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演唱會|面對舞台事故後的集體創傷 透過戲劇宣洩或能療癒
「MIRROR.WE.ARE.LIVE CONCERT 2022」紅館演唱會一連12場,昨夜(28日)第四場時發生嚴重意外,估算約600公斤的懸掛巨型螢幕突然墮下,砸中兩名舞蹈員。二人事後被送往伊麗莎白醫院治理,一人頭部及頸部受傷,另一名則背椎受傷。
事發後康文處成立專責小組調查事件,其後的演唱會場次隨即叫停。事發圖片及影像在社交媒體大量轉播,不少網民呼籲停止傳播有關圖片,以免為相關人員造成二次傷害。不少藝人都發黑色圖片貼文為兩位舞者集氣求平安,香港紅十字會亦啟動緊急心理支援熱線為市民疏導創傷情緒。
已避開有關圖片,仍受創傷?
在社交媒體上,有就是否應傳播相關片段的激烈討論。有人認為傳播相關影像會造成二次傷害,但也不少人認為不能讓真相蒙蔽,更好的做法是在發布有關消息前發出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而非禁止消息傳播。
面對社交媒體洗版式的意外影像、新聞或是求平安的黑色圖片貼文,不少網民均表示情緒受影響。即使沒有實際目睹事件,或是已經盡量避開事發圖片,人們的情緒仍可能被可能被社交媒體左右。這是因情緒渲染(Emotional Contagion)機制,在看見別人的情緒表現時,如表情、聲音、姿勢、動作等,不禁也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這個機制不單會在目睹身邊人表情行為時觸發,在社交媒體上亦有同樣效果,即使事件與自己無關,亦盡量避免看到有關消息,於他人文字或圖像上感知到的不安、憤怒或是悲傷依然容易轉化到自己身上。
一些人在面對這種大型意外時,更會陷入一種名為「陰暗刷屏」(Doomscrolling,又稱Doomsurfing)的狀態,即是不由自主地花上大量時間瀏覽負面消息。這個名詞在疫情期間興起,名稱中的Doom意指邪惡、黑暗,一開始用於形容人們無法抑制地瀏覽有關新冠肺炎的消息,後來也用於其他狀況。在「陰暗刷屏」狀態下,人們就可能會大量搜尋有關舞台意外的新聞、或是反覆觀看事發影片,即便內容使他們感到不安。
紅十字會表示,大型意外突然發生在眼前,大家可能會不懂反應、感到擔心或氣憤,建議受有關事件困擾的市民停止觀看相關片段、社交媒體和新聞。
看悲劇有助療愈?
在鋪天蓋地的報導下,情緒傷害可能覆蓋整個社群,造成一種集體創傷。面對這種大型傷害,群體療愈的方法,或許藏在戲劇表演中。
亞里士多德在主要談及悲劇、喜劇、和史詩的《詩學》中提出「宣洩」(Catharsis)的概念,他指出在觀看悲劇表演時,觀眾透過與角色共情、或是在角色中看到自己,可以與台上的角色同步感受痛苦、憂傷和恐懼,藉著悲劇表演,觀眾可以達至一種「宣洩」的狀態。「宣洩」不好定義,哲學家Martha Nussbaum曾稱之為「釐清自身的方法」(clarification of who we are)。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則認為「宣洩」是「將內心壓抑的經驗,透過具體行動釋放出來」。
有研究顯示,在進行戲劇表演、或是觀看別人的表演時,會激發一種「鏡像神經」(mirror neurons),給與人一種與現實經驗相似的神經反饋。所以當你為了某個虛構人物哭泣或氣憤的時候,你的身體可能會當作發生在你身上的實際事件來處理,從而讓情緒得到一定釋放。
在戲劇治療層面,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讓表演者戲劇化個人經歷從而解決個人問題的心理演劇(Psychodrama)或是即興演繹觀眾經歷的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均有運用「宣洩」的概念來為參與者療愈心理傷害。
一些戲劇團體亦利用「宣洩」概念為群體療傷。美國戲劇團體Theatre of War就利用古希臘悲劇來反應當時當刻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議題涵蓋疫情、種族歧視、性侵犯以及戰爭引起的心理陰影等等。透過走進社區演出悲劇劇目,並事後進行討論會,讓觀眾分享自身經歷以及觀點,從而嘗試打破歧視、培養同理心,為社會進行療傷。
大家或許在此刻仍未能消化情緒,但不論是通過戲劇或是其他媒介,為情緒進行疏導都是必要的。在悲傷、不知所措的時候,藝術或者能成為你的解藥。在此也希望傷者平安。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參考資料
Garrels, S.R. (2005). Imitation, Mirror Neurons, and Mimetic Desir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Mimetic Theory of René Girard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Imitation. Contagion: Journal of Violence, Mimesis, and Culture 12-13, 47-86. doi:10.1353/ctn.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