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過招】傳統教育已到轉角位? EdTech創業:目光在20年後
在香港從事EdTech(教育科技)的startup不算多,但卻是發展潛力極大且足以影響社會及下一代未來的事業。從GRWTH聯合創辦人陳駿霖(Adam)及Big Dipper創辦人陳諾彬(William)兩位EdTech創業者身上或可了解到,EdTech將如何能為傳統教育模式帶來轉變。
財爺早前發表的本年度財政預算案表示將撥款支援教育界的發展,除了財政上的支持,透過創新教育方案,亦是培育社會未來人才的一個新出路。結合教育與科技的EdTech就是其中一個有潛力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不足的方法,而創立GRWTH前有多年教育工作相關經驗的Adam說:「我們的創業動機望得很遠,是在思考社會20年後的狀況,然後在當下做着準備工作。」
時代變 教育模式也要變
年紀相若的Adam與William都是受着香港傳統教育模式成長,Adam在創辦GRWTH前曾有10多年從事教育資訊科技的經驗,而於90年代曾移民加拿大的William亦對本地及海外教育方式有着深刻體會,因此二人都明白香港教育制度的好與壞。現在二人的教育科技初創業務均以香港為家,透過數碼港的創業支援平台,革新傳統教育。
Adam說:「學校以往會把100個學生當成1個人般教導,很單向,但這種教學方式顯然在今天已不合用。學校就像一粒欖核般,它的兩端代表成績出眾與不理想的學生,前者要拔尖,後者要補底,他們自然可獲得較多教學資源,然而他們都只是同學中的少數,怎也不及成績平平的學生為多。這就是教育理念常會提到了一個問題:我們要向學童提供公平還是平等的學習機會?」Adam就藉創辦學童檔案系統GRWTH,以收集及整理學童成長數據的方法嘗試解答這問題。「學校一直都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只要懂得如何管理及整合這些數據,便能做到many to many。」
由William創辦的教育科技研創企業Big Dipper,則主力製作數碼教學系統及相關內容,AR/VR、體感裝置、電子書及教學遊戲等,都是旨於令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提高學童的學習興趣。「以往的家長對我的想法抱有質疑,認為打機怎能與學習混為一談,但世界在變,傳統教育界與家長們都開始跳出comfort zone,想多了解其他學習方法,現在更很樂意接受遊戲化的教學方法。」
有錢冇人賺?
行業行頭,科技跟尾,就如近年火熱的FinTech,還是HealthTech、RetailTech、HRTech、FashionTech等,隨手在一個行業後加上「-Tech」,已是一個嶄新且充滿商機的創科創業領域。那Education + Tech都是一個商機處處的領域嗎?當然是。據政府統計處去年的數據指,單以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合計,全港共有逾2千間學校,80多萬學生,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都是潛在客戶群,經濟潛力實在巨大,然而據Adam與William估計,香港真正稱得上為EdTech的startups,大概只得10多間,比例真是少得令人驚訝。
有錢也沒人想賺?倒也不是,只是教育市場的特性實與其他行業是有所不同。其一:EdTech很多時候做的是「解決方案(solution)」,是為針對一個狀況而提供一個可長期經營的設計,但較少是一種「產品(product)」,會隨時間而折舊、替換;其二:EdTech客戶群多屬穩陣派,是要再三考慮才願意付款的一群。由此可見,EdTech的startups投放在研發的資源與時間普遍較長,但回報速度卻亦較慢,因此並不是每位創業者都願意投身這個範疇。
William說:「EdTech不是一個搵快錢的行業,是要『擺個心出嚟』才能做的。」似是陳腔濫調的說話,但這也是不少EdTech創業者的心聲,「不是沒人試過想在EdTech市場搵快錢,如在金融海嘯後,大市不景氣,便有不少人試圖在教育市場分一杯羹,但後來市道轉好,他們便紛紛離開,轉到別的行業去。那時最可憐的就是那些與他們合作的學校,因它們都不知該找誰去幫忙接手。」
Adam也補充指,他們做的不是慈善,而是一盤生意,但由於EdTech創業者的目光需放得長遠,因此在賺取盈利之餘,他們心中還得抱持着一份社會責任。「以EdTech創業,是要確信自己在做着正確的事情,不是『do the thing right』,是『do the right thing』。」
數碼港相知相交 友情也是創業支援
要有抱負,也要有足夠能力打持久戰,EdTech在講求效率與盈利的香港裏,無怪乎不是最熱門的創科創業領域。William也不是沒在創業與打工之間掙扎過,但有見學校與家長給予支持,加上有如數碼港這類的業界支援,便於4年前正式創辦Big Dipper,主力開拓教育市場,也常參與各式商業項目,以確保有足夠收入支持公司營運;Adam則因有着較資深的教育工作經驗,創業過程相對地順利,但GRWTH未來計劃與社區組織合作,並增設電子繳付功能,要涉足FinTech技術,對他與團隊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相識多時,且已成功從數碼港培育計劃畢業的兩人,認為園區過往提供的資源着實有助他們開發產品雛型、擴闊眼界,而掛着「數碼港」這個品牌,在教育市場上也較容易掙得學校與家長的信心,他們更欣喜的是在這裏找到一個很團結的群體。William說:「數碼港的創業群體概念很強,每間startup在關心自己之餘,也會關心其他人的成長。」Adam亦表示,雖然兩人曾嘗試在同一時間與同一所學校合作,但也未曾試過「爭生意」,反是當上了好朋友,至今仍經常聯絡及扶持。
「我想是因為我們對教育及創業的理念很相近吧!」兩人如此總結彼此的友情。不少創業者都以「改變社會」為創業目標,但對目標宏大卻遙遠的EdTech創業者來說,過程更是需要毅力與信心。貿然走入不熟悉的市場,當然難以成事,但如對教育事業有着熱誠,也找到市場定位的話,這時候就會發現,創業過程中有着夥伴同行互勉,彼此分享及扶持,這原來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創業動力。