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們》以劇場獨有元素為概念 提煉出強烈風格的演出|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光們》,iStage藝術總監劉浩翔全新編導作品,構思有趣,手法獨特,舞台設計有心思,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劇場體驗。

《光們》宣傳海報

《光們》是iStage「元・塑劇場」系列第二部作品,劉浩翔繼續以劇場獨有的「元素」作為概念,加以提煉再「塑造」出強烈表演風格的演出。此系列首部作品《冇CUE用》以劇場獨有職位執行舞台監督(Deputy Stage Manager)為創作靈感,今次《光們》就以燈光為靈感源泉,透個八個不同的故事,將人物、關係和生活串連在一起。

《光們》劇照(圖片來源:iStage)

《光們》沒有既定場景,也沒有線性敘述,全劇分為八場,由八種不同的舞台燈光效果,引發出八個關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故事。第一場【顏色】(Colour)是由三元色組合出多種顏色的序幕;第二場【側光燈】(Side Light)是從少在燈區外旁觀的「隱身人」如何覺醒;第三場【追光燈】(Follow Spot)是探討兩位Youtuber為求Follower可以去到幾盡?第四場【特寫燈】(Special)是一對糾纏不清的情侶如何尋找著最深刻的愛情;第五場【電腦燈】(Moving Light)是一段以AI創作劇本的瘋狂小插曲;第六場【煙】(Smoke)是兒子對已故父親的思念;第七場【影子】(Shadow)是一對活在過往陰影下的移民夫婦,互相認為對方患上腦退化症,到底誰是誰非?第八場【燈滅】(Black Out)是在黑暗中為全劇作出總結。

《光們》劇照(圖片來源:iStage)

《光們》由周家輝、鄭至芝、張佩德、張志敏和李兆峰主演,周家輝和身兼監製的張志敏,分別在第二場和第六場都有獨腳戲。周家輝在第二場的「隱身人」很生活化,本應很有發揮空間,卻略嫌太長,遲遲未入戲肉,建議將劇情縮細一半,或是改為倒敘法,最理想是將這場往後移,相比之下,他在第七場飾演的移民夫更精彩,簡直是判若兩人!張志敏在第六場飾演的兒子真摯感人,他由抽煙講到煲蠟和打邊爐,非常有共鳴!張佩德和李兆峰在第三場的Youtuber造型可以更浮誇,劇情也可以更峰迴路轉,現時略嫌一切都在意料之內。鄭至芝在第四場和第七場,分別飾演感情路上兜兜轉轉的女子和悉心照顧丈夫的移民妻,兩個角色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本劇真正的主角,其實是舞台上的「光們」。

《光們》劇照(圖片來源:iStage)

《光們》是繼《冇CUE用》之後,劉浩翔與燈光設計師蕭健邦再次攜手合作,他倆解構光、影、空間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嘗試以燈光去講故事,顛覆了一般的舞台演出。第一場的顏色不斷變化,對比第八場的台上漆黑一片,可算是匠心獨運。第二場「隱身人」遊走於燈區內外,第三場兩名Youtuber「追光而活」,第六場在燈光下的輕煙,以及第七場一對夫婦內心的「陰影」,效果都很不錯!個人最愛完全沒有對白的第四場,台上燈光的變化,代表了千言萬語,第五場末段三盞射燈突然粉墨登場,彷彿暗示AI將會反客為主,這兩場都很有意思。

《光們》劇照(圖片來源:iStage)

《光們》的主題是在「靜待燈亮的瞬間」前,必須勇於嘗試,在黑暗中互相扶持,例如在小巴上為其他不敢開口的乘客叫一聲「唔該!有落」。既然燈光也可以作為一套舞台劇的「主角」,一切都有可能!

《光們》他日重演時,誠意建議更改劇名!英文劇名「Black Out」還可以,中文劇名實在可圈可點,個人認為《靜待燈亮的瞬間》更合適,也更有詩意。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