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過招】用創科賣廣告? 微網絡紅人、科技主導方案有得諗
該要怎麼辦,才能做出一個好的廣告?以過往而言,「有橋+有budget」做個能鋪天蓋地兼搶來大眾注目的計劃,基本上已算穩贏,但同一招用在今天,卻未必收到一樣效果。創辦Spread-it,以micro-influencer形式作精準推廣的Winnie,與研發推廣活動科技,擁有多年創業經驗的 Kurt,同樣數碼港的培育公司,早前便一同分享對今天廣告/宣傳行業的看法及創業種種。
「賣廣告?即係叫人買嘢啦!」做廣告,最重要就是不矯扭不隱瞞!對品牌、企業來說,一個能得到人留意,從而願意真金白銀地付錢消費的廣告,基本上就是一個成功的廣告。這樣的道理不難明白,但在大眾變得愈來愈精明的今天,要得到一個素未謀面的人成為支持者,談何容易呢?
素人的感染力
在外國,早已流行一種名為「micro influencer」(微網絡紅人,又稱微型意見領袖)」的宣傳方式,它比近年盛行的KOL宣傳方式更走近大眾,簡單地說,就是不再以明星、藝人效應鼓勵消費,而是由一種藉素人藉不經意的方式作推介或宣傳,而且這位素人,更可能早就在的附近。
「人們每一天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賣廣告。」談及現今經營廣告事業時,Spread-it聯合創辦人Winnie如此說,「是micro influencer好,KOL也好,這都要是他們真心喜歡那些品牌,才能產生的宣傳效果。」
的確,你穿哪款新波鞋、到哪裏喝杯咖啡、與誰到哪裏看一齣電影,這些似是純粹的生活日常分享,其實說不定早已附帶着宣傳的訊息在內,特別是在社交平台與生活早已密不可分的今天,這種sharing的心態更是廣告界致力開拓的領域。Winnie與拍檔就是看準這種朋輩之間的影響力,於是在學時已創立Spread-it,並參加數碼港的「創意微型基金」獲得10萬港幣種子基金支援,以micro influencer形式協助品牌進行推廣,其後更加入了培育計劃,獲得更全面的創業支援。
「很多品牌都想走入大學做宣傳,但學校在這方面有很多規定與限制,因此我們便想到創辦這個平台,藉同學彼此間的日常分享,協助品牌進行宣傳。願意成為我們平台的micro influencer的人,只需在他們的社交平台上發佈相關內容(文字、圖片或影片也可),便可讓朋友們接收這些品牌的訊息,達成宣傳效果。」不過Winnie強調,平台不是任何品牌都願意合作,尤其與「香煙」及「賭博」相關的產品就絕不會推介,而且每位micro influencer亦在決定是否作分享時,是沒有受任何綑縛或約束,「我們既以micro influencer形式經營宣傳,就想他們實話實說,所以若他們對相關品牌/產品不予認同或支持時,絕對有權不參與。」
宣傳也要新搞作
現在仍是20多歲的Winnie,憑對大學生活的熟悉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創業視野,至於對於多年前已創業的Kurt來說,他所做的,就是要為品牌提供各式各樣以科技帶動,並將宣傳訊息融入其中的方案,而由他創辦的MG Interactive(妙略互動),是十多年前第一屆的數碼港培育公司,更與數碼港一樣,可謂香港初創生態的「開荒者」,見證着香港數碼科技的發展及市場推廣數碼化。更是藉他明瞭香港、日本兩邊的市場狀況,因此成功在市場站穩住腳。
娶得一位日本太太,並在當地育有兩位孩子的Kurt,因生活需要而經常港、日兩邊走,但這亦給予他機會留意到日本在廣告與宣傳上的水準,是比香港走得前。「日本那邊早就把機械人與AI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應用在宣傳上,創出很多反應很好的計劃。很多在香港做廣告的人,常常都想做『第一』–同業第一個有新諗頭的單位,卻又事事都想要事前有所參考。既要做第一,自然沒可能在本地找到reference,所以我便常把日本見到的project給予他們參考。」
Kurt,早年廣告界要搞科技,主要就是做keyword search,但來到流動網絡已發展得非常成熟的今天,Facebook等社交平台、AR/VR,甚至是近2年在業界變得非常重要的大數據分析與AI,亦已變得非常重要。「我的工作是會嘗試幫他們扭橋,如早前興起Candy Crush等手機遊戲,我就會為客戶設計屬於他們品牌的遊戲,並將推廣訊息及消費優惠等置入遊戲內,鼓勵大眾藉玩樂接觸宣傳內容。其實每當有新科技出現就會人人都想做,但現實是這些科技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品牌,所以手機遊戲好、AR/VR好,在熱潮過後,才能見真章。」
創業難 難在有很多challenge
系出同門的Winnie與Kurt(Winnie為數碼港現屆培育計劃成員,Kurt則於早年參與計劃並已畢業)是次雖是首度見面,卻已有着不錯的交流,就如Kurt太太在日本有做公司搞網購,因此他對Spread-it的micro influencer如何精準地觸及大眾很感興趣,而Winnie亦在Kurt口中了解不少廣告行業科技發展的過程。
談及創業,二人亦有相似的經歷:於中大修讀IBCE(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的Winnie,創業前對創新科技的了解不多;於2000年大學物理學系畢業,乘着.com熱潮而發揮懂得編寫電腦程式優勢而創業的Kurt,則對怎樣做生意的了解不深。他們都笑言,創業過程中都是邊做邊學,而且也在不斷吸收新知識,才能穩步向前。可有後悔過走上創業這條路?Kurt說:「我沒有後悔過,或這樣做,願意當企業家的人,只會為『不去做』而感後悔。創業每一步都有挑戰,我就是以『hope the best, plan the worst』的方式走,錯第一次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不會讓自己錯第二次。」
Winnie則指自己也不知道選擇創業一事是對或錯,但她卻同樣沒為此感後悔,「就算是錯,都有錯的價值。創業的一大挑戰,就是在過程中有很多挑戰,如怎樣向團隊給予任務、聘用怎樣的人、如何與拍檔溝通,每個的結果都要由自己承擔。記得在畢業時,同學們都在討論搵工、career path,那時也有想過創業是否賺到錢的問題,但看着自己能把micro influencer的概念應用在市場上,解決到品牌一直難以有效處理的痛點,就覺得自己的產品確是有着價值,而創業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當傳媒人,或多或少會介意讀者給予「鱔稿」、「賣廣告」的評價,讀者也常有一見「贊助內容」便不看的閱讀習慣,但細心一想,廣告,一定是要令人討厭的嗎?一個好的廣告,該是既能吸引讀者,又能滿足品牌宣傳要求的東西吧!看到Winnie與Kurt努力嘗試把廣告這回事變得有趣、親民,也許可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