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宋代皇后肖像畫背後的淚水 身不由己的攝政太后們
一幅幅古代宮廷皇后的肖像畫,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審美以及不同畫師的筆觸,只是從肖像畫中是否能窺見被捲入政治女性的悲傷呢?
台北故宮日前舉行年度特展「她-女性形象與才藝」,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眾多與女性相關的書畫作品,其中有三幅宋代皇后肖像畫。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於中國傳統人物肖像畫的印象,多來自課本上的文人畫,每個人五官都十分類似,看不出差別。但出自宋代宮廷畫家之筆的皇后肖像畫可不是如此。
從宋代的皇后肖像畫中,不僅能看出每位皇后的五官特色,細緻如宋代后妃冠服制度的變化也都能看到。而宋代除了有栩栩如生的皇后肖像畫外,還有鮮為人知的朝代特色,那就是女主專政。兩宋共有19位皇帝,卻有9位太后、太皇太后有垂簾聽政的經驗,這些攝政的太后們,又與唐代的武則天(624-705年)、韋后(664-710年)有何不同?
宋朝第一位攝政太后
宋代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即宋真宗趙恒(968-1022年)的皇后,章獻明肅劉皇后(969-1033年)。根據《宋史.后妃傳》的記載,劉皇后出身低微,因此直到43歲才當上皇后,不過她「性警悟、曉書史」,且「凡處置宮闈事多引援故實,無不適當」,因此「帝朝退閲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後皆預聞之,周謹恭密,益為帝所倚信焉」,從文獻可見劉皇后在尚未攝政時,便常為真宗處理政務了。
目前收藏於台北故宮的劉皇后肖像畫,她的臉上覆蓋了一層紅色面紗,研究宋代女性政治的台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靜貞提到,從唐宋的畫像可知,古代波浪鼓藝人頭上還會帶着面具。這是因為劉皇后年輕時「善播鞀」(鞀,音陶。即波浪鼓),曾當過波浪鼓藝人。宮廷畫家在繪製劉皇后時,便把這點巧妙地融合進了肖像畫裏頭,以展示皇后過去的身份。
由於宋真宗的身體日漸走下坡,儘管當時政出房闈,文人又提倡理學,主張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為了讓家國能穩定運作、並保護、延續趙宋皇室,劉太后便有了攝政機會。那麼,劉太后究竟有無武則天的野心呢?史書上曾記載她曾想穿皇帝才能穿的禮服-袞冕,不過馬上被大臣指責問:「陛下大謁之日,還作漢兒拜耶?女兒拜耶?」從袞冕一事,便可看出劉太后的心思,可惜她尚未有進一步的行動,便過世了。從劉太后生前留下的遺詔沒有被執行,也可以發現,雖然皇帝嫡母的身份給予劉太后攝政的權力,但整個社會的規範也帶給她不小的阻力。
獲得朝臣宦官擁載 垂簾的太皇太后
除了以皇帝嫡母的身份得到攝政的權力外,祖母也可以垂簾聽政。如宋英宗趙曙(1032-1067年)的皇后-宣仁聖烈高皇后(1032-1093年),由於英宗過世後,神宗(1048-1085年)雖繼位但忽得疾病過世,由年幼的哲宗(1077-1100年)登基。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上(神宗)疾甚……王珪(1019-1085年,宰相)言:『去冬嘗奉聖旨,皇子延安郡王(哲宗)來春出閣,願早建東宮。』……又乞『皇太后權同聽政』 ……既退,移班東間。皇子及皇太后、皇后(欽聖獻肅向皇后,1046-1101年)、朱德妃(哲宗生母,1052-1102年)皆在簾下,珪等奏請皇太后權同聽政,皇太后辭避。入內都知張茂則(1015-1094年,四朝宦官)言:『皇太后且為國家社稷事大,不宜固辭。』珪等請至於再三,皇太后泣許」。
為何不是由哲宗的嫡母向太后,或是生母朱德妃出面垂簾聽政呢?哲宗時所發生的情況顯示出雖然礙於皇帝年幼,或是生病無法處理政務外,所謂的母后攝政,還需強而有力的朝臣、宦官的支持才能成功,女性並非擁有極大的主動權。
被視為母儀天下象徵的攝政太后
宋代另一位具有特殊攝政經歷的太后則是哲宗的皇后,昭慈聖獻孟皇后(1073-1131年)。她的一生可說跌宕起伏,首先因為高太皇太后的喜歡,她被選上當哲宗的第一位皇后,但好景不常,由於宮中爆發符水事件,孟皇后便被羅織了不少罪名,後位被廢、趕出宮外當女道士。不過也因為被廢,讓孟皇后躲過了靖康之禍,被迎至宮中當太后。
被金人立為楚帝的張邦昌(1081-1127年)迎孟皇后入居延福宮,先上尊號為「宋太后」,後恢復孟太后「元佑皇后」的尊號,並請其垂簾聽政。到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登基後,孟太后才撤簾不再聽政。由於靖康之禍,趙宋皇室幾乎全數被擄至北方,孟太后與宋高宗可說是極少數倖免於難的人,直到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生母韋太后(1080-1159年)被放歸以前,孟太后可說是南宋母儀天下的代表。
回首孟太后一生的遭遇,無論是立后、廢后、復位、加尊號、垂簾還是撤簾,其實都來自主政者的需要,而非孟太后自身的意願。劉靜貞說明,由於宋高宗繼位時並無來自前任皇帝的懿旨,因此他需要曾與前任皇帝共受「天命」的孟太后,以其經祖宗認可的妻子身份,來加強自身繼位時的合法性。
公雞倒下了 牝雞只好出來司晨
劉靜貞日前在台「國家圖書館」以「當牝雞司晨-宋代女主政治的社會文化思索」為題演講時,也向大眾講述宋代后妃干政的獨特之處。她提到,宋代有鑑於歷史上因皇位繼承而引發家國大亂的教訓,對於後族、宦官有相當嚴格的規範。不過再縝密的規定,終究抵不過由於身體虛弱、英年早逝的皇帝們,這也給了甫成為太后的皇后一個女主攝政的機會。
劉靜貞分析,歷朝歷代對於女主幹政多有排斥,其原因可追溯至《尚書.牧誓》,其載:「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認為母雞來做公雞所負責的事情,會導致家族敗壞。後代文人也多持相同看法,普遍認為牝雞司晨會帶給家族不好的影響。
不過仔細審視宋代的女主政治,與「牝雞司晨,為家之索」大有出入,實際上應是「為家之索,牝雞司晨」,由於家中男人倒下了,牝雞不得不出來司晨。而宋代后妃的攝政權力仍由男人主導的政治社會所給予,她們就算想要有所作為,也必然會面臨到更嚴重的摯肘與阻礙,加上宋代文人家族對婦女的女教教導,讓這些攝政的太后、皇太后們願意配合皇室祖宗法與父權社會的準則行事,也使她們與唐代武則天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