilemma)現象,即在集體環境中個體傾向搭便車、減少個人貢獻的心理傾向,香港要破解這一問題,首先必須重建市場的公平感與信任感。葛尼奇的實驗研究指出,個體的積極貢獻意願,與其對環境公平性及他人合作意願的信任密切相關。若消費者對市場存有疑慮,自然更傾向於選擇外地消費或干脆減少消費。因此,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推進價格透明化與服務標準化,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行為,以及和業界合作,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從而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可預期的消費環境。

在此基礎上,公共傳播也應發揮更大作用。特區政府及相關機構可以有針對性地講述留港消費帶動本地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和促進社區就業的真實故事,讓市民具體感知到每一次本地消費背後的社會意義。通過媒體報道、社交平台推廣、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強化「消費即建設」的集體意識,打破「個體努力無效」的消極心理預期。讓市民明白,自己的日常消費不僅關乎個人便利和享受,也直接關係到社區的繁榮與未來。

今年復活節四日假期共有186萬人次香港居民離境,本港市道相對淡靜,個別餐廳外有市民等位。(盧翊銘攝)

此外,還可以探索引入輕量化的「社區消費回饋機制」,例如將本地消費行為與社區公共福利掛鉤,消費積分可兌換社區服務或支持公益項目。這樣既為消費者提供了實質回報,也進一步強化了消費行為與集體利益的正向連接。通過制度保障與情感動員雙管齊下,逐步打破「搭便車」心態,形成積極參與、共同建設的良性消費氛圍。

當然,筆者在此要強調的是,鼓勵市民增加留港消費,並不意味著要限制他們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的人員流動和消費互通,是區域經濟融合的重要體現,應繼續支持和鼓勵。關鍵在於,香港需要提升自身消費環境的吸引力和獨特性,讓市民在享受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便利的同時,依然願意在本地進行頻繁而多樣的日常消費。通過打造更具特色、更高質素的本地消費體驗,使「留港消費」成為自然選擇,而非被動留守。

與此同時,吸引更多境外遊客來港消費,同樣是提振本地市場活力的重要一環。特區政府應加大對外推廣力度,突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獨特優勢,同時結合本地文化、藝術、美食等元素,打造主題鮮明的消費旅遊項目,吸引不同客群。優化入境便利措施、提升旅遊體驗質量,以及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動宣傳,也有助於擴大香港作為消費目的地的整體吸引力,形成本地市民與外來遊客共同支撐的消費雙循環。

綜上所述,提升港人留港消費意願,特區政府至少需要從激勵機制創新、消費心理引導及市場信任重建三個維度系統發力,通過制定符合人性動機、兼顧即時利益與社會價值的綜合性策略,既實現本地市場的短期刺激,也為香港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