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黃鴨再臨維港|誰是橡皮鴨之父?將之變成文化標誌的歷史事件
【黃鴨訪港】巨大化的公共藝術品總能夠吸引到大眾的眼球,2013年巨型黃色橡皮鴨登陸維港,據當年的數據錄得近800萬人次前往欣賞。
如今,黃鴨即將重臨舊地,更是打孖兩隻一起游來。
事隔十年,巨型黃鴨再次光臨香港,是次更攜來同伴一起到維港暢泳,於今晨(5月25日)正式到達青衣北部担杆山路船廠,吹氣後達到18米高,比起上次16.5米更要巨型,是為全球第二高,與北京、杭州、台灣、越南展出的尺寸並列,最高的是2007年於法國展出的26米作品。至於是次展出的時間及詳情,將會由策展單位AllRightsReserved(ARR)於6月1日公布。
2013年版巨型黃鴨:
巨型黃鴨是由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創作的巨型公共藝術品,根據展出地不同,黃鴨的尺寸都不一樣,盡量會於當地製造,希望展出的城市可以一同參與製作,從而增加當地居民對黃鴨的親切感。其實Hofman的作品不只有黃鴨還有很多動物,例如兔子、章魚、大象等,不過最著名的確實是黃鴨,啟發他創作的亦是黃鴨。
事源在1992年發生了一件名為「友好漂浮物」(Friendly Floatees)的事件,當時一批中國製造的浴室玩具在香港裝入集裝箱船,駛向美國華盛頓州的過程中遇到了風暴,12個集裝箱因此掉入海中,其中一個裝有28,800隻浴室玩具的集裝箱破損,內裡的玩具傾瀉而出,當中包括紅色海狸、綠色青蛙、藍色海龜,以及黃色橡皮鴨。後來美國生產商發放美國儲蓄債券來獎勵發現它們的人士,繼而令事件廣泛受到關注,友好漂浮物的漂流路線由印尼、澳洲、南美洲、以至北極圈、加拿大和英國,路線長達3.5萬里,其中最具標誌性的黃色橡皮鴨由浴室玩具搖身一變成為全球關注的對象。當年Hofman也對此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啟發出遊歷世界各地的巨型黃鴨。
追源溯流,橡皮鴨到底是何時出現的?原來最初的橡皮鴨並非入浴良伴,根據美國專利局的紀錄,最早的「橡皮鴨」專利是於1886年申請的,但所申請的項目卻是打獵用的誘餌,外型設計也較像真,只是材質用橡皮製成。直到半個世紀之後的1949年,美國一位著名的雕塑家Peter Ganine設計出一款「無法傾覆的鴨子」,將橡皮鴨設計成浮水玩具,並出售超過5,000萬件獲得大成功。
Ganine最著名的作品還不只橡皮鴨,他設計的鯨魚獲得了大都會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獎項,還有將人面加入國際象棋棋子的設計,多個世紀以來首次為國際象棋帶來重大變化。他擅長製作動物雕塑,更會為作品申請專利,並以橡膠製作憑藉容易複製的特性將成本及售價大大降低。後來於著名美國節目《芝麻街》上,其中一個角色Erine有一隻Ganine版的橡皮鴨長伴左右,還會唱出燴炙人口的歌曲《Rubber Duckie》,成為了流行文化標誌。
黃色巨鴨「橡皮鴨」(Rubber Duck)是誰的作品?
巨型橡皮鴨(Rubber Duck)由荷蘭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創作,自2007年誕生以來,先後遊走澳洲悉尼、巴西聖保羅等多個城市。
黃色巨鴨何時再游到維港?
主辦單位稱6月1日將公布詳情,巨鴨曾於2013年5月2日首度尖沙咀海運碼頭展出,當時橡皮鴨高16.5米,吸引大批港人蜂擁至維港「打卡」同年6月9日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